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從來都是因愛而生,為愛而往。沒有對學生炙熱的愛,就無法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愛,首先意味著奉獻,意味著把自己心靈的力量獻給所愛的人,為所愛的人創(chuàng)造幸福?!睂Ρ本┦蟹可絽^(qū)長陽中心小學校長任彩云而言,學生就是她最愛的人,是她甘愿為之付出與奉獻的對象,而怎樣讓學校變得更加美好,能夠更好地為師生服務,永遠是她“魂牽夢縈”的頭等大事。近日,記者有幸采訪到任校長,與其一同回顧、展望了學校的過往與未來。
《教育》:任校長,您好。據了解,“愛群教育”主要是由您提出并倡導實施的,那么,是怎樣的契機驅動您去尋找這一學校的“文化之根”呢?
任彩云:首先,這與我個人的經歷有關。我曾長期身處教學一線,在與不同學校不同背景的學生、家長接觸的過程中,我深感做教育必須要有“主心骨”,要有愿景和奔頭。我曾經經歷過這樣一所學校,由于種種原因,導致家長、學生出現了“讀書無用”的觀念,這種觀念不僅讓學校丟失了教育信心,更影響了孩子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歸根結底,這是缺乏共同的文化引領造成的。于是,我便從挖掘學校的共同價值,即學校文化入手,使學校瞄準愿景,不斷前行。到長陽小學之后,為了使長小人能夠從思想上、從心底里認可教育的重要性,我堅定了要給學校找到“文化之根”的想法。另外,主要是學校的現實觸動了我的內心。長陽小學有著悠久的辦學歷史,隨著社會大環(huán)境的改變,學校原本的多所完小合為一體,造成了思想的多元,也導致了理念的無法聚攏,制約了學校的發(fā)展。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使學校能夠上下一心,共同進步,我?guī)ьI工作人員開始了對學校文化的尋根之旅,希望借助學校文化的感召力,形成共同的愿景,進而把師生團結起來,為了相同的目標努力進取。
《教育》:在尋找“文化之根”的過程中,您是否遇到過一些難題,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任彩云:困難是肯定存在的,也是正常的。我從到學校的第一天開始,就翻閱了現有的校史資料,希望能從中找到靈感。但是,由于年代久遠,一些史料的保存也不夠完整,對學校的歷史追溯就比較困難。可這并不能阻擋我的腳步,對于我來說,只要認準了正確的方向,就必定會一直走下去。我通過和同事一起走訪當地居民,拜訪退休老教師,到檔案館查閱資料等方式,找到了“蛛絲馬跡”,發(fā)現了上世紀學校創(chuàng)始人張星橋先生的“愛群尚公,修身進取”的辦學思想,這讓我感到十分的驚喜,仿佛看到了曙光。而找到這八個字之后,我面臨著新的困惑:這種辦學理念是否適用于今天,是否是科學的,經得起推敲的?于是,我又積極去和一些專家、學者聯系,請北京師范大學張東嬌教授等到學校進行實地考察,研究論證,我自己也不斷地查找論據,研讀教育政策,可謂是幾經磨難,最終才確定了我們的“愛群教育”。
《教育》:您可以為我們簡要介紹一下“愛群教育”的內涵嗎?
任彩云:好的。所謂“愛群教育”實質上是受到張星橋先生“愛群尚公,修身進取”的思想影響而產生的。在今天,我們將它解讀為“修己愛人,敬業(yè)樂群”,“修己”即修煉自己品德修養(yǎng),“愛人”是尊敬別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熬礃I(yè)”是專心學業(yè),認真學習,“樂群”是熱愛集體、樂于合作?!靶藜簮廴?,敬業(yè)樂群”既是“愛群教育”的內涵,也是學校實施“愛群教育”的支點。另外,“愛群少年”與“博愛教師”也是構成學?!皭廴骸蔽幕闹黧w,我們希望培養(yǎng)出具備修己、愛人、敬業(yè)、樂群氣質的陽光少年,打造一支師德高尚、博學多才、業(yè)務精湛、熱愛學生、樂于奉獻的博學愛生之師,所有這些,都是由“愛群教育”生發(fā)的。
《教育》:“愛群教育”確立之后,您又是如何推動它的落實的呢?
任彩云:我清楚地知道,任何理念都不能只是空洞的口號。我認為,做任何事情都要靜心、專心,不被外在的客觀因素所左右。“愛群教育”不是虛幻的,它是立足現實,并可以扎根下來的。自從確立起“愛群教育”以來,我和全校教職工日夜不輟,從多個方面做出努力以保證其順利落地。我們從“愛群教育”出發(fā),設計了具有學校特色的校徽與校歌;利用走廊、樓道等空間張貼“愛群”標語等,帶給師生一種直觀的體驗;我們還積極構建學校辦學實踐體系,通過仁愛管理、愛群課程、溫暖課堂、博愛教師、愛群少年、春風化雨的環(huán)境文化、愛群聯動共同體七個維度聯合推進“愛群教育”的實施。
《教育》:在您介紹的上述工作中,您對哪一項內容比較滿意,您今后的工作側重點會是哪一方面?
任彩云:我認為,任何一項工作都不容懈怠,我們都不會滿足現狀,停滯不前。當前,學校各項工作都在進一步的完善過程中。對“愛群課程”的構建,是我比較滿意的一項工作。我們現有的“愛群教育”課程體系是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結合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而形成,是把培養(yǎng)學生成為“修己愛人,敬業(yè)樂群”的“愛群少年”作為目標的一種課程,是為學生“道德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健康素養(yǎng)、藝術素養(yǎng)”的形成奠定基礎的課程。它的表現方式為“1-3-3模型”,“1”——指圍繞一個核心,即“培養(yǎng)修己愛人、敬業(yè)樂群的愛群少年”的育人目標;“3”——指依據愛群課程的教育學意義,通過三個領域(修己類、敬業(yè)類、樂群類)進行課程建設;“3”——指堅持三級課程整體構建,堅持國家課程校本化,堅持校本課程特色化實施。綜合考慮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還從“愛群校本課程”中打造精品校本課程、特色校本課程,并以道德體驗課程為補充,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奠基,對“愛群”特色課程的進一步優(yōu)化升級也會是今后一段時期的工作側重點。
《教育》:在“愛群教育”的實施進程中,學校有了哪些新的變化,又有哪些讓您感到欣慰的地方?
任彩云:要說變化,在老師、學生、家長的身上都有所體現。與之前相比,老師的工作熱情更加高漲,而且逐步確立起終身學習的意識。老師們通過不斷的講課、聽課、磨課,大大提升了專業(yè)技能,贏得了學生和家長的認可,很多老師跟我反映,稱自己有了長足的進步,和學生的關系越來越親密,充滿了職業(yè)幸福感。而“愛群教育”帶給學生的影響更為明顯。舉例來說:一次課間,我和一位一年級的小朋友要同時下樓,我們當時都在樓梯右側,而教學樓的樓梯完全可以容得下我們并行,但是,小朋友微笑地跟我說“老師請您先行”,我想要把機會給他,可是他始終不肯。這一小小的事件,讓我感受到“愛群教育”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果,讓我看到了我心中所想的“愛群少年”的形象,使我深有感觸。而要說最讓我欣慰的,應該是人人都在談“愛群”,人人都在踐行“愛群”,“愛群教育”得到了社會的認可。除了剛才我介紹的師生的變化之外,家長們對學校的支持讓我最為動容,我們學校的家長會從不同的渠道為學校的“愛群教育”做宣傳,并參與到學校的“愛群教育”實踐當中。學校每年的開筆禮,家長會到校和孩子們一起參加,陪同活動全程,和孩子一起書寫“人”字。在家長眼里,我們所做的教育是真正從孩子的需要出發(fā),他們愿意和學校一道努力,固化“愛群教育”的成果,能夠調動、匯聚家長的力量讓我感到特別的欣慰與滿足。
《教育》:在學校工作的這4年,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您認為,想要做好一個校長需要具備哪些特質?
任彩云:在學校的這4年,對我個人來說有著不平凡的意義。在對學校文化的“尋根之旅”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先輩的高尚的教育情懷,更加激發(fā)了我心中的使命感與責任意識,激勵我要盡全力把學校發(fā)展推向一個新的高度。至于怎樣做好一名校長,我也有過深刻的思考。一直以來,我都很欣賞人大附中劉彭芝校長提出的“我為教育這件大事來”的追求,這與我個人的價值觀是一致的。教育,是關系國計民生與民族自立自強的大事,在任何時候都不容輕視。走過二十多年的教育之路,我做過班主任、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每個崗位都給我不一樣的體驗,不一樣的感悟。在品讀劉校長的著作時,她所指出的學校教育的困頓與其中的艱辛,我都感同身受。站在我的角度來說,我認為做好校長必須要有愛心,有責任心,一切從孩子出發(fā),最重要的是要靜心,要在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中,執(zhí)著于正確的事情,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力。教育是忌諱“跟風”的,要守住初心,不能搖擺不定。作為校長,切忌被所謂的“光環(huán)”影響到自己的判斷,只要找準了學校發(fā)展的正確方向,就要堅持,不為名利所動。而這種堅持也不是要阻斷一切外在因子的介入,不是不知變通,放棄創(chuàng)新,而是要對現有的教育理念進行必要的補充與完善。校長要想成為學校發(fā)展的“領跑者”,還要不斷加強學習,研究新的教育政策與理論,要能夠認清形勢,正確分析教育環(huán)境,持之以恒地為教育事業(y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