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甲狀腺腺瘤患者行超低位頸前小切口手術治療的效果進行研究及判定。方法:選取本院2014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間收治的80例甲狀腺腺瘤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對照組、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行傳統(tǒng)甲狀腺腺瘤切除術,觀察組行超低位頸前小切口甲狀腺腺瘤切除術,并將2組患者經(jīng)相應手術方式治療的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長、住院費用及并發(fā)癥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甲狀腺腺瘤患者經(jīng)超低位頸前小切口手術治療的手術時長、出血量、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甲狀腺腺瘤患者行超低位頸前小切口手術治療的效果良好,值得推廣實施。
關鍵詞:超低位;頸前小切口;甲狀腺腺瘤;并發(fā)癥;手術費用
甲狀腺腺瘤是最常見的甲狀腺良性腫瘤,約占甲狀腺腫瘤的70-80%[1],甲狀腺腺瘤可發(fā)生在各個年齡段,男女均可患病,但多見于40歲以下婦女。甲狀腺腺瘤主要采用手術切除治療,但傳統(tǒng)的甲狀腺腺瘤切除術切口大、出血量多、手術時間長、易出現(xiàn)并發(fā)癥,術后頸前多會留下瘢痕影響美觀。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采用超低位頸前小切口手術切除甲狀腺腺瘤,具有手術切口小、術中出血量少、醫(yī)療成本低及術后恢復好等優(yōu)勢。本研究為探討超低位頸前小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腺瘤40例臨床效果,回顧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間收治的40例甲狀腺腺瘤患者,并對其采取不同手術方案治療的效果進行對比,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方法
1.1資料
選取本院收治的80例甲狀腺腺瘤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收治時間為2014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間),依據(jù)手術方式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40例,具體如下:
觀察組——男、女性患者占比各為18、22例;年齡范圍28~61歲,平均(35.6±3.7)歲;腫瘤直徑范圍3~5cm,其中包括22例左葉腫瘤患者,14例右葉腫瘤患者及4例峽部腫瘤患者。
觀察組——男、女性患者占比各為20、20例;年齡范圍29~62歲,平均(35.4±3.3)歲;腫瘤直徑范圍3~5cm,其中包括20例左葉腫瘤患者,14例右葉腫瘤患者及6例峽部腫瘤患者。
對比2組甲狀腺腺瘤患者的各項資料數(shù)據(jù)差別較小(P值大于0.05)。
1.2 方法
對照組方法:行傳統(tǒng)甲狀腺腺瘤切除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并使頭后仰,采用局部浸潤加強化麻醉后,于患者胸骨頸靜脈切跡上2橫指相應的皮膚皺紋處做橫向弧形切口,依據(jù)腫瘤的大小確定切口長度,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結扎、切斷頸前肌群,使用高頻電刀游離上下皮瓣使位于上極或下極的腫瘤能在直視下切除,縱行切開頸白線,鈍性分離頸前肌與甲狀腺包膜將甲狀腺完全暴露并全面檢查,明確病變部位,仔細剝除腫瘤,徹底止血并放置橡膠引流條后逐層縫合切口,略加壓包扎切口。
觀察組方法:行超低位頸前小切口甲狀腺腺瘤切除術手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并使頭后仰,采用局部浸潤加強化麻醉后,于患者胸骨上方1.5~2cm處做長度約2.5~4cm橫向弧形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然后向切口上方游離皮瓣,切開頸白線,直至甲狀腺被膜,完整暴露甲狀腺。觀察甲狀腺腺瘤的形態(tài)、部位。如甲狀腺腺瘤位置淺表且體積小,位于腺體的中部,只需作只需作腺體局部切除,用高頻電刀在距腺瘤邊緣0.5~1.0cm正常組織處開始切割,直至完整切除。若作腺體次全切除術,則先結扎切斷甲狀腺中下動靜脈,再切斷峽部腺體及其與氣管間組織,暴露氣管前方,接著切斷甲狀腺韌帶、甲狀腺上動靜脈,使甲狀腺腺體充分游離,從腺葉的下方切除需要切除的甲狀腺組織。若作腺葉全切除,要完全暴露喉返神經(jīng),以保護好喉返神經(jīng)和甲狀旁腺。嚴密止血,放置橡膠引流條,用無創(chuàng)縫合線皮內縫合,略加壓包扎切口。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甲狀腺腺瘤患者經(jīng)相應手術方式治療的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長、住院費用及并發(fā)癥。
2 結果
2.1 2組對比各項計量數(shù)據(jù)
觀察組甲狀腺腺瘤患者經(jīng)超低位頸前小切口手術治療的手術時長為(42.13±3.17)min,術中出血量為(19.09±4.11)ml,住院時長為(4.01±1.33)d,住院費用為(3411.97±236.14)元,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如表1:
2.2 比較2組的各項計數(shù)數(shù)據(jù)
觀察組甲狀腺腺瘤患者經(jīng)相應手術方式治療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50%,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2:
3 討論
甲狀腺腺瘤是起源于甲狀腺濾泡細胞的良性腫瘤,是甲狀腺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往往在無意中發(fā)現(xiàn),中青年女性多見,年齡常在40歲以下,常為甲狀腺內單個邊界清楚的結節(jié),有完整的包膜。腫瘤生長緩慢,隨吞咽活動而上下移動。此病在全國散發(fā)性存在,于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區(qū)稍多見。甲狀腺腺瘤的病因未明,可能與性別、遺傳因素、射線照射、TSH過度刺激、地方性甲狀腺腫疾病有關。
甲狀腺腺瘤有癌變的可能并可引起甲狀腺功能亢進故應早期手術切除。手術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無論腫瘤大小,目前多主張做患側腺葉切除或腺葉次全切除而不宜行腺瘤摘除術。其原因是臨床上甲狀腺腺瘤和某些甲狀腺癌特別是早期甲狀腺癌難以區(qū)別。另外約25%的甲狀腺瘤為多發(fā),臨床上往往僅能查到較大的腺瘤,單純腺瘤摘除會遺留小的腺瘤,日后造成復發(fā)。
傳統(tǒng)的甲狀腺腺瘤切除術會在患者頸前留下6~8cm長度的瘢痕,影響美觀,我們調查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手術方式術后嚴重影響患者術后自信心與生活質量。近年來,在甲狀腺手術領域出現(xiàn)許多新技術,特別是腔鏡下甲狀腺切除術逐漸普及,其最大優(yōu)點就是手術切口選擇在鎖骨下區(qū)或胸部乳暈區(qū),不會在頸部形成可見瘢痕,美容效果好。然而腔鏡下甲狀腺手術的費用昂貴,限制了其在臨床上特別是基層醫(yī)院的應用。為此,采用超低位頸前胸骨上方小切口進行手術,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對甲狀腺腺瘤患者行超低位頸前小切口手術治療的效果良好,優(yōu)點有:作甲狀腺腺瘤切除時術野清晰,操作精細,可充分暴露喉返神經(jīng)和甲狀旁腺,避免對這些的損傷;手術瘢痕小,位置低,不易發(fā)現(xiàn),美觀度好,能提高患者的自信和生活質量;切口小,術中出血少,手術時間短;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醫(yī)藥費用低。值得推廣,尤其是在暫無條件開展腔鏡手術的基層醫(yī)院有很好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周朝明,林志超.不同手術方式治療甲狀腺腺瘤的臨床療效[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1,32(22):3660-3661.
[2]鐘瑞云.傳統(tǒng)手術及超低位頸前小切口甲狀腺腺瘤切除術的比較[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醫(yī)學下旬刊,2015,12(24):51-52.
[3]周幸強,黃少波,黃岸坤等.超低位頸前小切口手術與傳統(tǒng)切除術治療甲狀腺腺瘤的療效觀察[J].臨床醫(yī)學,2017,37(1):96-98.
[4]袁智勇.超低位頸前小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腺瘤的效果及安全性[J].世界臨床醫(yī)學,2017,11(14):41.
[5]康樂平.超低位頸前小切口手術治療42例甲狀腺腺瘤的臨床效果觀察[J].醫(yī)藥前沿,2017,7(7):112-113.
[6]葉錫高.甲狀腺腺瘤行超低位頸前小切口手術的可行性及優(yōu)點[J].醫(yī)學信息,2016,29(5):214-215.
[7]羅淵明,黃永安,張超等.超低位頸前小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腺瘤48例臨床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3,12(2):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