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靜脈溶栓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100例研究對象選擇自2009年1月至2017年我10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遵循隨機原則設置觀察組(n=50)和對照組(n=50)。兩組患者均給予心肌酶譜、凝血功能、心電圖檢測,并給予阿司匹林、波立維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靜脈溶栓治療。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為76.0%(38/5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12.0%(6/50),P<0.05組間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的室顫、休克、心衰、右束支阻滯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6.0%(8/50),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48.0%(24/50);觀察組患者的死亡率為0,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6.0%(3/50);P<0.05組間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對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實施靜脈溶栓治療,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血管再通率,降低患者的室顫、休克、心衰、右束支阻滯發(fā)生率,從而有效控制患者的死亡率。
關鍵詞: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靜脈溶栓;臨床療效
急性心肌梗塞是臨床上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心血管疾病,早期急性心肌梗塞屬于一種危急重癥,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休克、心律失常、胸腔疼痛、上腹部疼痛等,會對患者的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嚴重時甚至會引發(fā)患者發(fā)生心臟衰竭而致死[1]。因此對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取及時有效的救治,對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義[2]。臨床有研究指出,對于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藥物治療基礎上,采取靜脈溶栓治療可顯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3]。筆者為了進一步探究靜脈溶栓在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治療中的應用價值,以下就對這一課題進行了研究。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100例研究對象選擇自2009年1月至2017年我10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遵循隨機原則設置觀察組(n=50)和對照組(n=50)。觀察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齡35—76歲,中位年齡(56.8+6.6)歲。對照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37—74歲,中位年齡(57.2+5.9)歲。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符合對照研究要求。
1.2臨床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心肌酶譜、凝血功能、心電圖檢測,并給予阿司匹林、波立維進行治療,阿司匹林300mg/d,服用2d后劑量減至100mg/d;波立維300mg/d,服用2d后劑量減至75mg/d。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靜脈溶栓治療,尿激酶150萬U+0.5%GS100ml,靜脈滴注,所有藥物在30min之內(nèi)靜脈滴注完畢。在患者治療期間每日對其進行1次APTT檢查,根據(jù)患者的檢查結果進一步給予低分子肝素進行治療,避免患者出現(xiàn)溶血過度[4]。
1.3統(tǒng)計學方法
以SPSS17.0軟件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計量資料以( )方式錄入,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形式錄入,行X2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平。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為76.0%(38/5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12.0%(6/50),P<0.05組間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2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和死亡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室顫、休克、心衰、右束支阻滯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6.0%(8/50),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48.0%(24/50);觀察組患者的死亡率為0,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6.0%(3/50);P<0.05組間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綜上所述,對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實施靜脈溶栓治療,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血管再通率,降低患者的室顫、休克、心衰、右束支阻滯發(fā)生率,從而有效控制患者的死亡率。
參考文獻:
[1]裴瑋娜,謝瑞芹,崔煒,等.曲美他嗪與尼可地爾對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相關心肌損傷干預作用的比較[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4,29(4):256-260.
[2]呂紅鳳.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靜脈溶栓治療的臨床觀察[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32):112-113.
[3]錢曉濤,趙臘梅,譚樹宣,等.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觀察[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2015,36(1):15-18.
[4]邢春玲.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不良反應臨床觀察 50 例[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6,11(5):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