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支隊伍:崗位在三尺講臺,工作是教孩子“算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互相交流,分享經(jīng)驗;構建起一個學習與交流、教學與研究一體化、積極自律、共同成長的群體——數(shù)學微課教研共同體。伴隨著一線教學,教研共同體的成員邊操作、邊教研、邊提高。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享受自己創(chuàng)作的過程,也讓學生因我們的創(chuàng)作而興趣盎然。因此,我們將其稱為“趣味創(chuàng)作”?,F(xiàn)階段,微課共同體成立已有一年時間,由開始對“微課”概念幾乎一無所知,對微課的制作一竅不通,到通過不斷摸索,共同探究,制作出適合課堂特點,實用有效的成型微課。
共同體活動特點
數(shù)學微課教研共同體的教研活動圍繞“做中學、學中研、研中做”(其中“做中學”是現(xiàn)代教育理論家杜威主張的觀點)的模式,這是曲折的螺旋上升的過程,對教學和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很有價值。我們的教研活動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真實性 教師在制作微課的過程中,遇到實際存在的難點和重點,通過教研,制作出符合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特點的視頻。例如,我們一年級教學中筆算的寫法,孩子們看到老師在微課中拿著尺子在劃線的動作,就一個一個地跟著拿起尺子模仿,這個切實的做法,牽動學生動手實踐的愿望。
實用性 圍繞教學實際,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解決問題,教師之間研討,師生之間磨合,進行微課制作,作品應用于教學,服務于教學。通過實際教學與具體操作的融合,讓我們教研的根基更扎實,同時活動成員學會創(chuàng)作與分享、學會反思與修正,在交流中獲得探究的驚喜和成長的快樂,同時,“探索”的魅力會在年輕教師身上引發(fā)不竭的動力。例如,有的班級學生多,像認識體積的授課,教師在講臺上做演示,會有一部分同學觀看不全面,于是五年級教師韓曉雁就想到利用微課,提前制作好圖形進行教學,學生都能清楚地看到實驗現(xiàn)象,他們都觀察得很仔細,沒有一個“死角”,因此能夠清楚地認識體積這一概念。
合作性 “做中學、學中研、研中做”的實踐宗旨,是教師之間共同討論、共同思考的對話交流過程,始終以一個團隊的力量面對出現(xiàn)的任何一個問題。例如,制作任何一個小微課,大家都齊心協(xié)力,進行專門教研。因此,凝結了集體智慧的微課,課堂效果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有效性 微課作品內(nèi)容針對教學實踐中的難點和重點,進行研討交流后制作成的視頻資料,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因此使用起來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都很有實效。
共同體活動流程
“協(xié)同學習”中的“協(xié)同”有“合作”“協(xié)作”之意。并不是任務平均或成員同質為前提,而是以成員之間的異質性,活動的多樣性為前提,由于成員的異質性會發(fā)現(xiàn)不同的內(nèi)在知識建構模式,從而產(chǎn)生更高的效率,并且支撐我們“協(xié)同學習”的環(huán)境是多媒體技術和網(wǎng)絡技術,模式是“做中學、學中研、研中做”,因此微課教研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優(yōu)化,形成一種全新的學習形態(tài)。
學?;顒有〗M,由筆者牽頭,精心挑選了一年級、三年級和五年級數(shù)學骨干教師,一共10名教師組成微課教研“協(xié)同學習”小組。首先,召開全體成員動員會,進行分工,建立微信群,建立交流博客,各有任務,及時交流。其次,“選題試做”:年級組內(nèi)教研,對本學段教材進行教研,對教學難點和重點進行微課制作,梳理制作的原因,制作的方法以及設計的流程。再次,“同觀共評”:全體成員分別對每個年級的微課進行微教研,發(fā)現(xiàn)“微亮點”,提出“微建議”,做出“微創(chuàng)新”。最后,“觀課議課”:經(jīng)過集體打磨的“微課”運用到課堂上,全體成員一起參與到“微課堂”,開展更深層次的“微教研”。在實踐中思考自己制作的微課程,發(fā)現(xiàn)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做到精益求精。
共同體活動達到的效果
微課是近年來新興的教學模式,它有以下特點:
第一,微課制作針對某一知識點,大約4至5分鐘(一到四年級不超過4分鐘,五、六年級不超過5分鐘),必須與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有效時間相匹配。
第二,實現(xiàn)“雙師”教學的方式,成型的微課應用到課堂上,一方面,學生觀看微課學習時,教師可以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或者在用微課教學時,學生遇到障礙,教師暫停視頻,和學生一起互動討論,把問題梳理清楚,再接著進行下去。我們學校班容量較大,教師組織操作課堂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因此課堂上教師采用邊播放視頻邊個別指導,也是“雙師”教學的一種模式。
第三,差異化教學成為可能,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個性化的教學指導。例如:個別同學對某一知識點了解不透,可以單獨使用“微課”資源,進行反復學習,直到學會為止。
第四,“微課”的制作和積累,對學校生成性教學資源有一定的充實。微課共同體在實踐中摸索,在蹣跚中前行,在交流中完善,在創(chuàng)作中提高。希望未來的日子,我們能讓學生在體會“智慧數(shù)學”的同時,自己也學會“享受數(shù)學”;更希望以人格與智慧鑄造的微課群體,能為數(shù)學課堂教學展現(xiàn)更為廣闊的天空。
(作者單位:河北省滄州市新華小學;河北省滄州市新世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