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性文言文是作者針對某種社會現(xiàn)象或社會問題表明觀點、闡述道理的文言文。議論性文言文有別于其他類型文言文的考點主要是在分析綜合這一部分。這一考點要求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對作者所闡述的道理進行綜合分析;要求能找到某個論點的論據及其起因,作者的態(tài)度、愿望;能對所閱讀的材料進行推理等。
學生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來解答問題。
一、通讀全文,鎖定中心論點。
論點是作者對議論的問題所持的見解和主張,是議論性文言文的靈魂。議論性文言文有一定的文體標志,諸如,“論”“說”“辯”等,這幾種文體都是論說文,都有中心論點,但不同的文章,中心論點呈現(xiàn)的方式不同。有的文章開頭就提出了論點,如荀子的《勸學》一開頭就提出了“學不可以已”這一中心論點,韓愈的《師說》也是在文章開頭提出的中心論題:“古之學者必有師?!钡灿形恼碌闹行恼擖c出現(xiàn)在篇末,如《過秦論》在運用了大量事實進行論證后,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議論文一般只有一個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還圍繞中心論點提出了幾個分論點。如《師說》一文中表述師之職責、從師原因、從師標準、從師必要、從師榜樣等的句子都是觀點性的句子,屬于分論點,但都受首句“古之學者必有師”的統(tǒng)攝。
二、抓住論證思路,梳理主要論據。
論據是被論點統(tǒng)率,為論點服務的。閱讀議論性文言文,在抓住論點之后,還要弄清楚文中是用哪些論據來證明論點的。常用的論據有兩種類型: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事實論據,一般為具有代表性的確鑿的事例或史實。如賈誼的《過秦論》,這篇文章雖是議論文,但賈誼卻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來敘事。
道理論據,是指引用經過人們所公認的正確理論,以及廣為流傳的諺語、名言、警句等來論證論點。如蘇洵的《六國論》中引用了《史記·魏世家》的一個譬喻:“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边@個譬喻準確、形象地表明了賂秦的嚴重危害性。
三、條分縷析,明確論證方法。
議論性文言文的論證方法多種多樣,常見的有四種,除了通過舉例論證(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和引用論證(用名言警句或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外,還有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
對比論證是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做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的。如賈誼《過秦論》中有秦國和六國的對比,用六國反襯秦國的強大,指出秦歷代君王“因遺策”,施行仁政;秦朝和陳涉的對比,與對方地位、才能、軍隊、武器對比懸殊而弱小的陳涉能一呼百應,全因秦不施仁義;陳涉和九國之師的對比,九國之師擁有大批謀士、精良武器和訓練有素的士兵也無法戰(zhàn)勝秦國,而一群斬木為兵的農民軍卻戰(zhàn)勝了秦國,這說明秦的暴虐無道已使它失去百姓的擁護。
比喻論證是用人們所熟知的事物做比喻來證明論點的。如荀子的《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如文章開首,連用“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四個比喻,從不同的角度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起到了先聲奪人的效果。
四、剖析全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議論性文言文的結構一般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理清文章的思路,首先看開頭提出了什么問題,接著看全文是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分析論證的,其中著重論述的是哪個方面,再進一步研究這么安排的道理。一般情況下,文章第一段的邏輯性是非常嚴密的。如蘇洵的《六國論》開篇就亮出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遍_宗明義,直截了當,使讀者一眼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論點。然后,作者解釋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指出了賂秦的危害,言簡意賅,要言不煩。緊接著,作者設問:“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答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使得文章邏輯嚴密,無懈可擊。最后一句總結全段:“故曰弊在賂秦也?!边@一段起到了“綱”的作用,后面的二、三兩段實際上也是圍繞第一段展開的。
閱讀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明良①論二
龔自珍
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士不知恥,為國之大恥。歷覽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進之年,而恥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則氣愈偷;望愈崇,則諂愈固;地益近,則媚亦益工。至身為三公,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師傅自處之風,匪但目未睹,耳未聞,夢寐亦未之及。臣節(jié)之盛,掃地久矣。非由他,由于無以作朝廷之氣②故也。
何以作之氣?曰:以教之恥為先。賈誼諫漢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馬,彼將犬馬自為也。如遇官徒,彼將官徒自為也?!狈财澣?,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誡也。
農工之人、肩荷背負之子則無恥,則辱其身而已;富而無恥者,辱其家而已;士無恥,則名之曰辱國;卿大夫無恥,名之曰辱社稷。由庶人貴而為士,由士貴而為小官,為大官,則由始辱其身家,以延及于辱社稷也。
竊窺今政要之官,知車馬、服飾、言詞捷給而已,外此非所知也。清暇之官,知作書法、賡詩而已,外此非所問也。堂陛下之言,控喜怒以為之節(jié),蒙色笑,獲燕閑之賞,則揚揚然以喜,出夸其門生、妻子。小不霽,則頭搶地而出,別求夫可以受眷之法,彼其心豈真敬畏哉?問以大臣應如是乎?則其可恥之言曰:我輩只能如是而已。至其居心又可得而言,務車馬、捷給者,不甚讀書,曰:我早晚值公所,已賢矣,已勞矣。作書、賦詩者,稍讀書,莫知大義,以為茍安其位一日,則一日榮;疾病歸田里,又以科名長其子孫,志愿畢矣。且愿其子孫世世以退縮為老成,國事我家何知焉?嗟乎哉!如是而封疆萬萬之一有緩急,則紛紛鳩燕逝而已,伏棟下求俱壓焉者鮮矣。
(選自《龔自珍全集》,有刪改)
【注】①明良:明君良臣。②氣:知恥的精神。
1.下列選項中對文中黑體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偷:茍且
B.工:巧妙,精巧
C.危:危險
D.霽:晴朗,引申為臉色好看
2.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表現(xiàn)“士不知恥”的一組是( )
①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
②如遇官徒,彼將官徒自為也
③何以作之氣?曰:以教之恥為先
④今政要之官,知車馬、服飾、言詞捷給而已,外此非所知也
⑤小不霽,則頭搶地而出,別求夫可以受眷之法
⑥且愿其子孫世世以退縮為老成,國事我家何知焉
A.④⑤⑥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①②③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開篇指出,一個國家最大的恥辱就是士人不懂得廉恥,而在當時,像這樣不懂得廉恥的人很多。
B.作者認為,大多數(shù)朝廷官員是不懂得廉恥的,只要通過必要的教育就能改變朝廷官員的知恥精神面貌。
C.作者指出,國家一旦有事,不要指望那些追求車馬、賣弄花言巧語卻又身居要職的官員們挺身而出。
D.作者認同賈誼的看法:君主不尊重臣子,也會造成臣子沒有廉恥;如尊重臣子,他們也會按官吏標準要求自己。
4.請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匪但目未睹,耳未聞,夢寐亦未之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馬,彼將犬馬自為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是而封疆萬萬之一有緩急,則紛紛鳩燕逝而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