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琳瑄 張秦英 馬 蕙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 天津 300072
城市自然聲景的營造
趙琳瑄 張秦英 馬 蕙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 天津 300072
聲音是人們感受自然的重要元素,盡力發(fā)掘和營造城市的自然之聲對維護居民珍貴的戶外體驗具有重要的意義。聲景觀營造的重要性在現代生活中日益凸顯,文章通過對城市自然之聲的生態(tài)及社會價值探討,提煉出以水景和植物景觀為途徑的自然聲景設計模式,為將聲音融入景觀設計、營造高品質自然聲景觀提供借鑒和參考。
聲景觀,設計,體驗,棲息地
城市人聲鼎沸、車流如織的嘈雜環(huán)境將大自然本真的語言肢解破壞,人們渴望在都市場域里尋求自我對大自然的歸屬感。城市居民不僅是聲訊息的接收者,其內心的需求也可借由聲音激發(fā)產生,創(chuàng)造聲環(huán)境恰是還原聽者內心的沉靜。野花野草能使城市中的人們感受到自然的荒野,自然的聲音同樣能使人產生狂野之美,適當的場景亦能引發(fā)埋藏在記憶深處的自然之聲。
城市聲品質依賴于環(huán)境聲音的自然性程度。自然聲是環(huán)境固有的基調,由生物及物理資源構成的自然聲景素材可為城市提供更多自然屬性,而非自然的聲音會模糊城市生態(tài)功能,對居民觀景體驗產生負面影響[1]。美國最先從自然聲景的保護與利用入手,制定出一整套自然聲景保護系統(tǒng);日本著名的“百種日本音量:保護我們的遺產”活動,選定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聲音如海潮、蛙鳴、鐘鳴等,對自然聲音予以保護?!叭魺o蟬噪夕陽、蛩吟曉夜,園林寂寞,秋與何來?”(陳扶搖所著《秘傳鏡花》)在我國傳統(tǒng)園林中,營造和感知自然聲景是品味“整體景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
聲音作為景觀的表現形式和載體逐漸被大家認知,國內外對于聲景觀的研究主要是從聲景客觀現狀、人對聲音的感受評價、聲景記錄與描述方法、聲景觀營建與規(guī)劃等4方面展開[3]。本文結合文獻、案例及筆者對聲景的體會,從水景觀、植物景觀之聲景營造兩大角度出發(fā),以其棲息地建設、空間營造及人的環(huán)境心理感受等方面探討城市中自然之聲的設計途徑,旨在以聲音作為載體,展現人對自然的向往與體悟,為今后城市中更多的可聽化自然景觀設計提供參考。
1.1 水元素與聲景設計
自然環(huán)境中水景觀形式多樣,大海、清潭、溪澗、瀑布是自然界原生的水景環(huán)境,自成一套音階體系。發(fā)揮水的流動性特點,利用不同的流速、水量、落差高度塑造各異的水景效果,借助構筑物小品及下墊面材料的不同屬性,為聲景營造提供多種模式,不同的流速、水量、落差高度塑造各異的水景效果。利用水元素進行聲景營造時,應考慮為不同功能的空間搭配契合于自身場所氣質的水景裝置。
1.1.1 低分貝水聲營造休憩氛圍
忽略水的強烈動勢,以營造靜謐幽深的空間氛圍為目的模擬自然界水景形態(tài),還原生態(tài)的水環(huán)境。輕盈又溫和的聲信號傳達出舒適的體驗感受,此類聲景設計旨在為個體提供輕松愉悅的休憩氛圍。第十五屆加拿大國際花園節(jié)獲獎作品——ROTUNDA圓盤水盆裝置小品(圖1),將黑色構體裝配而成的水盆置于極自然的環(huán)境,天然的落葉、雜石、鳥糞及風力作用于水潭發(fā)出的聲音被裝置放大,整個設計與周圍環(huán)境契合統(tǒng)一。
圖1 ROTUNDA圓盤水景裝置
1.1.2 高分貝水聲塑造中心景觀
城市公共區(qū)域水景設置以掩蓋環(huán)境噪聲為目的,制造水流落差形成的噴泉或瀑布,以高分貝水聲隔絕噪聲,成為城市吸引力較強的中心景觀。設計需結合場域功能、區(qū)位、公共化程度形成不同影響力效果,防止對居民正常生活產生干擾。
哈普林設計的西雅圖高速公路花園(Freeway Parkin Seattle),用園林景觀解決城市中的高速公路帶來的問題,利用停車場屋頂和閑置空地,結合場地高差30 m的現狀,創(chuàng)造跨越公路的綠地花園。巨大的混凝土構筑物結合豎向變化勾勒出山水峽谷的磅礴氣勢,水在各層級間跌落傾瀉,激揚的水聲吸引人們融入自然環(huán)境。水石碰撞出的樂章和迸濺的水花隔絕了外部嘈雜的聲污染,成為減弱交通噪聲對城市氣氛破壞的極佳案例。
英國鋼都謝菲爾德市火車站前廣場通過大型不銹鋼墻板隔離噪聲,以水幕、水潭、小瀑布、水噴泉等多種水裝置塑造與車站廣場嘈雜氛圍截然不同的微妙環(huán)境。流暢的水幕曲線將廣場空間巧妙隔離,引導行人體驗多樣的水音階,治愈旅途的疲憊和無聊。
1.2 水聲景營造與空間體驗
設計師極力捕捉豐富的聲景素材旨在提升個體接收聲信號的滿意度,城市居民在微縮山水的景觀空間中嘗試獲取大自然般震懾心魄的聲景體驗。通過設計細膩的聲景體驗模式,借助聲音自身高低強弱的變化,調動聽者對大自然的期待和共鳴。上海辰山植物園礦坑花園中特定空間水景的設計,形成了極佳的聲景觀體驗效果。
礦坑花園原屬人工采礦遺跡,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辰山南坡被用作開采建筑石材的場地并形成東西兩大礦坑。2011年花園經綜合治理改造后建成,通過對現有深潭、坑體、地坪及山崖的改造,建設為特色修復式花園。花園空間序列組織有序,設計者通過考量各區(qū)域支配性聲音,強化聲景的空間體驗(圖2)。
聲音的無邊界狀態(tài)同樣可塑造場所領域感。利用音調、音色、強弱變化等聽覺特性挖掘聲景的空間性,通過把控中心聲景和路徑方向的整體節(jié)奏,調動人們心理及生理的應激變化,促進人與周圍環(huán)境的融合。礦坑花園山體和臺地導致地勢變化豐富,利用高差形成的聲影區(qū)、動態(tài)水景的聲掩飾及周圍水杉林和草花植物引起的聲衰減,塑造引人思考沉思的安靜空間。東側山壁的山瀑聲級最大,可定義為聲系統(tǒng)中心,水從山頂一瀉而下撞擊巖石,強化中心點聲景效果。礦坑花園聲景體驗路徑的設置順序為鋼筒-棧道-浮橋-山洞隧道-世外花園,由山瀑、水潭、山洞、水簾洞引發(fā)的泉水聲、山瀑聲、鋼板聲產生聲景層次的變化(圖3)。
圖2 礦坑花園全景(趙琳瑄攝)
圖3 礦坑花園游線聲景層次遞進(趙琳瑄攝)
古人語“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自然界的蟲鳴鳥語與清風竹響,它的吟唱就同樹木花草一樣,具有風景般的存在意義。林間偶聞鳥啼、雨落樹冠作響,人們?yōu)樘烊坏穆暰八夭乃V苍栽丶捌渖乘茉煜碌淖匀宦暛h(huán)境,是從植物本身及動植物棲息地建設下的生物多樣性維護等角度出發(fā),探討植物景觀與聲景設計的多種營造手法。
2.1 植物與聲景設計
植物固有的自然屬性,使得其與各種自然之相的互動均可以營造出不同的聲景。樹木吸引鳥類與昆蟲棲息,微風拂其闊葉、針葉樹種的葉片,因植物葉片大小質地不同產生別樣的音階?!把L引雨”“集鳥納嬋”是中國傳統(tǒng)園林植物聲景營造方式的形象體現,結合中國古典園林特有的意境美,營造出特別的植物聲景美,在相關文獻中有詳細的論述[4]?,F代城市綠地植物是很好的降噪綠色屏障,可營造隔離交通噪聲的相對寧靜環(huán)境,同時以綠地為載體的風聲、鳥鳴的加入(特定的環(huán)境中可用綠地中隱藏的電子音響設備播放),更能很好地改善環(huán)境聲景,使游客充分感受自然之美。
從環(huán)境心理層面提高綠地品質,利用豐富的景觀視覺美降低居民對噪聲的關注,提高綠地使用者的綜合環(huán)境感受。綠地的生態(tài)質量同聲音的強弱、類型及人們的喜好有直接關系,可以通過有目的的規(guī)劃設計提高城市綠地的生態(tài)品質,為人們提供接近安靜、自然的場所[5]。聲景結合園林植物豐富的種類、色彩、樹形、層次構建的視覺景觀,讓城市居民更好地體驗綠地的自然特性。
2.2 棲息地營造與聲景營造
為營造更舒適的自然聲環(huán)境,需盡力吸引蟲類、魚類、鳥類等動物停留棲息。飛鳥在果樹及林木中筑巢取食,竹蛉、石蛉藏身于灌叢和樹葉里,斗蟋躲在石礁內聲聲作響,秋蟬攀在樹梢啼叫,魚蛙潛游水灣內偶爾造勢嬉戲。探索鳴禽、鳴蟲不同的生境需求,為其提供多樣且充足的生存條件和繁衍場地,是為城市聲景增添生命力的重要措施。設計者盡力維護生物棲息地,便是保全城市中的自然之聲、綠地結構異質性和微棲息空間不均勻分布的特點,滿足不同種類動物的停留需求。生境-生態(tài)位原理是優(yōu)化動物棲息地的重要理論依據。
結合地形地貌營造豐富生境,滿足不同生物生態(tài)位需求。每一生物種類都有特定的生態(tài)因子和空間需求,挖掘場地環(huán)境特點,營造異質性生境,進一步通過群落復層設計增加空間生態(tài)位,為更多的鳥類和鳴蟲提供適宜生存空間,保障聲景的多樣化。臺灣關渡自然公園是臺北最大的濕地保護區(qū),是候鳥的重要棲息地。公園結合自然地貌,形成了豐富的生境類型,展示豐富的動植物種類。可供游人進入的主要設施區(qū)包括自然中心、賞鳥小屋、步道、親蟹觀察區(qū)、埤塘生態(tài)區(qū)、海岸林區(qū)、北部低海拔林區(qū)及水質改善教學區(qū)等設施與景觀,將關渡附近從海岸河口到低海拔山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以縮影的方式呈現[6]。細致的微棲息空間設計,為豐富的物種創(chuàng)造生存條件,圖4為埤塘生態(tài)區(qū),還原了現今快速消失的靜態(tài)水,營造了從濕生到水生的豐富生境,形成飛艇蛙鳴戲翠池的豐富景象。
圖4 臺灣關渡自然公園埤塘生態(tài)區(qū)(張秦英攝)
腐木是昆蟲的重要棲息地,在綠地的角落靜置一堆樹木枝干,便是一個有效的生境設計,英國尼曼斯花園(Nymans garden)十分重視原生生境營造,在園中角落放置一堆腐木,成為各種昆蟲的棲息地(圖5),并設立標牌告示游人:“我們設立木段,為甲殼蟲、真菌、爬蟲、蠑螈營造家園,它們會在此棲息和取食,移動或者在木頭上跳躍會傷害生活在此的野生動物,請尊重它們的生境?!痹摶▓@也可以看到原地放置的枯樹,苔蘚及草本植物開始在此繁衍,形成一個自然演替的開端,在不遠處新種植的小樹,展示了人工干擾的群落演替進程(圖6),穩(wěn)定的群落結構和自然進化為多樣物種的生存提供保障。
圖5 英國Nyman garden腐木生境營造(張秦英攝)
圖6 英國Nyman garden枯樹原地保存(張秦英攝)
3.1 結論
城市居民對環(huán)境噪聲群體性反應的研究表明噪聲污染排在水污染、大氣污染之后,成為影響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調查對象對所處聲環(huán)境均持否定態(tài)度,特別是對工作和公共場所的聲環(huán)境現狀提出質疑[1]。同時對聲音元素的量化研究表明,鳥鳴聲、流水聲是最與自然和諧、最使人愉悅的聲景要素。由此可見,塑造生態(tài)健康的城市聲景環(huán)境是極具現實意義的景觀措施。
聲音作為自然界重要的元素之一,是展現自然元素的重要載體,美妙的自然之聲是人們享受荒野樂趣的無形向導。聲音的特質導致它容易被掩蓋忽視,許多人已然忘記關心自己周邊存在的美好聲音。本文將聽者-聲音-環(huán)境聲景觀三要素的綜合考慮作為自然之聲景觀設計的核心,聲景營造與水景、植物景觀結合,可以創(chuàng)造出趣味生動的聲音類型;多樣性的生境營造和保護,可以為更多物種提供棲息地,收獲自然生物之聲;細致巧妙的空間環(huán)境設計,使聽者更好地感受天籟之聲,獲得愉悅身心的體驗。通過探尋自然之聲的社會價值和營造手法,還原古人對山水最初的情感依托,倡導居民走到戶外收獲滋養(yǎng)身心的聽覺體驗,對挽救城市空洞雜亂的聲現狀具有重要意義。
3.2 討論
聲景觀的營造效果受到環(huán)境聲音類型、人的活動狀態(tài)、景觀環(huán)境特征等多方面綜合影響,精心的自然聲景設計需要體驗者放慢腳步細細地體會。然而城市緊張而快速的節(jié)奏、公園綠地等景點密集的人群,會大大影響到游人對自然聲景的欣賞和感悟。所以把聲音作為景觀設計元素,要求設計師改變當下景觀設計以視覺為主導的思維模式,把聲景觀從設計后評價推進到設計前引入,結合場地的整體特征,將聲景的設計融入到整體的景觀規(guī)劃中。
城市居民是聲景的體驗者,同時也是重要的營造著。城市聲景觀需要每一位居民的參與和保護,加大對聲景觀的宣傳,提高人們對聲音的認知和重視,亦是實現將自然聲景引入城市的重要途徑。
[1]馬蕙,籍仙蓉,矢野隆.城市居民對環(huán)境噪聲群體性反應的研究[J].聲學學報(中文版),2008,33(3):275-282.
[2]康健.城市聲景觀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3]吳碩賢.園林聲景略論[J].中國園林,2015,17(5):38-39.
[4]袁曉梅.中國傳統(tǒng)園林植物造景的聲音美意匠[J].中國園林,2015,17(5):58-63.
[5]IRVINE K,DEVINEW P,PAYNE S,et al.Green space,soundscape and urban sustainability:an interdisciplinary,empirical study [J].Local Environment,2009,14(2):155-172.
[6]臺灣關渡自然公園[Z/OL].[2016-10-13].http://gdpark.org.tw/guide/130.
Exploration of Natural Soundscaping in Urban Space
Zhao LinXuan Zhang Qinying Ma Hui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Sound is the important element for people to feel the nature,so finding and creating soundscape in urban environmen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maintain the valuable outdoor experiences of citizens.The importance of soundscaping is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in modern life.The paper discussed the ecological and social values of the urban natural sound and concluded the soundscape design models with waterscape and plantscape as the element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ntegrating sound into landscaping and creating high-quality soundscape.
soundscape,design,experience,habitat
10.3969/j.issn.1672-4925.2017.02.013
2016-10-1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城市公園綠地植物群落降噪及聲景觀優(yōu)化機制研究”(51308380)
趙琳瑄(1991-),女,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綠地功能評價及優(yōu)化設計,E-mail:244388505@qq.com
張秦英(1977-),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與綠地功能優(yōu)化,E-mail:qinying_zh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