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皮埃爾,快9歲了。我已經(jīng)不是小娃娃了,可家里人總把我當成個小孩。我不時地聽到:“皮埃爾,把手伸出來看看,快洗洗去,不洗手不許吃飯。”可是爸爸下班回來,經(jīng)常不洗手就坐到飯桌旁,有時他手上還沾著墨水——也沒人吭一聲。
我愿意洗澡,特別喜歡泡在澡盆里,水熱乎乎的,挺舒服,而且還可以玩肥皂、玩紙船。這也不妨礙任何人,不是嗎?可事實上,我一洗澡,大人就催我趕快洗完出來,還嫌我身上沒打肥皂,說肥皂沫都跑到水里去了,說我沒有好好洗。
家里人對我的頭發(fā)也挑剔。我喜歡留長發(fā),媽媽和奶奶都說不好看。她們有點老思想了。事實上我留長發(fā),可以少去理發(fā)館。我姐姐說我的頭發(fā)像荊棘叢。她還說我呢!你如果看看她的頭發(fā)——更難看!說來也怪,女孩子,15歲時真受寵,她怎么做都沒有人說她。對我這個家里最小的男孩,大人們卻似乎容不下了。你說,大人們是什么邏輯?
皮鞋的事也一樣,天天早晨都得擦鞋??梢幌掠辏惺裁从??我們這里還經(jīng)常下雨,對這種白費時間的事,誰也不愿認真想一想。我看皮鞋每周擦一次也就足夠了,在學校里,也不比誰的皮鞋亮。踢上十幾分鐘球,你根本就看不出誰的皮鞋擦過了,誰的皮鞋沒有擦。但是沒有辦法,我每天上學前都得把皮鞋擦得發(fā)亮。
要是發(fā)明一種不用擦卻永遠發(fā)亮的皮鞋該多好?。∫前l(fā)明一種噴霧器,不用水也不用肥皂,一秒鐘就能把身上洗干凈,該多好??!要是發(fā)明一種衣服,怎么穿也不臟,怎么弄也不起褶該多好?。∥?,學者們、教授們,快研究這些問題吧!
點金石: 在這篇習作中,作者巧用對比襯托法,把“我”的個性特征表現(xiàn)得十分鮮明突出。如開篇寫洗手一事,拿爸爸來襯托;接下來洗澡一事寫得更詳細些,不僅拿姐姐來襯托,而且媽媽和奶奶對“我”和姐姐的不同態(tài)度又形成了有趣的對比;最后寫擦鞋一事,則拿踢球前后的鞋來比照,情趣盎然。這些對比、襯托,不僅使平凡的生活畫面擴展得更加豐盈活潑,有力地展示出“我”性格的不同層次和深度,而且極大地增強了文字的感染力。(大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