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
修己是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怎樣修己?修己的目標是什么?當我們思考這個問題時,會發(fā)現(xiàn)一個字很重要,它在整個孔子思想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個字就是“安”。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宰我問孔子:“父母去世后為其守喪三年,時間未免太長了吧?!笨鬃痈械皆尞?,于是問他:在自己父母的喪期內(nèi),如果吃精細的米飯,穿錦緞制成的華美衣服,你會覺得心安嗎?孔子沒有想到,宰我竟然說:我心安!孔子很意外,他無奈地說:“女安,則為之!”既然你心安,你就那么做吧!孔子說:君子居喪期間,吃美味不香,聽音樂不樂,正常起居心也會心里不安,所以不會那么做。于是,孔子再一次說:“女安,則為之!”宰我退了出去,孔子說:宰我真是不仁?。?/p>
在孔子看來,孩子出生三年才能脫離父母的懷抱。父母去世后守孝三年,這是天下一致的禮制。難道宰我沒有得到父母的三年之愛嗎?孔子論述“三年之喪”的道理,希望人們重視孝道。那時,父母去世后,子女守喪三年,這是孝道的要求。世界不能缺少愛,愛的培養(yǎng)就從孝親開始,所以孔子說“立愛自親始”。人之初生,如果沒有父母無微不至的關(guān)愛,哪里會有我們的一切!那么,人的至親至愛離開了自己,怎能心安地享用華衣美食?
孔子思想的價值體現(xiàn)在對人性的深邃思考。我們首先都有自己的自然屬性,但我們又都是一個“社會人”。作為“社會人”,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因此,人只有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才能真正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這是修行的結(jié)果,也是修行的水平。儒家講慎獨,這是追求道德的自覺??鬃尤寮野讶朔旁谏鐣?,思考如何才能和諧、和睦地生活在一起。于是,孔子儒家重視孝悌,強調(diào)孝親敬親。
心安是基于心靈深處的安頓,是修養(yǎng)與修行。多年前,我與朋友去看望學(xué)界的一位老先生。他是大家都很尊敬的前輩,因而我們就帶了土特產(chǎn)表示心意,但先生堅持不收。他的一句話我至今難忘,他輕輕地說道:“如果我收下,心里會不安?!边@件事過去了好多年,先生也已不在人世,但想到老人,我就想起他的那句話。我覺得,老人的話分量很重,讓我們心中充滿溫暖與敬重。為人處事是否心安,能否想到讓自己心安,這是人境界的體現(xiàn)。
修身到位的人,一定有正確的人生方向,就不會斤斤于生活的瑣事,會踏踏實實地努力,把普通的崗位看作道場??鬃诱f“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根于心、本于己;心向往仁德,施于四體并推之于外物,使己與人都潤澤于仁德。有仁德的人以行仁為安,有智慧的人以行仁為利??鬃诱f,不具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長期處于困頓中,也不可以期處于安樂中??鬃臃磸?fù)稱贊顏回之“賢”,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子所樂乃孔子之道,并不在居處、飲食,他不因生活困頓而丟棄德行。
人之所安,即人之所樂?!洞髮W(xué)》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比松心繕恕⒂蟹较?,才能做到定、靜、安。人安于何事,很能反映一個人的胸懷。我們觀察一個人,也可以從其“所安”著眼,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一個人為了什么而做事,做事時采用什么方式,安心于做什么事情。了解了這些,這人哪里還隱藏得了自己呢?
人要成人,成為合格的社會人,就必須不斷修身。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所謂修身,也許就是一個不斷糾偏、不斷改過的過程。人心有所安,是因為明理知恥,有所敬畏。因此,明朝《了凡四訓(xùn)》論“改過之法”,認為一旦有過,則“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者如毒蛇嚙指,速與斬除”。人之改過,一定要發(fā)恥心、發(fā)畏心、發(fā)勇心。何以如此?為求心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