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感覺,是在長期體驗、訓練、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語言文字的領會和感悟能力。語感強的人話聽得明白,說得得體;文讀得透徹,寫得暢達。因此,語感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筆者以蘇教版二年級上冊《青松》教學為例,與同仁共同探討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反復誦讀,培養(yǎng)語感
古人云:“熟讀成誦”“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這些蘊含著語文教學客觀規(guī)律的經驗總結都強調了一個“讀”字。小學低段兒童語言儲備較少,我們要幫助兒童選擇優(yōu)秀的語言材料,用適合兒童特點的方法帶領兒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學習語言。小學低段課文中選用的古詩淺顯易懂、生動有趣,是極佳的語言材料,如果忽略“讀”,以講解為主,學生學得無趣,還要借助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yǎng)語感。
讀準字音,培養(yǎng)語感
朱熹《訓學齋規(guī)》中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shù),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弊x對、讀通是我們帶領學生攀登的第一層階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要提出明確的、有層次的要求,如:前兩遍自己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這是自我學習的過程,學生借助已有的學習能力進行自學,克服了依賴老師的心理,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再要求“第三遍讀給學習伙伴聽?!睂W生之間進行互查互糾,對自我學習有了更準確的認識,便于及時糾正錯誤。學生有了這三遍的初讀經驗,達到了“讀對”的要求,語感初步形成。
讀出韻律,形成語感
一首詩就是一首優(yōu)美的音樂,它的語言、節(jié)奏、音律都值得學生誦讀品味?!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边@是語感。對音樂感興趣的孩子往往在他的文章中不自覺地引用歌詞,這也是語感。語感要真正內化于心,我們就要讓學習主體的“心”感知語言的“美”。對于低年級的孩子,有一種美是直接的,不需要分析的,那就是韻律美。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教師需要向學生傳授一些朗讀古詩的基本技巧,要讓學生明白古詩詞的音韻之美在平仄的配合、節(jié)奏的停連、韻律的悠揚?!肚嗨伞芬辉姙槲逖越^句,它的節(jié)奏可以劃分為“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惫P者先后通過兩次范讀,先讓學生聽出朗讀時的停頓,再感受加重、延長,并用相應的符號標出,兩次不同感覺的朗讀讓學生豁然開朗,“原來古詩可以讀得這么美?!睂W生根據(jù)符號,讀出節(jié)奏,古詩的音律美便在心中滋養(yǎng)開來。古詩的讀法很多,在低年級的古詩教學中,筆者經常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拍手讀、唱詩的方法,讓古詩不僅可以讀美,還可以讀得“好玩”。在朗朗上口中,語感逐漸形成。筆者還建議學生在課后玩跳橡皮筋、拍手的游戲的時候也可以用詩作詞,感受這種韻律。
讀中感悟,增強語感
克羅齊說:“心靈只有借造作、賦形、表現(xiàn)才能直覺?!睂πW生來講,語感主要應具備形象感、意蘊感和情趣性。形象和意蘊這兩個高深的東西怎樣才能有它可觸摸、可言語的形象,還是通過“讀”。“我們還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讀?!惫P者讓學生自主選擇表演讀的詩句,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選擇了“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币唤M學生展示他們的表演時是這樣做的:一個學生做青松,伸直雙臂,一個學生用書本做大雪,作“壓”狀,邊加書本邊讀“大雪壓青松”其中“壓”字讀得尤為有力,做青松的學生接“青松挺且直”,讀得鏗鏘軒昂。這樣一演一讀,不說詩的意蘊全在了,但青松的堅強學生已經心中有數(shù)了,后面的記者采訪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感悟說明了這一點。沒有繁瑣的講解,沒有冗長的分析,“讀”便讀出了青松堅強的形象,學生表達對青松的敬佩之情是發(fā)自內心,語感進一步增強。
讀背古詩,加深語感
“對于古詩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語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葉圣陶語)有了前面的“讀”,學生對古詩從陌生到熟悉,再到對詩中意蘊的喜愛,此時他們迫切想要的還是“讀”,自己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把對青松的贊美用朗讀來表達,此時,眼前的詩化成了一幅“青松傲雪”圖,詩在反反復復的誦讀中了然于心。相信當他們某天再見到大雪下的青松時,必定還會吟誦起來。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惫旁娫~句優(yōu)美,韻律和諧,節(jié)奏性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而對于低年級的學生,靠老師逐字講解古詩的意思來學古詩是根本行不通的,所以教師尤其要重視誦讀。讓古詩文讀出花樣來,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配樂讀,或加手勢表演讀,或范讀領讀,或齊讀默讀,或個別朗讀背誦等。讓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樂趣,感悟詩詞的深度,在“讀”中品味語言、學習語言、形成語感,可以說,這語感是“讀”出來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如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