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術教育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寧夏隆德縣是一個文化底蘊比較濃厚的地方,美術教育不僅僅要上好美術教材,更應該讓同學了解本地區(qū)的文化淵源和文化形式,去開發(fā)和利用農村的美術教學資源,讓美術課堂和我們的生活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美術就在身邊,離我們并不遙遠。
關鍵詞:美術教育;美術課堂;民族文化;地方文化
美術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門學科,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影響著人的精神世界,它能幫助學生提升整體素質。當今社會,美術教育中獨特的能力培養(yǎng)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美術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的主體性發(fā)展,主體性發(fā)展的最終結果則是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
以鄉(xiāng)土藝術為起點
隆德縣位于六盤山西麓,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受農耕文明哺育,隆德人耕讀傳家、民風淳樸、崇文尚教、文化底蘊深厚。書法、繪畫、馬社火、彩燈、彩車、泥塑、磚雕、刺繡、剪紙等民間民俗文化淵源流長,先后榮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xiāng)、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書法之鄉(xiāng)、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等殊榮。隆德縣淳樸的人民一貫秉承“家有藏書值千金”“家有字畫不算窮”的文化追求。因此,在這樣一個文化資源雄厚的地方美術教育不僅僅要上好美術教材,更應該讓學生了解、學習本地區(qū)的文化,助推教育改革。
當今有些教材不注重基礎,脫離實際,高談美術高深莫測、美術思想等,給美術課程蒙上了神秘的面紗,學生不能真正感受到美的存在,美的體驗,就更談不上去創(chuàng)造美、實現美的愿望?!缎抡n程標準》中也提到:“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深入地學習本土文化,從他們的周圍環(huán)境開始,挖掘生活的美,鄉(xiāng)土文化的美?!睂⑧l(xiāng)土文化融合到美術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走進世界多元文化的領域。比如,我們抓住過春節(jié)貼對聯這種生活中最常見的教育資源,結合書法課開展了書法興趣小組,學生們利用課外時間練習寫毛筆字。學校開展了送春聯、送“福”字活動,得到了家長的一致好評,學生的自尊心也得到認可和滿足,起到了較好的成果。
因地制宜開發(fā)課程資源
美術是藝術的一個門類,而美術教學則是走進這個藝術門類的起步,只有認真分析學科特點,有效整合本土資源,因地而宜,方能事半功倍。剪紙作為我縣的一大特色和亮點,我們充分發(fā)揮本地藝人的資源優(yōu)勢,邀請他們來學校授課,給學生講解剪紙的基本方法。同時,在校園營造這種積極的剪紙藝術氛圍,鼓勵教師和學生瀏覽網絡和請教村里的老人,加深對剪紙技巧的學習。學校也通過校園櫥窗、專欄及廣播宣傳相關的知識,學校也舉辦剪紙小比賽活動,把師生的作品裝飾在樓道或活動的地方讓學生參觀,讓這種本土的藝術隨時熏陶著我們的師生,使學生對剪紙由生到熟,由熟到愛。
揚長補短,挖掘資源
農村學??赡茉谟布O施上沒有城市學校的好,但是有一點,那就是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是城市學校永遠都無法相比的。課程資源不單單是課本,除課本外還有許多資源可以利用,教師和學生就是一種課程資源。做鞋墊是農村婦女的長項,我們邀請媽媽們和奶奶們一起來到學校,和學生們一起開展親子繡鞋墊活動,將繡好的鞋墊一部分保留學校,一部分送給敬老院的老人們,給他們送去溫暖,也讓學生思想上受到了洗滌,更讓他們體會到了責任感。
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農村學生出門見山河,抬頭見樹木。各式各樣、千姿百態(tài)的樹葉是貼畫教學的好材料。春天有金黃的麥稈,秋天有柔軟的稻稈,我們組織學生進行一堂手工課或拼貼課。現在農村商店和城市一樣,糖果、香煙的種類繁多,裝潢精美標致,圖案新穎美觀,色彩鮮艷奪目,內容豐富多彩,筆者組織學生對這些材料進行收集,然后在課堂中按自己所需拼、貼、剪、畫等形式制作成各種圖案。通過對廢棄物的收集、再加工,讓學生明白了廢棄物并非一無是處,只要我們肯動腦去創(chuàng)新,廢棄物在我們的手里同樣可以變成別具一格的工藝品。這正應了一句話:“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
鄉(xiāng)土文化與校園文化相結合
家鄉(xiāng)的文化具有獨特的親和力,美術教學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多方位的教育學生,培養(yǎng)學生學會欣賞,提高審美能力。徐特立也說過:鄉(xiāng)土和學校周圍的事物就是現實的、活生生的教科書。我校是一所農村學校,校園內長滿了各種植物。于是,我們經常開展一些寫生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作為地處農村的學校,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學生的繪畫工具是有限的,直接影響著學生感悟美術教育所帶來的快樂。所以,我們在充分利用書本的同時,要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本土的資源為學生提供來自家鄉(xiāng),來自大自然的材料。讓我們周圍的本土資源、自然資源通過老師的引導、創(chuàng)造,讓學生的特長愛好得以充分發(fā)揮,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
(作者單位:寧夏隆德縣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