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斐兒
不可于求學時抱模模糊糊宗旨阻止學業(yè)進步。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下稱“市三女中”),大概是滬上傳說最多的學校之一。
其中流傳甚廣的說法稱,市三女中的“三”,源于這所培養(yǎng)了宋氏三姐妹等杰出女性的女子學校,是由三所學校合并而來的,它們分別是創(chuàng)建于1881年的圣瑪利亞女校、創(chuàng)建于1892年的中西女中,以及在1952年合并二者成立的市三女中,這樣形成了三所學校的合并共同體,稱為市三女中。
這種說法并不準確。
實際上,市三女中的“三”字,是新中國成立后上海政府根據(jù)上海女子中學狀況所做的編號。第三女子中學,也就是指這所上海近代史上極具影響力的學校當時排名第三。當時排序的依據(jù)為何,不得而知,但說起滬上蜚聲海內(nèi)外的女中,非市三女中莫屬。
市三女中的校址就建在原中西女中校址上,它是上海目前僅存不多的女子學校,既是中國近現(xiàn)代女子中等教育的縮影,也是與上海這個城市共生共榮的一種集體記憶。這種記憶一直延續(xù)至今。
“公誠勤敏”
市三女中的源頭圣瑪利亞女校是美國基督教圣公會在華創(chuàng)辦的教會學校,因此它在建筑形態(tài)、功能布局,尤其是在精神品質(zhì)方面,更接近于教會。
市三女中多年來以音樂藝術教育為特色,這樣的傳統(tǒng)可溯源到圣瑪利亞女校,畢竟,唱詩班、合唱團、演劇是教會學校的傳統(tǒng)。
圣瑪利亞女校的教師,是上個世紀漂洋過海來到上海的第一批單身女教士,她們的個體生命經(jīng)歷翻開來細讀,幾乎都是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墻上的一朵朵浪花,連接兩個大陸、兩種語言、兩種膚色。
那些隨著歲月的煙塵消逝不見的生命所傳揚的治學理念和精神,以另外一種形式被保留了下來?!肮\勤敏”是圣瑪利亞的校訓,這四個字并沒有性別特指,但市三女中卻并未因為是女子中學而放棄“剛毅”和“勤奮”的品質(zhì)。
圣瑪利亞女校的前身,則是更早合并的兩所學校。這兩所學校,幾乎代表著上海1842年開埠后美國基督教在上海的落地生根,分別是:創(chuàng)建于1851年的文紀女校,創(chuàng)辦于1861年的碑文女校。
上海方言和繡花課
文紀女校在開辦之初,是收留貧窮人家女兒的學校,不但不收學費,反而提供食宿。翻看1855年10月4日女傳教士甘女士從上海發(fā)往紐約總部的信,可以看到文紀女校日常教學活動的部分內(nèi)容。
上午6點到7點的時間里,學生們用上海方言閱讀四福音書,吃早餐,整理內(nèi)務及打掃宿舍;上午8點半是禱告的時間;9點到中午這段時間里,學生用上海方言上閱讀課和書寫課。午餐是米飯,餐后有課外活動。下午1點到2點上繡花課;2點到4點半是針線課。晚餐時間定在下午 5點。
用上海方言上閱讀課和書寫課,至少傳遞了兩種信息:一是學校的學生已經(jīng)以上海本地知識女性為主,所以用上海話上閱讀課、教寫作;二是學校對于地方語言的保護和重視。
女生們的繡花課也發(fā)揮了“柔軟的盔甲”的作用。1861年美國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教會給學校的經(jīng)費被迫中斷,女校的學生不得不停課趕做刺繡和縫紉,由教會組織專人收購出售給洋商,來維持學校的日常開支。
由此可見,當時女校的刺繡工藝和審美志趣,已經(jīng)可以作為流通商品出售國外。那些刺繡作品早已散落,不知飄零在世界的哪個角落,我們只能靠想象來還原那一雙雙靈巧的手和清澈如水的眼睛。
清晰明朗的初心
在昔日的圣瑪利亞女校,有“十個不可”行為準則。其中包括:不可于求學時抱模模糊糊宗旨阻止學業(yè)進步;不可輕視中文而注重他國文字,須知中文乃國粹國勢盛衰與此有關系焉;不可以國貨不及洋貨之精美而任意購取,使金錢外溢;不可不閱報,為國人而置國事于不聞不知;等等。
這些行為準則,即便置于今日,依然適用,依然使人警醒,依然振聾發(fā)聵。
不可于求學時抱模模糊糊宗旨阻止學業(yè)進步,這涉及到一個“初心”的問題,這是為自己求學設定一個類似于信仰一樣的目標,在目標的支撐下,學習本身更接近于一場終身的“修行”和自我凈化的過程。在這樣的感召下,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市三女中畢業(yè)的女學生普遍有著“安靜而優(yōu)雅”的精神特質(zhì)。要堅持,在安安靜靜中不慌不忙地堅持。
自1900年起,圣瑪利亞女校開始有正式畢業(yè)生,當時規(guī)定修學年限為八年,一切科目的教學和學習,均按照嚴格的教學要求和考核制度,學術氛圍和校規(guī)也日漸成熟完臻,而這些均建立在清晰明朗的創(chuàng)立學校初心之基礎上。
這樣的初心,自創(chuàng)立之時的1881年始,從未停止。這也使得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里,這所學校在教育、外事、醫(yī)學、文學、音樂、藝術、舞蹈、科技、建筑、外語翻譯等領域,培養(yǎng)了為數(shù)可觀的杰出女性??梢哉f,這也是心智淬煉的結果,凸顯了教育本身對于社會最終的意義。
銘言、校訓與精神傳承
在校園的東南隅,有一棵參天的百年紫藤。據(jù)說,這棵紫藤的根須盤根錯節(jié),其地下深處幾乎已伸過江蘇路,直達對面的老式洋房區(qū)的地底深處。這株百年紫藤,成為這所學校百年風云最忠實的見證人和呵護者,郁郁蔥蔥,濃蔭不語,前人之栽,后人之惠。
在校史館有許多老照片,其中一張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音樂教室門前的學生合影。樹冠茂密、草地滴翠,身后的教室宛如上世紀的歐式鄉(xiāng)村建筑,低矮敦實,清一色的純色旗袍,前排女生側身靜坐在蒼翠的草地上,后排端立?;蛭⒕淼闹虚L發(fā),別著簡單的發(fā)簪;或齊耳的短發(fā),攏到耳后,雙目如水。藍天碧色,素心赤子,有琴聲從身后飄來,滌蕩天際,彈琴的是一雙雙什么樣的手,是否如錢鐘書母親評價楊絳的手——筆桿搖得、鍋鏟握得,而琴鍵敲得。
學校走廊的銅匾上有一句話,原文是拉丁文“non ministrari, sedministrare”,中文意思是“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也就是“不是人家為你服務,而是你為人家服務”。這塊銅匾,之前常年掛在斐蔚堂的圖書館中。每年的畢業(yè)典禮舉行隆重儀式時,取下此匾,由畢業(yè)班傳交給高二的同學,意為校訓,代代相傳。
精神傳承,作為一種儀式也作為一種內(nèi)涵,被忠實地完好地保留了下來。
這些銘言、校訓,對于女校學生的人格養(yǎng)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可以說已經(jīng)鐫刻在她們心頭,融化在她們血液中,當她們踏上社會后,無論做事做人都遵循這些準則,回饋社會、有所擔當、敬誠事業(yè)、照顧家庭。
校友張清芬說:“蓋吾校培養(yǎng)人才之用意,為家庭端其本,為社會植其計,其目光遠大,固不僅僅于一才一藝而已?!边@句話幾乎概括了女性在社會擔當和家庭責任兩個方面并駕齊驅(qū)的雙重意義。
而探求女性成才的規(guī)律是市三女中在這個時代的使命,也是對于整個社會最為基礎的結構“家庭”最為深層次的培養(yǎng)。在市三女中陳列室的雕花鑄鐵玄關上,寫著八個字——“獨立、能干、關愛、優(yōu)雅”,很難說,這個世界上是否有完全具備這些品質(zhì)的美好女子,但是總是有一條通向彼岸的長廊,那就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