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明
人生之路,行囊沉重,不知丟下哪個,拾起哪個,讓我踟躕兩難。忽而想起法國哲學(xué)家、思想家蒙田的一句話:今天的放棄,正是為了明天的得到。在今天的人生節(jié)點上,我應(yīng)該整理下行囊,為了明天的遠(yuǎn)航。
拾得起來放得下。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人拾起來,放到自己的心坎,固然想放,卻也放不下,原因在于“拾起”的東西,霸占了自己的心房。要不然,何以陷入感情糾葛時死去活來,為得到金銀錢財而喪失理智,何以為名為利“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而之所以有人活得輕松,有人活得沉重,原因在于,前者拿得起、放得下,而后者拿得起,卻放不下。能夠做到“拾得起來放得下”的,表明你具有十分過硬的心態(tài)、十分過硬的閱歷、十分過硬的情感、十分過硬的素質(zhì)。這是一種境界,一種氣度,一種胸懷,是人的一種追求。我曾在蒼山之下,洱海之旁,電影《五朵金花》的故鄉(xiāng),游覽過被譽為“佛都”的崇圣寺三塔,那里的山川秀美、風(fēng)花雪月自不必說,單就彌勒佛殿前那位布袋和尚的一番話,就讓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那天,游人如織,人頭濟(jì)濟(jì),但差不多絕大多數(shù)人的心頭,都在回蕩著金庸筆下各色高手的生死情仇,很少有人能夠站上腳步,用自己的想象,誠懇而逼真地自行搭建這座寺、這三塔的佛宗禪意。而我,卻在遠(yuǎn)去的人流空檔,與那位布袋和尚有了一次短暫的對話,問他什么佛,他沒有立馬答話,只是把肩上的布袋放在地上,過了一會兒,又把布袋拾了起來,這個時候才說,能拾得起來是佛,能放得下的是佛。他說,每個人的身上、心上,有很多的布袋,布袋越多,布袋里裝的東西越多。東西多了就會感到沉重、感到疲憊,就會感到勞累,那布袋就成了負(fù)擔(dān),甚至壓得你喘不過氣來……其實,生活中不也是這樣嗎?有一些人,有一些事,該珍惜的,就把他或它作為慰藉,藏于心底,該忘的就讓他隨風(fēng)而去,為自己騰出一片綠色的心田,正如愛迪生所言:“沒有放棄就沒有選擇,沒有選擇就沒有發(fā)展。”
人生并非只有一處風(fēng)景如畫,別處風(fēng)景也許更加迷人。包容過去,融通未來,創(chuàng)造人生新的春天,人生將更加明媚和迷人。如果一味沉浸在過去的回憶里,只是在浪費生命。有的人堅守“矢志不渝”思想,守著最初的道路不放,如果你堅信這條路是正確的,那么,你可以去堅持。但從實際出發(fā),認(rèn)為你的堅守有偏頗,那就當(dāng)毫不猶豫地退回來,另走別的路。因為固守一處,看不到希望,會使你失去發(fā)展的機會,失掉任何可能的成功。當(dāng)年的蒲松齡先生,在科場中賄賂盛行、舞弊成風(fēng)的情況下,放棄了“科考”而選擇了著書立說這條人生的道路,從而使他的一部“孤憤之書”萬古流芳。所以,人生最大的包袱不是拿不起來,而是放不下。
因此,學(xué)會放棄,騰出自己更多的行囊,裝上更多的東西,輕裝遠(yuǎn)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