摘要:目的:本實驗通過回顧性分析記錄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患者血脂水平,觀察血脂異常分布狀況,并對SLE患者的血脂水平與疾病相關因素進行研究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SLE患者,回顧性分析記錄各患者性別、年齡、補體C3、補體C4、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SLE疾病活動度(SLEDAI)、24小時尿蛋白、抗dsDNA抗體,同時記錄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水平。將SLE患者根據(jù)血脂是否異常分為血脂正常組(69例)與血脂異常組(51例),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SLE患者血脂異常組各血脂指標分布情況,并對血脂水平與各實驗室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1)120例SLE患者中,血脂正常組69例,占57.5%(69/120),血脂異常組51例,占42.5%(51/120)。血脂異常組TG升高有26例(50.98%),TC升高有21例(41.18%),HDL降低有25例(49.02%),LDL升高有8例(15.69%)。2)根據(jù)是否存在血脂異常分為兩組,兩組在補體C3水平降低、抗dsDNA抗體陽性、24小時尿蛋白>0.5g、SLEDAI評分≥5的發(fā)生率上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ESR升高、CRP升高、補體C4水平降低發(fā)生率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SLE患者TG水平與補體C3降低(r=-0.190,P<0.05)、抗dsDNA抗體陽性(r=0.116,P<0.05)、24小時尿蛋白(r=0.204,P<0.05)、SLEDAI評分(r=0.129,P<0.05)具有相關性;SLE患者TC水平與補體C4降低(r=-0.135,P<0.05)具有相關性;SLE患者HDL水平與補體C3降低(r=-0.224,P<0.05)、24小時尿蛋白(r=-0.206,P<0.05)、SLEDAI評分(r=-0.182,P<0.05)具有相關性;SLE患者LDL水平與各研究指標均無相關性(P>0.05)。結論:SLE患者存在明顯的血脂異常,發(fā)生率為42.5%,主要表現(xiàn)為TG升高、HDL降低。SLE患者血脂異常與C3下降、C4下降、尿蛋白水平、抗dsDNA抗體、SLEDAI評分相關。
關鍵詞: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血脂異常;相關因素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因機體免疫調節(jié)功能紊亂,產(chǎn)生多種自身抗體,造成以免疫復合物形成為特征的免疫性炎癥反應,繼而使機體發(fā)生多器官,多系統(tǒng)損傷的疾病[1]。好發(fā)于育齡期女性,臨床癥狀復雜多樣,病程遷延反復。目前,隨著SLE診斷及治療水平的提高,SLE患者預后明顯改善,生存期明顯延長。然而,在SLE的治療過程中,心血管疾病(CVD)的發(fā)生率也逐漸升高[2],且呈現(xiàn)年輕化趨勢,成為影響SLE長期預后的重要危險因素。同時,血脂異常又是CVD的獨立危險因素,SLE患者普遍存在血脂代謝異常[3],因此積極尋找病程中造成SLE患者血脂異常的相關因素并早期干預,從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至關重要。本實驗通過回顧性觀察120例SLE患者血脂水平,并對SLE患者的血脂異常與疾病相關因素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SLE患者120例,其中男11例,女109例,年齡為14-71歲,平均(35.56±13.85)歲,所有患者均符合199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CR)SLE分類標準。排除: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合并各種急慢性感染;伴有冠心病、糖尿病、肝臟疾病、其他腎臟疾病、代謝性疾病等;近期服用影響血脂的藥物者。將SLE患者根據(jù)血脂是否異常分為血脂正常組(69例)與血脂異常組(51例)。
1.2方法 選取的患者均采集空腹外周靜脈血進行常規(guī)生化檢測。使用速率散射比濁法檢測補體C3、補體C4,補體C3正常值為0.9-1.8g/L,補體C4正常值為0.1-0.4g/L;魏氏法檢測ESR,正常值為0-20mm/h;CRP采用免疫比濁法,正常值為0-5mg/L;SLEDAI≥5分判定為病情活動;24小時尿蛋白>0.5g為陽性。血脂異常標準:TG≥1.70mmol/L為升高、TC≥5.70mmol/L為升高、HDL≤0.89mol/L為降低、LDL≥3.11mmol/L為升高。
1.3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 )的方式表示,兩組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采用 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關系數(shù)。P<0.05時,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SLE患者血脂異常組各血脂指標分布情況
120例SLE患者中,血脂正常組69例,占57.5%(69/120),血脂異常組51例,占42.5%(51/120)。血脂異常組TG升高有26例(50.98%),TC升高有21例(41.18%),HDL降低有25例(49.02%),LDL升高有8例(15.69%),見表1。
2.2 SLE患者血脂異常組與血脂正常組各研究指標發(fā)生率情況比較
兩組在補體C3水平降低、抗dsDNA抗體陽性、24小時尿蛋白>0.5g、SLEDAI評分≥5的發(fā)生率上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ESR升高、CRP升高、補體C4水平降低發(fā)生率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SLE患者血脂水平與各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SLE患者TG水平與補體C3降低(r=-0.190,P<0.05)、抗dsDNA抗體陽性(r=0.116,P<0.05)、24小時尿蛋白(r=0.204,P<0.05)、SLEDAI評分(r=0.129,P<0.05)具有相關性;SLE患者TC水平與補體C4降低(r=-0.135,P<0.05)具有相關性;SLE患者HDL水平與補體C3降低(r=-0.224,P<0.05)、24小時尿蛋白(r=-0.206,P<0.05)、SLEDAI評分(r=-0.182,P<0.05)具有相關性;SLE患者LDL水平與各研究指標均無相關性(P>0.05),見表3。
3 討論
SLE是多器官、多系統(tǒng)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的早期死亡與疾病活動相關,晚期則與心血管并發(fā)癥相關。SLE患者常存在明顯的血脂異常,且呈早發(fā)、高發(fā)趨勢,持續(xù)的血脂異常易形成早發(fā)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是SLE患者發(fā)生心血管并發(fā)癥的主要危險因素,但其發(fā)病機制相對復雜,目前無明確定論,因此我們應積極找尋血脂異常的相關因素,以實現(xiàn)早期干預,減少CVD事件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Tselios[4]等發(fā)現(xiàn)36%-60%的SLE病人存在血脂異常,表現(xiàn)為TG,TC,LDL水平升高,HDL水平降低。本研究中高TG、高TC、低HDL及高LDL在SLE患者中分別為50.98%、41.18%、49.02%、15.69%。
在本研究中,血脂異常組SLEDAI評分≥5發(fā)生率明顯高于血脂正常組,且TG,HDL水平與SLEDAI評分具有相關性,說明SLE患者血脂水平與疾病活動相關。這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SLE患者疾病活動期體內(nèi)存在腫瘤壞死因子(TNF),白細胞介素(IL)等炎癥因子及抗脂蛋白酯酶(LPL)抗體,繼而使LPL生成減少,造成TG分解障礙,使循環(huán)血中TG升高[5]。
SLE最常見受累器官是腎臟。在臨床工作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SLE合并腎臟受累明顯多于合并其它臟器受累,腎臟受累的患者血脂異常發(fā)生率明顯高于無腎臟受累者,這與本實驗研究結果一致,機制可能為循環(huán)中免疫介導的炎癥反應破壞腎小球濾過屏障,造成HDL、脂解酶流失,繼而導致LPL活性下降,干擾TG降解;另一方面,因累及腎臟大量丟失尿蛋白,造成低蛋白血癥,進而刺激肝臟脂質合成增加[6]。本實驗中,低補體血癥與SLE血脂異常相關。機制可能為,免疫活動越強,補體消耗越多,循環(huán)中免疫復合物增多,沉積于腎小球基底膜,累及腎臟,進一步對血脂造成影響。同時有研究表明,抗dsDNA抗體與抗LPL抗體存在交叉反應,能降低LPL活性,繼而干擾TG降解,這與本實驗結果相符。
本研究中,血沉、CRP與血脂水平無相關性,免疫炎癥可引起SLE出現(xiàn)血脂異常,但ESR、CRP與血脂之間的關系無明確定論,ESR升高可以是疾病活動或是感染,特異性差。而CRP升高在SLE患者中,更多是提示感染。
綜上所述,SLE患者血脂異常發(fā)生率高,由多因素引起,早期干預,積極控制SLE患者血脂水平,減少引起血脂異常的相關因素,降低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存率。
參考文獻:
[1]孟娟,路躍武,董馨,等.長期羥氯喹治療對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血脂和左心室結構和功能的影響[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4,94(13):965-968.[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4,18(7):482-485.
[2] 舒燕,何森,陳曉平,等.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炎癥的關系 [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2,40(2):125-130.
[3] 陳大宇,劉艷萍,李宏梅,等.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血脂、纖維蛋白原與超敏C反應蛋白的表達及意義 [J].廣東醫(yī)學,2011,32(18):2437-2438.
[4] Tselios K,Koumaras C,Gladman DD,et al. Dyslipidemia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ust another comorbidity?[J]. Semin Arthritis Rheum,2016,45(5):604-610.
[5] 劉麗,張婷婷,葉益聰?shù)认?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分析
[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4,42(9):753-758.
[6] Zubair A,F(xiàn)rieri M. Lupus Nephritis: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Curr Allergy Asthma Rep,2013,13:58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