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境和詞義的關系密不可分。在不同的語境下,詞義會有所改變。不論是作者,還是讀者,把握好語境和詞義的關系,才能對文學作品有更深入地建構?!哆叧恰肥巧驈奈南壬拇碜?。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zhèn)茶洞為背景,描繪了湘西地區(qū)特有的風土人情。同時,也借翠翠和儺送、天保之間的愛情故事,展現了人性的美好。其間不同語境中詞義微妙的變化,讓我們切身體察漢語言豐富多彩的同時,也為我們理解語境與詞義的關系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關鍵詞:《邊城》;語境;詞義
語境是指語言環(huán)境,即說話者的語言出現時的環(huán)境。其因素包括:上下文、時間、空間、情景、對象、話語前提等。詞義指的是詞的意義,包括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等等。語境和詞義之間有著密不可分且極其微妙的關系。本文以現代作家沈從文的中篇小說《邊城》為例,淺析其中語境和詞義的關系。
語境使詞義單一化
在漢語中,許多詞都是多義詞——一個詞承擔著多重意義。比如“?!?,其基本義是大海。但它可以引申為大的、寬闊的意思,構成其引申義,如海量。同時,它又可以用來形容許多同類事物連成一片(如海一般)的景象,形成其比喻義,如花海、火海等。又比如“包袱”,其本義是用布包起來的可背在身上的包,但它可以引申為人的某種負擔,如思想包袱等。但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多義詞多重含義并不會成為筆者和讀者的困擾,因為根據語境,我們會自動地選取一個最恰當的含義,并排除其他含義,使寫作和閱讀順利進行。
在《邊城》中有一段對于當地民風的描寫。原文如下:“由于邊地的風俗淳樸,便是作妓女,也永遠那么渾厚,遇不相熟的主顧,做生意時得先交錢,數目弄清楚之后,再關門撒野。人既相熟后,錢便在可有可無之間了?!薄皽喓瘛边@個詞的含義有三個——①形容(聲音):低沉有力;②形容(藝術風格等):樸實雄厚、不纖巧;③形容(人物):淳樸而老實。在分析了整個語境之后,我們很容易判斷出:這里的“渾厚”是用來形容小城民風的純樸,小城人們的善良樸實,很明顯是第三個意思。
語境使詞義具體化
漢語中,許多詞的意義是比較抽象的,抽象得我們難以把握作者的意圖。但在語境中,抽象的含義就可以變具體。
文中有一段對翠翠的描寫。原文如下:“翠翠在風日里長著,故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p>
說小女孩子是一個小獸物,這樣的比喻是奇特的。同時,這里的“小獸物”的意向也非常的抽象——小獸物可以是兇猛的、狂野的,也可以是生動的、鮮活的,甚至也可以是邪惡的、具有破壞性的……它可以是每個讀者所有的主觀上理解的意思,或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或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如果不結合語境,我們很難把握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但是,在實際的閱讀和理解中,我們不會因此走進理解上的誤區(qū)。這就是因為,語境將詞抽象的含義變得具體了。此處的“小獸物”,應是形容翠翠在因自然中生養(yǎng),而身體健壯,心性生動活潑。并非兇猛狂野,或是具有破壞性。這便是語境對詞義具體化所起的作用。
語境使詞義的臨時性意義增加
當詞孤立地置于語境之外時,其含義是固定的、局限的。但當置于一個語境之下的時候,其含義便會變得豐富起來,正所謂“語境賦予詞臨時性的意義”。
小說中有這樣一句話:“大城市隨了商務發(fā)達而產生某種寄食者,因為商人的需要,稅收的需要,這小小邊城的河街,也居然有那么一群人,聚集在一些有吊腳樓的人家。”
“寄食者”的本意是自己沒有能力喂養(yǎng)自己,吃別人東西的人。但聯系了語境,我們可以知道,這里的寄食者的意思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而出現的一些經營副產業(yè)的人。這個意思是伴隨的文本的語境而臨時增加的,這就體現了語境對詞義臨時性意義的影響。
語境表現出詞義的選擇性
在現代漢語中,詞語的搭配不僅僅和語法有關,也和語境有著密切的聯系。例如:看花和賞花,從語法上來說都是正確的。但在情感色彩上,兩者有著明顯的區(qū)別。看花,似乎是不帶任何情感色彩的,這是單純“看”而已。賞花卻不同,賞花的重點在“賞”,是帶著美好的眼光和心境在欣賞。在文本中,作者如果想突顯出人物愉悅悠然的心境,便一定會選擇“賞花”,而不是“看花”。
小說中,老人把船從河的此岸移動到彼岸,是“牽船”。在一般情況下,我們都習慣說“劃船”。但在這里,作者選擇了“牽”作為搭配。結合語境,我們便不難理解,這固然是有文中渡船特殊性的原因——“溪岸兩端水面橫牽了一段竹纜,有人過渡時,把鐵環(huán)掛在竹纜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緣那條纜索,慢慢的牽船過對岸去?!备亲髡呦胍赝怀隼先耸刂纱纳畹钠D辛。
語境和詞義的關系密不可分。在不同語境下,詞義會有所改變。而在作者和讀者所構建起聯系之下,詞義微妙的變化,也體現了語境對其影響。包括詞義的單一化、具體化、臨時性意義,以及選擇性的體現。在創(chuàng)作作品的過程中,詞義的變化可以用以設置情境;而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理解詞義的變化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完整的文本。不論是作者,還是讀者,把握好語境和詞義關系,才能對文學作品有更深入的認知。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