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小英雄
比利時RTL電視臺曾播放過一部紀錄片,在戰(zhàn)火紛飛的二戰(zhàn)戰(zhàn)場上,一個9歲小男孩在街巷間穿梭,機智勇敢地躲過納粹特務的盤問和搜查,把一份份寶貴的情報傳遞出去。盟軍憑借小男孩的情報成功反擊納粹隊伍,把一批又一批關在納粹集中營的猶太人解救出來。這個9歲的小英雄就是亨利·李德漢。
李德漢1933年出生于波蘭猶太難民家庭,在他出生前,父母帶著一家人搬到了比利時的布魯塞爾。1939年9月1日,德國納粹的鐵蹄踏入波蘭的土地,戰(zhàn)火蔓延到比利時。李德漢的爸爸參加了比利時抵抗組織,在一次戰(zhàn)斗中受傷被俘,從此失去音訊。
苦難并沒有因此畫上句號,李德漢的媽媽帶著6歲的李德漢和弟弟一起去英格蘭避難。正出發(fā)時,德軍逼近,李德漢與母親和弟弟走失,媽媽被抓走裝上火車運往奧斯維辛集中營。6歲的李德漢帶著弟弟東躲西藏,在親戚幫助下,兄弟倆被送到比利時北部農(nóng)村,幸運地躲過了納粹的屠刀。
1944年9月,李德漢從鄉(xiāng)下返回布魯塞爾,爸爸沒能從戰(zhàn)場上回來,媽媽回來了,但沒有工作,全家一貧如洗。為了減輕媽媽的負擔,他14歲讀完小學就挑起家里的生活重擔,開始外出謀生。
18歲時,李德漢到軍隊服役。只有小學學歷的他天資聰敏、勤奮好學,利用訓練間隙自學了法語、英語。1953年,李德漢加入了比利時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負責國際聯(lián)絡,同時開始在該團的圖書館和出版社工作。1958年李德漢當上了圖書館館長,并結識了夫人,結婚生子。
這對年輕的猶太夫婦,原本可以像所有平常人一樣,上演一部快樂平凡的家庭劇。但是,因為一個中國人,他的人生因此而不同,這個人就是當時中國共青團負責人,后來成為中國外交部長和國務院副總理的吳學謙。
不尋常的人生路
布魯塞爾的雅克將軍大道的 “19號公館”,歷史可以上溯到1892年,清政府在此購置房產(chǎn),設立公使館,后作為民國政府的大使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比利時正式建交后,中國駐比利時大使館的第一處辦公地點便設立在這里。
在李德漢的推動下,1971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比利時正式簽署建交公報。當天,李德漢帶著夫人,提著水桶,拿著拖把,打開“19號公館”的大門,掃地拂塵,栽花插柳,為中國駐比利時外交官們的到來精心準備。
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李德漢曾是比中友協(xié)經(jīng)濟委員會理事會成員。他力促兩國間的貿易往來,把當時鮮為人知的中國情況介紹給比利時企業(yè)。
2013年3月,李德漢出版了個人傳記《不同尋常的人生路徑》。關于中國印象,書中描述道:“我已去過中國70多次。新中國成立后,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改善人民生活,取得了巨大成績。雖說走過不少彎路,但最近三十多年中國經(jīng)濟突飛猛進,讓全世界刮目相看,我為中國的進步感到驕傲?!?/p>
他為中國的發(fā)展迅猛而興奮:“早年我到北京,住在長安街上的北京飯店,那是當時最好的飯店??涩F(xiàn)在到北京、上??纯?,許多現(xiàn)代化摩天大樓拔地而起。我目睹了中國進步的點點滴滴,對中國的巨變和飛躍,發(fā)自內心感到高興。更讓我和夫人欣慰的是,我們的長子已成為中國樂團的簽約指揮家,他現(xiàn)在經(jīng)常到中國參加演出。比利時與中國、我們家與中國的友誼會繼續(xù)傳下去?!?/p>
關于寫作的初衷,李德漢說:“在這本書里,我介紹了我的個人生活,講到了二戰(zhàn)中的經(jīng)歷,講到了職業(yè)經(jīng)驗。當然,還有我對中國發(fā)展的一些感觸。我想通過這本書告訴人們,我對中國發(fā)展的一些想法?!?/p>
中國是他第二故鄉(xiāng)
李德漢與中國多位領導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55年,年僅22歲的李德漢第一次見到了周恩來總理。應中國共青團中央邀請,李德漢隨比利時共青團代表團首次訪華,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拔以谥袊L問了兩個多星期,去了許多城市,中國如此之大,中國人熱情友好,周總理親切周到,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和吳學謙等數(shù)位中國同仁成了好朋友,吳學謙陪同我們到周總理家中做客時,我感到這就像我的家一樣,中國就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
后來,在中國政府的建議下,李德漢創(chuàng)立了蘇德新比中貿易公司,專門從事比中兩國貿易。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中國正處于一個備受孤立的國際環(huán)境里,李德漢的公司為中國采購了數(shù)百萬噸鋼材、化工原料、醫(yī)藥產(chǎn)品、重型機械、紡織機器、輕工業(yè)原材料、冶金設備以及苛性堿生產(chǎn)技術。
那段艱難的歲月,李德漢記憶猶新:“那時候,中比沒有外交關系,我必須前往中國設在瑞士或法國的使館申請入境簽證。當時中國和比利時之間也沒有國際長途電話,我住在北京飯店或北京新僑賓館,隨身的行李里有兩臺‘機器’:打字機和電傳機,打字機是為了及時起草文件,電傳機是為了及時打出電傳碼條帶,然后送到北京電報大樓將電報或電傳發(fā)回布魯塞爾,這些東西恐怕今天的年輕人都沒有見過?!?/p>
改革開放時期,比利時成為最早對華進行技術轉讓與在華設立合資公司的西方國家之一,同時也是在華投資多為科技含量高的企業(yè),李德漢功不可沒。在他的推動下,貝卡爾特、楊森制藥、蘇威化工、愛克發(fā)、優(yōu)時比等比利時著名公司陸續(xù)在華投資設廠。1979年,平頂山建設熱電廠,李德漢說服比利時政府向該項目提供了9億比利時法郎的三十年政府無息貸款,比利時也因此成為最先向中國提供政府無息貸款的西方發(fā)達國家。
1989年以后,西方國家一度封閉了對華正式交往的大門。1991年,李德漢邀請中國貿促會會長鄭洪業(yè)率領中國代表團訪問比利時,并排除各方壓力,促成比利時外貿大臣會見代表團,這是當時中國第一個訪問西歐的代表團,為中歐關系的解凍開了局。
為表彰李德漢對中比友好合作關系的特殊貢獻,1999年,中國貿促會授予他榮譽會員證書。2009年,時任比利時首相范龍佩在出任“歐盟總統(tǒng)”的前一個月,向李德漢頒發(fā)了“列奧波德國王騎士”勛章。
2013年,李德漢因突發(fā)心臟病去世,享年80歲。中國駐比利時大使聞知消息后非常悲痛,稱中國人民和比利時人民失去了一位誠摯的長者和民間大使,這是中比民間外交的一大損失。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