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同志2歲時父親病故,4歲時母親離世,和姐姐陳星相依為命,感情深厚。在姐弟情深與堅持黨性原則、嚴格要求自己之間,陳云是如何處理的呢?
新中國成立后,家住吳江松陵的陳星曾受到縣政府以“照顧革命家屬”的名義的接濟。陳云得知此事后,立即要求政府停止對陳星的接濟,并表示陳星生活困難問題由自己解決。1952年10月,中財委辦公室致信吳江縣縣長,感謝縣政府對陳星的照顧,請他們查清接濟陳星錢或米的數(shù)量。一個月后,尚未得到回復的中財委工作人員再次致信吳江縣縣長,轉(zhuǎn)達陳云“自己補助其姐”的意見,并要求告知過去由縣政府補助的數(shù)額和處理情況。
由政府接濟生活有困難的革命家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陳云不因此而違背他的原則。1972年8月,陳云親自寫信給吳江縣松陵鎮(zhèn)革命委員會,代姐姐陳星做主,將其財產(chǎn)“一概交公”。
(摘編自《人民日報》2017年6月14日)
素材解讀
1.公私分明、不因親徇私。一滴水里觀滄海,一粒沙中看世界,一封信上見精神。這三封書信,跨越20年的時間,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一位革命家重視家庭親情,但又公私分明、不因親徇私的風骨。
2.恪守自律,闖過“親情關(guān)”。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尊崇“國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為子孫謀”,告誡“莫用三爺,廢職亡家”。陳云同志不為親徇私、念舊不為舊謀利、濟親不為親撐腰,為我們正確處理“私與公”“小愛與大愛”關(guān)系樹立了榜樣。
素材運用
人都是有感情的,而親情則是感情中最重要的一種,講親情是人之常情。但親情再親亦有度,家庭利益、親人利益再高,也絕不能超越國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絕不能突破法律與道德的界限。陳云同志不因親情徇私的事情,讓我們看到了其正確的親情觀和胸懷法紀、情系人民的優(yōu)良作風。我們要以陳云同志為榜樣,面對親情,以人民利益為先,做到“每日三省吾身”,克己克儉克勤,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把好親情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