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收入近萬,卻偏偏吃住都賴著年邁的父母,父母忍無可忍,一紙訴狀遞到法院,將親生女兒“請”出家門。
近日,武漢一樁“親情大戰(zhàn)”最終以“買斷”收場:父母向女兒支付15萬元,女兒要盡快搬走。該女子的弟弟說,姐姐自己每月工資近萬元,經(jīng)常去國內(nèi)外旅行,卻在家不出生活費。而面對父母和弟弟的指責,姐姐還覺得委屈。她說,父母有很重的“重男輕女”思想,十幾年前,父母就為弟弟買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對此,她覺得很不公平,表示需要父母的補償。
(摘編自《武漢晚報》2017年8月4日)
素材解讀
1.恩怨或可暫了,親情實難“買斷”。女兒的刻意“啃老”以求心理平衡,父母忍無可忍用錢“買斷”親情。但并不能認為“血緣之情”被“一次性”買斷。
2.別讓親情沒了邊界。作為父母應(yīng)給子女自由,從小培養(yǎng)他們的邊界意識,使其盡早獨立自主。與其處在一個屋檐下相互埋怨,不如互不干擾,尊重對方的生活,給對方自由的空間。
素材運用
中華民族自古講大義、重親情。然而,也有例外。武漢“父母告女兒啃老”這場“親情大戰(zhàn)”最終竟以“買斷”收場,令人驚詫。人生在世,就是為情而活——為親情、愛情、友情。那么,當錢可以將情“買斷”的時候,是否可以不用活了?再者說,“以錢斷情”真的斷得了么?生活中不缺乏“破鏡重圓”“重歸于好”等的暖心故事。由此可見,“以錢斷情”實則了猶未了、斷亦難斷。所以,雖然父母親情常在,但子女還是應(yīng)當珍惜,并予以適當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