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把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誘導出來,要實現這個目標,關鍵在于教師。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理念,改變經驗教條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造性的進行教學。和學生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的有活力、有生命力、有創(chuàng)造力的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同時也使自己得到發(fā)展。
關鍵詞:新課導入;問題情境;課堂效率;信息技術;作業(yè)形式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7)14-0035-03
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的關鍵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所學的知識“是什么”“為什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所學的知識能用于做什么,能解決怎樣的問題,在這個背景下應重新進行教學設計,通過優(yōu)化課堂引入、問題設置、多媒體的應用等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和科學素養(yǎng)。那么如何進行新課標下的教學設計?
一、利用日常生活、自然現象及社會環(huán)境進行新課的導入
在日常教學中如何才能增強學生的新鮮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進入學習狀態(tài),課的引入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例如:在《常見的酸和堿》教學中可以采用邊講邊做、對比實驗的方法引入新課。
師:在同學們桌子上放了三杯液體:白醋,肥皂水和水。哪位學生可以區(qū)分出來呢?
(學生躍躍欲試,有的在聞,有的想嘗一嘗,有的還在爭論,有的學生已興奮的叫起來,A是肥皂水,B是白醋,C是水)
師:告訴大家你們小組用的什么方法?
生:白醋是酸的,聞了就知道,肥皂水摸起來很滑,剩下的是水。
師:很好,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肥皂水,我是根據香味來判斷的,我覺得還可以根據泡沫來區(qū)分。
師:不錯,對三者的分類,我們還有多種方法,生活中還有哪些物質給過你類似白醋、肥皂水的感受?
生:山楂、酸奶、洗衣粉水……
運用對比實驗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質導入新課,有利于再現問題情境,使學生形成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親自體驗酸性、堿性物質帶來的感受,并依據這一體驗聯想比較,對自己熟悉的物質歸納分類,從而認知根據物質的酸性、堿性、中性可把物質分為三類這一觀點。
二、創(chuàng)設恰當的問題情境以適應學生邏輯思維的認知規(guī)律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教學設計時要對化學原始資料進行加工,盡量隱去介紹化學概念和原理的內容,即謎底不要在情境中出現,把那些能夠引起學生強烈好奇心的現象凸顯出來,同時要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能夠利用已有知識思考問題,再“跳一跳”能夠達到在此基礎上提出新問題。
2.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或創(chuàng)意新穎——激起學生的親切感和好奇心。
3.盡量選擇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學生產生多方面聯想可發(fā)散出多種問題。
例如:在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結束后,可設計這樣的問題,以鐵、銅、鋁為例,當問及學生“能否設計實驗探究其金屬活動性的強弱”這個問題時,學生一時不知道從哪兒回答可設計如下小問題:(1)金屬有哪些化學性質?(2)你的猜想是什么?(3)你怎樣設計實驗證明?學生通過回憶所學知識,根據金屬和氧氣的反應,不能判斷鐵和鋁的活動性強弱;根據金屬能否與酸反應以及反應的快慢,能判斷這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但不與酸反應的金屬再多一種時,就不能判斷,而根據金屬與鹽的反應能一對一的進行比較,金屬與鹽能否反應是解決問題的主要途徑。通過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動,使學生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學生的潛能在探究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開發(fā)。在探究中問題來源于實驗、來源于學生,問題是開放的、全方位的,教師在其中充當評判員或欣賞者的角色。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不斷被學生的智慧和實踐所感染,在探究中學生相互交流討論,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評價能力。
三、教學中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恰當使用信息技術
現在的教材信息量非常大,可利用的課外內容比較多。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利用各種形式(如圖書資料、上網、訪談等)進行學習、交流,并記入成長檔案袋。比如,在講述“石灰石的用途”中,學生選取了大量世界各地的鐘乳石圖片、四川省黃龍地區(qū)的資料照片,教師再用多媒體編制成電影向學生展示,學生在欣賞化學美的同時體驗化學的價值;在進行碳酸鹽物質的檢驗時,學生尋找了各種可能含有碳酸鹽的物質(如雞蛋殼、珍珠、水垢、石灰石、粉筆等),通過實驗進行判斷得出結論。恰到好處地使用各種教學資源和信息技術,能很好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同時在較短的時間里擴大信息量,也增大了課堂的容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在教學中不失時機地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
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滲透于知識技能的教學之中,持之以恒,潛移默化。比如“組成物質的化學元素”一節(jié)中,教材穿插了關于“元素周期表”的拓展內容。對于拓展內容,教師的處理方式差異很大,有的教師會一掠而過忽視它。而我在設計這堂課時,將這一內容設定為自讀并發(fā)表見解,學生閱讀后發(fā)表了如下見解:
1.為什么元素的發(fā)現大多是外國的科學家?我們中國的科學家非常少?
2.門捷列夫根據規(guī)律發(fā)現了元素周期表,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們也要注意并探尋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
3.我也要像門捷列夫那樣敢于預言和猜測,思維要活躍。
4.我將來也想合成或發(fā)現一種新的元素,添在元素周期表上,并以我的名字命名。
5.我要學習科學家們的探究精神。
……
課上學生們爭先恐后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思維活躍。說明當學生有了適當的機會、有了合適的空間,是很樂于談自己的想法的,而這個空間是靠教師來創(chuàng)設的。這堂課無形中增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進一步樹立為社會的進步而努力學習的志向。因而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是不能由單獨設定的某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完成的,學生的發(fā)展是潛移默化的,教師應該用心去設計,不要只注重短暫的眼前利益,只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而應把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關注變成一種內在的教學品質和教學行為。這樣在每堂課的設計中,教師就會自覺地進行教學目標的全面設計,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負責。
五、靈活多樣的作業(yè)形式是提高課堂效率的一種策略
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化學作業(yè)的重要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參與,在化學作業(yè)設計的形式上要注意靈活性。除了常規(guī)的以基礎知識為主的書面作業(yè)外,還要布置適量的探究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的作業(yè)。
(一)閱讀作業(yè)
新教材的教學內容,提供了較多的閱讀材料和選學內容,這些內容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有的內容還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例如人教版九年級教材中的“空氣質量日報、預報”“人造金剛石和金剛石薄膜”“石筍和鐘乳石的形成”“認識服裝的標簽”等等。
(二)口頭表達作業(yè)
主要是知識內容的復述。例如初中元素化合價,元素周期表中前18號元素,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常見酸、堿、鹽的溶解性表的記憶、背誦等。也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闡述某一概念、原理、試驗現象。學生回答這種作業(yè)時,利用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和語言組織,能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實踐作業(yè)
例如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新聞媒體收集有關空氣污染、溫室效應的資料等;社會調查(如測定酸雨的pH、環(huán)境污染造成的后果調查、廢舊電池的回收等等)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對信息的收集、處理、分析能力;在匯報交流過程中鍛煉的學生的合作能力,同時還增強了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真正體現了化學以人為本,學為所用的目的。
(四)探究作業(yè)
以教材上的“家庭小實驗”和“小制作”為主,例如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中“自制簡易凈水器”“制作葉脈書簽”等,學生在完成這類作業(yè)時,必定會思考實驗的原理、藥品的選擇、操作的步驟等,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加了學習化學的興趣。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設計,教師僅僅教給學生應該知道的學科內容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給學生提供思考、實踐與應用的機會,教會學生如何主動的獲得知識。教師應不斷學習實踐,不斷地研究教育教學,完善教育教學,這樣才能與學生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的有活力、有生命力、有創(chuàng)造力的教學活動,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負責,與學生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王寶斌.問題鏈引領化學復習:教學策略與案例評析[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5,(10):34~36.
[2]何彩霞.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探究二氧化碳與水是否反映教學案例分析[J].教學儀器與實驗,2016,(6):49~53.
[3]冷燕平,宋心琦.關于中學化學教學實驗改革問題的思考[J].化學教學,20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