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摘 要】男性一般具有性格剛強堅毅、心胸開闊、實踐豐富等長處,這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有著諸多優(yōu)勢。孩子在不同時期與父親的相處的過程中可以體會到父親身上的優(yōu)良品質,這些在他們性格和人格的形成中起到關鍵作用。但受傳統(tǒng)思想觀念、社會現實壓力等因素的影響,父親在孩子成長階段的參與度較低。
【關鍵詞】父親;家庭教育;參與度;成長階段;交流與互動
父親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家庭規(guī)模的小型化,由父母雙親和一個孩子組成的核心家庭逐漸占據很大的比例,人們逐漸關注起家庭成員的地位和作用的變化。許多研究的結果證實,越來越多的父親正在逐漸“淡出”家庭教育?!案赣H淡出”,其實質是男性文化在兒童教育中的整體“淡化”,使整個兒童教育處于女性文化狀態(tài)之中。
一、問題的提出
克蘭珀(Krampe)和牛頓(Newton)等人在有關父子關系研究的前期工作基礎上。根據心理學理論,并借鑒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及神學等相關理論。從孩子的視角和體驗出發(fā)。從家庭系統(tǒng)的角度考查父子關系,建構了父親在位理論。提出了父親在位理論的動力學模型。并且將父親在位定義為孩子的心理父親在位即父親對孩子的心理親近和可觸及。
在美國《parents》雜志中,父親被認為對孩子的一生有下列影響—— 1.父親跟母親是不同的; 2.父親對孩子的推動作用更大; 3.父親使用的語言更復雜; 4.父親對孩子的約束更多; 5.父親使孩子更社會化,為他走進現實世界做準備; 6.介紹男人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行為; 7.父親支持妻子; 8.父親更會幫助孩子發(fā)揮潛能。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09年《當代中國少年兒童發(fā)展狀況調查》的數據顯示,在被問到“心情不好時,誰最能理解、安慰你”時,僅有10.0%的少年兒童選擇了父親;在被問到“空閑時間,你和誰在一起的時間最長”時,僅有6.9%的人選擇了父親;而60.7%的受訪者認為“現在的孩子缺失父教”,僅有13.0%認為“父教并不缺失”。在回答“在你的成長過程中,誰承擔了更多教育責任?”時,46.9%選擇了母親,28.7%表示“父母均擔”,僅有13.0%表示是父親。
父親在孩子成長階段有缺失會對孩子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目前有越來越多的資料顯示: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力遠不止智力,還涉及體格、情感、性格、品德等多方面。長期缺乏父愛,孩子可能會患上“缺乏父愛綜合癥”,從而造成認知、個性、情感、體格方面的障礙與缺陷。
由此可見,父親的角色扮演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研究對象及方法
本次調查中共發(fā)放紙質問卷110份,網絡問卷258份。問卷回收355份,回收率為96.47%,剔除明顯瑕疵問卷,共有347份。
調查的目標群體為進入高校前在西南地區(qū)長期居住的高校在讀學生。其中,女性占比為56.59%,男性占比為43.41%。年齡分層較為明顯:19歲占比為36.43%,20歲占比為29.46%,18歲占比為20.54%。
自編《父親在孩子成長階段參與度的調查問卷》。問卷包括“個人基本信息”、“成長階段參與度”。
三、調查結果與數據分析
(一)父親在孩子成長階段參與度的調查
據數據顯示,父親沒有缺席孩子成長階段的僅有62.79%,而在3-6歲的幼年階段,有高達12.02%的受訪者表示父親沒有參與這一階段的成長。
而在“目前您和父親的聯系交流頻率”這一問題中,共有79.46%的受訪者表示和父親的聯系頻率為每周1-2次甚至更低。同時有49.61%的受訪者表示這樣的聯系頻率過少。同時,僅有34.88%的受訪者表示在有心事時會與父親進行交流。有65.12%的受訪者表示父親曾陪伴自己學習過一項技能。
(二)父親在孩子成長階段參與的重要性程度
有83.72%的受訪者表示,父親對自身的發(fā)展起到了重大影響。而這種影響所作用的成長階段分布較為均勻:“7-12歲”的占比為31.78%,“16歲至今”的占比為30.62%,“13-16歲”的占比為28.29%。
而在父親所扮演的家庭角色這一項調查中,34.88%的受訪者認為父親是“傳統(tǒng)型的管理者”,28.68%的受訪者認為父親是“現代型的交流者”,36.43%的受訪者認為父親兼具了以上兩種特質。
(三)父親家庭教育參與度與子女性別
在傳統(tǒng)的思維中,我們習慣性地會認為男性孩童與父親的聯系更加緊密,而隨著孩子的成長——尤其是進入青春期后——這種互動會日漸減少。而女性孩童與父親的溝通較少,但隨著孩子的成長,她與父親的互動會日漸增多。
然而在本次調查中,通過數據的分析,我們卻發(fā)現子女性別對父親是否影響孩子的發(fā)展、孩子是否愿意與父親交流心事、父親與孩子的交流頻率等選擇并未產生較大影響。
四、促進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對策思考
(一)從社會的層面
社會應當積極推動父親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努力為此提供制度、法律以及物質上的保證。同時應當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出良好的父子互動氛圍,強調父親在孩子成長階段中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二)從母親的層面
由于女性的先天條件,決定了父親和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大相迥異的教育模式。這就要求母親應該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讓孩子和爸爸經常在一起,這樣可以促進父親和孩子之間的感情,促進父親和孩子的溝通。幸福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人格比較健全,生活比較平和,性格也更加開朗大方,而在不幸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變得內向、膽怯、不自信、敏感等。所以母親愛孩子,首先要愛孩子的父親。
(三)從父親的層面
父親要增加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孫云曉曾表示:“父教缺失是我們民族很大的隱患?!鄙鐣煌芰Φ陌l(fā)展程度反映了個體社會適應能力的高低,兒童時期的社會交往能力的發(fā)展對兒童未來的心理健康以及學業(yè)上的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
父親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關懷。父親對孩子情感表達的越多,越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因此,父親對孩子的愛也應該適當地向孩子表達,讓孩子經常體驗到父愛的溫暖。同時,作為父親,應該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差異,客觀認識和對待孩子的優(yōu)缺點,適時地給予孩子表揚鼓勵或是批評教育,幫助孩子取長補短,樹立自信和勇氣。
以身作則,樹立榜樣。父親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形象,為孩子的成長樹立良好的榜樣?,F代教育理論認為,孩子的幼兒時期是人成長發(fā)育的重要關節(jié)點。因此,如果在孩子幼兒時期,父母特別是父親錯過了與孩子相處的時光,這對孩子的影響有可能是終身的。父親對孩子認知、思維等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父親是孩子學習的楷模和榜樣,他的一言一行都無意中被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參考文獻】
[1]胡啟先.當代大學生社會心理問題及對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242
[2]鐘思嘉.親職教育[M].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12.
[3]瓦西里沃斯·費納克斯.重新界定父親的角色及其對教育和家庭政策的含義[I].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3, 21(2):42-52
[4]侯忠偉,劉曉霞,王立花.國外父親參與教養(yǎng)研究綜述[I].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07,(2):124—125.
[5]楊麗珠,董光恒.父親缺失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影響[J].心理科學進展,200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