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即教育研究??偨Y教學經驗,發(fā)現教學問題,研究教學方法。筆者做教研主任不到一年,正處于急于提高自身業(yè)務水平的階段。恰逢學區(qū)開展教學活動,筆者自然積極爭取。于是在開學初,筆者主動報名,承擔本學區(qū)的教研開放任務。希望這次開放,能幫助筆者在設計逐次教研活動時多一些思考。讓筆者設計的教研活動,能有效地推動教師在實踐中開展自主研究。
背景介紹: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該尊重幼兒的發(fā)展適宜性,開展主動性學習”。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北京東四五條幼兒園開展以投放低結構區(qū)域材料為媒介,以促進幼兒主動發(fā)展為目標的園本教研。在近一年的研究中,教師們用照片和視頻,記錄幼兒與低結構材料的互動過程。通過教研活動,教師們對低結構材料的特點爛熟于心。一次次分析、研討,從思想上教師們認識到,低結構材料給幼兒帶來更大的自主空間,能促進幼兒主動發(fā)展。從行為上,教師仍然不自覺地“指導”幼兒,按照自己的投放意圖進行操作,限制幼兒主動發(fā)展。這種現象在各個班級都能看到,只是表現程度略有不同。
筆者知道從行動上改變已有的習慣,需要一個過程。身為教研組織者,筆者想在教研中,引領教師自己發(fā)現問題,調動教師研究的主動性,使教師自覺自愿進行調整,進而推動研究的進程。怎樣設計教研活動,才能實現這個目的呢?
抓住問題——推動教師自主研究
東城區(qū)教師研修中心學前研修部的彭老師,在教研展示活動前來到幼兒園,和筆者一起走進幼兒游戲現場,了解不同年齡班幼兒的游戲情況。通過當天的觀察,彭老師與筆者一致認為,教師對低結構材料的理解與實際運用存在差距,水平參差不齊。她請筆者和業(yè)務園長一起,根據看到的幼兒表現進行分析。彭老師首先提出:“中班幼兒在教師提供的圓形底盤里,按照顏色一圈一圈的碼瓶蓋,是孩子自發(fā)的操作嗎?有沒有教師的暗示?”彭老師發(fā)現的問題,正是筆者上次教研活動中,問這位教師的問題。因為筆者也有同感!但中班老師說,這是孩子自己想的操作方式。一名幼兒每天都來玩這個游戲,其他的幼兒都在模仿。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筆者多次來到她們班。據筆者觀察,凡是來這個區(qū)的幼兒,都在用相同的玩法進行操作??磥恚邪嗬蠋熗耆珱]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幼兒的影響。在與彭老師進行細致的交流后,大家一起聚焦開放教研要解決的問題,即引導教師意識到材料投放中的觀念問題——“放手”才能讓幼兒獲得更大的自主空間,幼兒才能自主游戲。進一步引導教師從關注材料本身的功能向關注幼兒的原有經驗、幫助幼兒獲得新經驗轉變。在彭老師和業(yè)務園長的幫助下,筆者試著寫出開放教研的大環(huán)節(jié),并按照目標制定詳細計劃。
三個人“研”教研活動設計,讓筆者對“教研活動要研究教師的困惑問題”這句話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分析教師的困惑問題不僅在教研專題確定之時,更要落實在逐次教研活動之中。有些問題老師們已經意識到,但不知怎么解決;有些問題老師自身還沒有察覺,就需要我們幫助老師意識到問題的存在。研究教師的困惑問題,是尊重教師在園本教研中的主體地位。教研組織者應當以教師困惑為教研切入點,讓一個階段的園本教研專題和逐次教研活動主題相通,具體剖析問題的癥結。因此,組織者要找準切入點,才能幫助教師從現象看觀念,從轉變觀念再到轉變行為,打開通往落腳點的大門。經過三個人的“研”,筆者對教研活動引領教師自己發(fā)現問題,調動教師“研”的主動性有了一些信心。
數字說話——推動教師自主研究
表格設計意圖 各班低結構區(qū),從投放都經歷了紅紅火火的初級階段,而到了學期中卻大相徑庭,一些班級似乎遇到瓶頸。如:幼兒對教師提供的材料一連幾天無人問津,看似游戲興趣不高。老師也在想:怎么調整材料使幼兒愛玩呢?有的班級,幼兒對同一個材料玩法完全一樣。老師也在糾結:我投放的低結構材料,孩子這么玩有發(fā)展嗎?更多的老師對投放材料的目標怎么實現產生疑問。從這些問題不難看出,教師不斷反思調整材料的目的,是為了賦予材料更多的教育功能,而不是滿足幼兒的需要。為了幫助老師發(fā)現觀念上的問題,筆者收集了近期各班幼兒游戲狀況的數據和照片,希望能利用表格的方式,讓教師發(fā)現教研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促進幼兒發(fā)展,但研究的過程中,教師卻忽略幼兒本身的游戲需要。所以教師看不到玩法數量的增加,一些所謂的多種玩法是教師賦予材料的,而不是幼兒自主探究出來的。
表格一:
增加動態(tài)數字 業(yè)務園長看了筆者設計的表格之后,提出建議——用數字說話。我看著表頭思考,多種玩法大家都提供了照片;呈現數字是參與人數和不同玩法的數量統(tǒng)計。教師通過觀察表格能看到不同年齡班幼兒的玩法不同,引發(fā)教師對游戲結果的關注。要關注游戲過程,就要在參與人數的數字上做文章。筆者想,幼兒參與人數從開始投放材料到現在是富于變化的,呈現一組動態(tài)數字是不是能看出幼兒對材料的興趣保持度,進而引發(fā)教師關注幼兒的游戲需要呢?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筆者請教師們填寫重點區(qū)域幼兒人數的變化。這樣,表格中每位教師提供的材料后面,就多了一組這樣的數字10——6——3——0。
引發(fā)“研”的熱情 教師填好后,我和業(yè)務園長再次審視表格的設計和傳達的信息。一組組變化的數字很有說服力,透過數字,教師能看出各班幼兒截然不同的變化。相信教師在解讀表格的過程中,能在交流、思考中讀懂動態(tài)數字的含義。開放教研時,筆者會引領大家共同分析:為什么有些班級開展的游戲,能引發(fā)幼兒不斷探索,參與人數不斷增加;而有些班級的游戲教師一再推動,還是不能吸引幼兒,出現玩不起來的現象。增加動態(tài)數字可以從觀念入手,引導教師從關注“物”(材料)轉變成關注“人”(幼兒)。
表格的使用讓每位教師的研究情況明晰具體地展示出來。聽了業(yè)務園長的建議,筆者對表格的設計更加滿意。動態(tài)數字準確呈現了人數變化趨勢,讓人一目了然。由此可見,如果教研組織者想引導教師主動發(fā)現問題,那么呈現問題的方式一定要直觀,呈現的內容一定要客觀。把這樣的工具引入教研,才能點燃教師“研”的熱情,推動教師自主研究,最終實現教研“落地”。
環(huán)節(jié)設計——推動教師自主研究
調整計劃 隨著開放教研的臨近,筆者設計出完整的計劃,發(fā)到彭老師的郵箱。教研內容分成五部分:
一是進一步理解低結構材料的定義特點。
二是出示數字表格,了解教師的研究進程,關注幼兒游戲需要。
三是教師自選材料,體驗自主空間。
四是高老師用ppt分享“管子”游戲的研究過程及帶給她的思考。
五是教師提出遇到的問題,集體研討尋找解決辦法。
彭老師看了筆者的計劃之后,和筆者交流了她的想法。她認為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老師們都已經朗朗上口,是不是可以省略。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價值是什么,這樣的設計能不能實現預設的目標。同時,她給筆者提出中肯的修改建議。計劃調整為三部分:
一是高老師用ppt分享“管子”游戲的研究過程及帶給她的思考。
二是出示數字表格,了解教師的研究進程,關注幼兒游戲需要。
三是教師提出遇到的問題,集體研討尋找解決辦法。
彭老師還反復提醒筆者,要根據本次教研的目標設計活動環(huán)節(jié),目標要拆分后落實在每個環(huán)節(jié)中,教研才能“落地”,才能有效推動教師自主研究。
解讀計劃 對于彭老師的建議,筆者還是有點一知半解,對照目標和兩份計劃反復看,也覺得自己安排的內容確實有點多。于是,筆者就試著用彭老師調整的計劃,自己按照順序進行演練。筆者一邊組織自己的語言,一邊設想教師可能出現的種種表現,居然順順利利地過了一遍。之前,用自己設計的流程,筆者一直沒想明白,在老師體驗活動后怎么引出高老師的分享會比較自然。
看到差距,筆者徹底放棄了自己的版本,拿著彭老師調整的計劃認真解讀。首先,高老師分享的是:老師不“教”玩法,幼兒表現反而能帶給教師無限驚喜。其他教師看到幼兒表現,能開闊眼界,打開新的認知通道。然后,教師對照數字表格能看出,并不是每個班級的幼兒都有精彩的表現。差異顯而易見,每位教師都會想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這引發(fā)教師“研”的動力。最后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問題,現場求助,幫助教師解決實踐困惑。這樣的設計一氣呵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讓筆者對開放教研信心倍增。
檢驗計劃 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前來觀摩的老師陸續(xù)就坐,筆者也按照之前準備好的內容,有條不紊地開始組織活動。在場的老師們看到高老師講解的“管子”游戲,不時傳來驚訝、感嘆或是笑聲?,F場沒有一個人交頭接耳,大家專心致志地聆聽這十分鐘的精彩分享。唯有筆者在觀察教師的反應,捕捉她們的各種表情。在熱烈的掌聲中,高雅老師結束了分享。老師們一個個贊不絕口,一位老師只是羨慕她的低結構材料“管子”選得好,還沒有意識到她更關注幼兒的需要。顯然,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已經進入主動參與的狀態(tài)。
筆者對高雅老師的分享做了簡單小結,特別順暢地引出數字表格。筆者逐一介紹表格內容,請老師們到前面隨意看看大家的研究情況。站在表格前,老師們自由結伴,大部分在翻看多種玩法的照片。過了一會兒,教師開始輕聲交流。又過了一會兒,老師們交流的聲音越來越大??吹嚼蠋焸兘涣鞯挠绱藦娏?,筆者特意延長了教師與教研伙伴自由交流,充分對話的時間?;氐阶约旱淖?,筆者請教師說說從表格發(fā)現了什么,大家在愉悅的氛圍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顯然,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激發(fā)了教師主動交流的愿望。
筆者還沒說出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內容,一位年輕的老師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激動地說:“是我限制了孩子,他們才不愛玩我提供的紙牌?!痹诖蠹易园l(fā)的交流中,水到渠成地進入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在筆者的引領下,回顧幼兒的表現和自身的行為。筆者認真傾聽記錄的同時追問教師,接下來準備怎么做?此時,盡管在說自身問題,教師的表情都很自然,態(tài)度沒有絲毫的抗拒,氣氛一反常態(tài)地輕松。教師的思維也格外活躍。最后,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認為高老師材料選得好的那位老師,主動談參加教研的體會。從她的發(fā)言能夠聽出,她已經意識到教師不自覺的行為,會限制幼兒的游戲。她會在今后的活動中多看、少說。顯然,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引發(fā)教師對自身行為的反思,強化了“研”的動力。
一個半小時的教研結束了,整個過程我沒有感覺特別用力地去“引”,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自然順暢,一氣呵成。接下來的學區(qū)研討活動中,筆者迫不及待地把第一次體驗到的這種感覺,告訴彭老師和前來觀摩的業(yè)務園長們。大家對這次教研活動,給予了充分的認可。
雖然這次開放活動的效果很好,但是過程中筆者并不瀟灑。用“痛并快樂”來形容筆者的感受,一點都不為過。痛主要是過程的茫然與糾結,樂是收獲成功的經驗。這次親身嘗試、體驗,讓筆者能從教師的反映判斷,什么是“落地”的教研;讓筆者在回看、梳理這一過程時思考,怎么設計“落地”的教研?!奥涞亍钡囊庾R也會一直陪伴筆者,遷移到今后設計的每一個教研活動中。讓“落地”成為筆者組織教研,推動教師自主研究的追求與動力。
(作者單位:北京市東城區(qū)東四五條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