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近30年來土地改革若干問題研究述評

        2017-04-27 21:58:44黃波粼朱子劼
        上海黨史與黨建 2017年4期
        關鍵詞:富農土地農民

        黃波粼++朱子劼

        [摘 要]對土改前鄉(xiāng)村土地占有狀況、土改動員方式及效應、土改中農民的心態(tài)、土改意義的評估作一述評,總結其研究趨向:宏觀研究趨向微觀研究、整體性研究趨向個案研究、傳統(tǒng)史學研究趨向多學科交叉研究。以便進一步拓展并深化土改的相關研究。

        近30年來;土地改革;研究述評

        [關鍵詞]

        [中圖分類號] D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928X(2017)04-0012-04

        土地改革是新中國成立前后的一項重大制度變革,故一直備受海內外研究者關注。近30年來,相關論著頗為豐厚。綜觀而言,大致可分為這幾類:一、親歷者的著述、日記、回憶或口述;二、基于檔案文獻而進行的史學實證研究;三、將政治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介入到傳統(tǒng)史學的研究。

        以往土改研究關注的問題很多,本文僅就土改前鄉(xiāng)村土地占有狀況、土改動員方式及效應、土改中農民的心態(tài)、土改意義的評估這四個問題作一述評,把握其研究進展,總結其研究趨向,從而進一步拓展并深化相關問題的研究。

        關于土改前鄉(xiāng)村土地的占有狀況,長期以來最經(jīng)典的依據(jù)是毛澤東提出的“占農村人口總數(shù)8%左右的地主、富農,占有70%至80%的土地”[1]。這是毛澤東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對江西一些鄉(xiāng)村進行調研后提出的,尚難代表全國的整體狀況及其它地區(qū)的具體情況。郭德宏就認為,就多數(shù)地區(qū)看,約占人口總數(shù)10%的地主、富農,占有土地總數(shù)的50%至52%左右,約占人口總數(shù)90%的勞動人民,占有土地總數(shù)的48%至50%左右。[2]烏廷玉指出“從全局看,舊中國之地主、富農只占全國28%到50%的耕地,他們從來沒占有60%以上之耕地,但個別縣、鄉(xiāng)是例外”[3]。

        章有義認為即便在抗戰(zhàn)前,“中國地主富農占地60%左右,中貧農占40%左右”,經(jīng)過抗戰(zhàn)期間的減租減息等運動,各地尤其是老區(qū)的地權更加分散,土地占有的不平等程度應該更加減輕。[4]郭德宏也認為“在解放前幾十年間,各地區(qū)地權變化的情況很復雜,但總的來說,地權是越來越分散,并非越來越集中”[5]。

        土改前具體到各地區(qū)土地占有狀況,郭德宏提出:“據(jù)1950年編印的《土地改革重要文獻與資料》統(tǒng)計,在1949年以前江西的原白區(qū),湖南的丘陵地區(qū)和山區(qū)地主、富農的人口在7.6%至11.3%之間,占有的土地(包括公田5.7%至14%)在44.6%至64.1%之間,即10%左右的人口占有土地的半數(shù)左右或稍多一點?!盵6]石雅貞認為“東北農村的土地不僅在數(shù)量上高度集中在地主手中,而且從質量上看,好地和產(chǎn)量較高的水田也多為地主富農所占有”,占人口7%-10%的地主、富農,占有多達75%的土地。[7]莫宏偉指出華東地區(qū)占總人口約8.5%地主、富農及工商業(yè)者占有約34%的土地,占總人口36%的中農占有33.65%的土地,占人口49%的貧雇農只占有18.5%的土地;[8]而在廣東,占總人口11%的地主、富農占有32%的土地,占總人口27%的中農占有18.58%的土地,占人口50%的貧雇農占有11.6%的土地,另有占土地總數(shù)的30%左右的族田“大都為地主惡霸掌握”[9]。羅平漢發(fā)現(xiàn)陜西關中地區(qū)“土地不很集中,地主占農村戶口不到1%,加上富農共占6%左右,共占土地20%左右,中農占戶口40%到50%,占土地50%到60%?!盵10]秦暉則認為“關中無租佃”。[11]

        由上看出,土改前全國各地土地占有狀況差別很大,很難籠統(tǒng)地用一個比例涵蓋各地的具體情況。正如烏廷玉所言,中國幅員廣大、情況復雜,各地區(qū)地主富農與中貧農的人口比例也大不相同,特別是具體到某一局部地區(qū),有的村莊或許一戶地主也沒有,而有的村莊可能集中了一批地主。各地區(qū)土地占有情況存在很大差異,少數(shù)土地高度集中地區(qū)地主富農的確占有近80%的耕地,但這類情況極個別,不具有廣泛代表性。[12]盡管如此,幾乎所有研究者都承認,地主、富農所占有的土地遠遠多于中農和貧雇農是一個不爭的歷史事實。因此,土改最基本的背景和動機依然成立。黃道炫的觀點較有代表性:“在土地分配存在著相當不平衡的情況下,作為基本的生存要素,擁有更多的可以自主的土地是農民衷心的期盼。所以當土地革命廣泛開展后,沒收地主土地在農民中平分,對農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13]

        正因為土改前各地土地占有狀況千差萬別,故各地土改就有其特殊性,這也是區(qū)域土改的微觀實證研究蔚然興起的客觀原因。若要對土改有一個較客觀的宏觀認知,唯有通過大量的微觀研究來進行建構。

        海外學者普遍認為推動土改的決定因素是中共的動員而非農民對階級壓迫的反抗意識。美國學者馬克斯(Marks R B)和臺灣學者陳永發(fā)從“黨運動群眾”的角度觀察和分析。他們用“制造革命”(making revolution)來描述中共發(fā)動的一系列政治運動,主張包括土地改革等群眾運動很大程度上是在來自村莊外部的中共各級組織和干部的動員下被“制造”(make)的,而非僅僅因為社會底層人民不堪壓迫奮起反抗而“發(fā)生”(happen)。[14]

        史勇秀、陳自才指出,中共主要通過工作組、宣傳隊和鄉(xiāng)村基層干部利用歌謠、戲劇等通俗易懂的宣傳方式向農民灌輸外來的階級觀念,并將中國鄉(xiāng)村原有的宗族、貧富、鄰里甚至個人矛盾等多元矛盾轉化為兩個階級尖銳對立的二元結構。[15]李海金(2007)[16]認為中共通過土地革命中的政治動員突破了“王權止于縣政”的傳統(tǒng),將各種政治符號嵌入鄉(xiāng)村社會,“農民的某姓人、某族人和窮人富人等身份被打亂,統(tǒng)一成了地主、富農、中農、貧農、雇農等新話語體系下的階級身份”,對村民重新“類型化”進而建構鄉(xiāng)村“階級身份”。在政治運動和政治動員過程中,階級身份及附著在其上的政治、經(jīng)濟利益逐漸鑲嵌在農民內心深處,內化為一種政治心理和政治價值,即“階級感情”。國家政權也由此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會的政治分化以及在此基礎上新的政治整合。

        樊佩佩也認為以中共階級話語為核心的政治動員使得基層政權得以在土改中迅速填補了國民黨退卻后的權力真空,激發(fā)了農民參與土改的熱情。并指出階級劃分除了促進農民參與土改,更實現(xiàn)了國家權力對農村社會的滲透,成為了日后“全能主義統(tǒng)治”的萌芽。[17]

        李里峰則指出中共不斷通過召開訴苦大會、公審大會等儀式性活動,盡可能擴大政治運動的參與面,使更多農民參與運動的同時又讓他們在面對面的斗爭中徹底與地主決裂。中共利用 “誰斗誰分、論功行賞”等契合農民傳統(tǒng)觀念的激勵措施拉近新政權與農民的距離。[18]

        馬潤凡認為土改中中共通過采用高強度的政治動員方式:即面向鄉(xiāng)村社會底層的“訴苦”運動、顛覆鄉(xiāng)村權力結構的階級劃分與塑造“新人”的宣傳教育,從而完成了政治社會化的過程,改變了農民的社會心態(tài)并使農民成為社會變革的歷史主體力量,由此獲得了農民對中共土改的廣泛支持和參與。[19]

        吳毅則認為農民在訴苦大會上,是對這個模板的接受、利用、改造、規(guī)避、沉默甚至抵制的多重選擇,導致“訴苦”這一動員方式并不總能取得預期的效果。[20]

        李里峰則將中共土改政治動員的邏輯歸納為三種:以資源再分配為核心的土改本身,是一種利益導向的動員;以分清敵我為核心的階級劃分,是一種身份導向的動員;以情緒調動為核心的訴苦斗爭,則是一種情感導向的動員。中共通過這種廣泛的政治動員從三個方面獲取了民眾支持:參與性支持、認同性支持以及物質性支持。[21]

        盡管意見不一致,但學界基本上普遍認同土改動員重構了鄉(xiāng)村社會,并發(fā)揮了不小效能。對于土改動員方式及效應的研究已呈現(xiàn)出多學科研究方法介入傳統(tǒng)史學的研究趨勢。這類研究在微觀研究方面稍顯不足,比如每個地域的土改動員方式未必完全相同,有其各自的地域特點。故而,區(qū)域土改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細化。

        最早研究土改中農民心態(tài)的是港臺和國外學者。費爾班克認為“在華北鄉(xiāng)村,由于租佃關系極不發(fā)達,主要剝削方式不是地租而是捐稅,因而貧雇農感受最深的是來自舊政權的壓迫而非來自地主的壓迫”[22]。艾森斯塔得指出農民“通常是最為消極、最無精致目標、最少組織性的階層,很少在政治上表現(xiàn)出積極的態(tài)度”[23]。

        近年來,大陸學者也開始關注土改中農民的心態(tài)。史勇秀、陳自才發(fā)現(xiàn):土改中農民往往懾于地主和富農昔日的權勢或礙于心中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或者與他們的親戚關系而手下留情,不愿或不敢與他們“撕破臉”、發(fā)起斗爭。甚至還有一些農民認為是地主養(yǎng)活了農民。[24]李金錚指出土改中貧雇農不敢斗爭的怯懦心態(tài)、將地富打翻在地的復仇心態(tài)和絕對平均主義心態(tài)交織在一起。地主、富農和中農也各懷心事:合作、擁護與懷疑、抵觸、畏懼乃至貪婪等各種心態(tài)在各階層均有所體現(xiàn)。[25]

        李里峰認為土改中農民各階層“既不是僅僅為了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也不是被對壓迫滿腔怒火、輕易受到感召而主動行動起來的‘感性人,而是兼具這兩種人格的復雜綜合體” [26],并指出地主富農只能在極度不利的條件下艱難博弈,避免最壞的結果;而貧雇農的行為方式體現(xiàn)出理性農民與道義農民間的張力;中農則在安全與(更多)利益兩種考量間權衡,而前者常占據(jù)上風,因而其行為以觀望為主。

        王瑞芳提出“農民具有革命與保守雙重屬性,土改運動后農村普遍出現(xiàn)的農民埋頭生產(chǎn)不問政治及鄉(xiāng)村干部松氣退坡現(xiàn)象,便是其典型反映?!盵27]張曉玲也指出:土改期間政策的不斷轉向影響了農民尤其是中農的生產(chǎn)積極性,許多家境稍富裕的農民因為懼怕土改中的絕對平均主義傾向,懼怕冒尖露富,擔心自己辛苦勞作攢下的土地和財產(chǎn)被剝奪而消極怠工乃至故意不給土地施肥、宰殺耕牛、破壞農具、揮霍財產(chǎn)等。直至土改后期階級基本確定,村莊生活回歸正軌時,重新找回安全感的中農的生產(chǎn)熱情才逐步恢復。[28]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學者的研究與傳統(tǒng)觀點有相左之處。如王友明指出看不出農民因分配土地就產(chǎn)生了支前、參戰(zhàn)的要求。[29]美國學者胡素珊甚至認為土改之后,農民更不愿意參加革命了。一些干部抱怨土改后征兵甚至比土改之前還難,農民只想留在家里享受斗爭成果,特別是因為這一成果中還包括了一塊土地。[30]

        可以看出,上述研究呈現(xiàn)了土改中農民頗為復雜的心態(tài),但大多乃一般性描述,尚缺乏細致的個案研究,故不免顯得有些模糊與籠統(tǒng)。

        改革開放初期,學界對土改的意義多強調土改消滅封建剝削,解放農村生產(chǎn)力,從而促進農業(yè)生產(chǎn)并調動了農民參加革命戰(zhàn)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等。韓丁就認為“新發(fā)布的《土地法大綱》在1946年至1950年中國內戰(zhàn)期間,恰如林肯的《黑奴解放宣言》在1861年至1865年美國南北戰(zhàn)爭期間的作用”[31]。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學者對該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討論。杜潤生指出:土改的意義在于:一、實現(xiàn)了“耕者有其田”的夙愿;二、激發(fā)了農民的積極性,支援了革命戰(zhàn)爭,解放了農村生產(chǎn)力;三、改善了農民生活;四、摧毀了地主的統(tǒng)治,鞏固了革命政權;五、推動了農村教育文化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32]成漢昌則強調土改的完成為國家的工業(yè)化、民主化提供了基本前提,其次還有力配合了同時開展的“支前”、抗美援朝、鎮(zhèn)壓反革命、“三反”、“五反”等政治運動以及其它各條戰(zhàn)線的民主改革。[33]

        進入21世紀,研究者對土改意義的評估日趨多元。白云濤認為土改,尤其是1949年之后的新區(qū)土改,在于為國家的工業(yè)化開辟道路。[34]何健則提出土改使中國農村的新型社會關系開始形成,確立了現(xiàn)代意義的行政管理制度,增進了農民的民主意識,從而加速了中國社會尤其是中國農村的現(xiàn)代化進程。[35]

        李里峰卻認為對于黨和國家而言,土地改革更重要的功能在于重塑‘國家——鄉(xiāng)村社會關系,幫助國家有效地控制和治理鄉(xiāng)村社會”。[36]吳帆則認為中共“通過一系列的群眾動員喚醒農民的階級意識,使得傳統(tǒng)的宗族主義心態(tài)轉變成階級心態(tài)并影響深遠”。[37]李海金[38]、王瑞芳[39]、滿永[40]等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土改的社會政治意義在某種程度上比土改的經(jīng)濟意義更顯突出。

        可以看出,對土改意義的評估逐步引入了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從而使評估更趨客觀與公允。

        綜觀近30年來土地改革研究中的這四個問題,可總結其研究趨向:一、宏觀研究趨向微觀研究。二、整體性研究趨向個案研究。三、傳統(tǒng)史學研究趨向多學科交叉研究。隨著大量微觀、個案研究的積累,加之多學科研究方法的介入,勢必會導致一些有別于傳統(tǒng)研究的新發(fā)現(xiàn)、新觀點及新認知。這無疑將進一步拓展并深化土改的相關研究。

        參考文獻

        [1]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A].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1.

        [2]郭德宏.對毛澤東二三十年代農村各階級土地占有狀況的調查分析的重新研究[J].黨的文獻,1989(5).

        [3][12]烏廷玉.舊中國地主富農占有多少土地[J].史學集刊,1998(1).

        [4]章有義.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地權分配再估計[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1988(2).

        [5][6]郭德宏.舊中國土地占有狀況及發(fā)展趨勢,中國社會科學,1989(4).

        [7]石雅貞.略論東北解放區(qū)土地改革的經(jīng)濟依據(jù)[J].東北師大學報,1984(3).

        [8]莫宏偉,張成潔.新區(qū)農村的土地改革[M].南京:江蘇大學出版社,2009.53.

        [9]莫宏偉.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廣東土地改革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28-29.

        [10]羅平漢.老解放區(qū)土地改革運動的幾個問題[J].安徽史學,2014(5).

        [11]秦暉,金雁.田園詩與狂想曲:關中模式與前近代社會的再認識[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0.53-57.

        [13]黃道炫.1920—1940年代中國東南地區(qū)的土地占有[J].歷史研究,2005(1).

        [14]MarksRB,ChenYFMakingRevolution: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Eastern and CentralChina,1937-45,JournalofAsianStudies,1987,p46.

        [15]史勇秀,陳自才.建國初期農村土地改革中的農村思想政治教育[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16][24]李海金.符號下鄉(xiāng):國家整合中的身份建構[J].貴州社會科學,2007(11).

        [17][38]樊佩佩.從鄉(xiāng)土社會到階級社會——土地改革與階級劃分的權力實踐[J].社會科學論壇,2012(10).

        [18]李里峰.土改中的訴苦:一種民眾動員技術的微觀分析[J].南京大學學報,2007(5).

        [19]馬潤凡.1947—1949年解放區(qū)土地改革的政治社會學分析[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5(2).

        [20]吳毅.“說話”的可能性——對土改“訴苦”的再反思[J].社會學研究,2012(6).

        [21]李里峰.中國革命中的鄉(xiāng)村動員:一項政治史的考察[J].江蘇社會科學,2015(3).

        [22JohnK.FairbankandAlbertFeuerwerker,TheCambridgeHistoryofChina,vol.13,RepublicanChina,Part2,Cam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6,Chap.5.轉引自李里峰.中國革命中的鄉(xiāng)村動員:一項政治史的考察[J].江蘇社會科學,2015(3).

        [23]艾斯塔得,帝國的政治體系.閻步克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221.

        [25]李金錚.土地改革中的農民心態(tài):以1937-1949年的華北鄉(xiāng)村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06(4).

        [26]李里峰.運動中的理性人:華北土改期間各階層的形勢判斷和行為選擇[J].近代史研究,2008(1).

        [27]王瑞芳.土地制度變動與中國鄉(xiāng)村社會變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99.

        [28]張曉玲.從中農心態(tài)變化看土地改革時期中共中農政策的演變[J].桂林:廣西社會科學,2012(10).

        [29][39]王友明.解放區(qū)土地改革研究:1941-1948——以山東莒南縣為個案[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09.157-176.

        [30]胡素珊.中國的內戰(zhàn),王海良等譯[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340.

        [31]韓丁.翻身——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紀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7.

        [32]杜潤生.中國的土地改革[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559-578.157-176

        [33]成漢昌.中國土地制度與土地改革[M].北京:中央檔案出版社,1994.639.

        [34]白云濤.土地改革與中國的工業(yè)化[J].北京黨史,2002(1).

        [35]何健.土地改革運動是一場深刻的偉大的社會大變革[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1(4).

        [36]李里峰.經(jīng)濟的“土改”與政治的“土改”:關于土地改革歷史意義的再思考[J].安徽史學,2008(2).

        [37]吳帆.從迷惑到跟進——建國初期新區(qū)土改中農民社會心態(tài)研究[N].碩士學位論文,華中科技大學,2009.29.

        [40]滿永.政治與生活:土地改革中的革命日?;痆J].開放時代,2010(3).

        本文為2012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當代史民間檔案資料的發(fā)掘與整理研究——以1950年代土地改革史為中心》(項目號為12AZS00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黃波粼系法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作者朱子劼系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中共黨史專業(yè)2015級碩士研究生

        土地改革是新中國成立前后的一項重大制度變革,故一直備受海內外研究者關注。近30年來,相關論著頗為豐厚。綜觀而言,大致可分為這幾類:一、親歷者的著述、日記、回憶或口述;二、基于檔案文獻而進行的史學實證研究;三、將政治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介入到傳統(tǒng)史學的研究。

        以往土改研究關注的問題很多,本文僅就土改前鄉(xiāng)村土地占有狀況、土改動員方式及效應、土改中農民的心態(tài)、土改意義的評估這四個問題作一述評,把握其研究進展,總結其研究趨向,從而進一步拓展并深化相關問題的研究。

        關于土改前鄉(xiāng)村土地的占有狀況,長期以來最經(jīng)典的依據(jù)是毛澤東提出的“占農村人口總數(shù)8%左右的地主、富農,占有70%至80%的土地”[1]。這是毛澤東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對江西一些鄉(xiāng)村進行調研后提出的,尚難代表全國的整體狀況及其它地區(qū)的具體情況。郭德宏就認為,就多數(shù)地區(qū)看,約占人口總數(shù)10%的地主、富農,占有土地總數(shù)的50%至52%左右,約占人口總數(shù)90%的勞動人民,占有土地總數(shù)的48%至50%左右。[2]烏廷玉指出“從全局看,舊中國之地主、富農只占全國28%到50%的耕地,他們從來沒占有60%以上之耕地,但個別縣、鄉(xiāng)是例外”[3]。

        章有義認為即便在抗戰(zhàn)前,“中國地主富農占地60%左右,中貧農占40%左右”,經(jīng)過抗戰(zhàn)期間的減租減息等運動,各地尤其是老區(qū)的地權更加分散,土地占有的不平等程度應該更加減輕。[4]郭德宏也認為“在解放前幾十年間,各地區(qū)地權變化的情況很復雜,但總的來說,地權是越來越分散,并非越來越集中”[5]。

        土改前具體到各地區(qū)土地占有狀況,郭德宏提出:“據(jù)1950年編印的《土地改革重要文獻與資料》統(tǒng)計,在1949年以前江西的原白區(qū),湖南的丘陵地區(qū)和山區(qū)地主、富農的人口在7.6%至11.3%之間,占有的土地(包括公田5.7%至14%)在44.6%至64.1%之間,即10%左右的人口占有土地的半數(shù)左右或稍多一點?!盵6]石雅貞認為“東北農村的土地不僅在數(shù)量上高度集中在地主手中,而且從質量上看,好地和產(chǎn)量較高的水田也多為地主富農所占有”,占人口7%-10%的地主、富農,占有多達75%的土地。[7]莫宏偉指出華東地區(qū)占總人口約8.5%地主、富農及工商業(yè)者占有約34%的土地,占總人口36%的中農占有33.65%的土地,占人口49%的貧雇農只占有18.5%的土地;[8]而在廣東,占總人口11%的地主、富農占有32%的土地,占總人口27%的中農占有18.58%的土地,占人口50%的貧雇農占有11.6%的土地,另有占土地總數(shù)的30%左右的族田“大都為地主惡霸掌握”[9]。羅平漢發(fā)現(xiàn)陜西關中地區(qū)“土地不很集中,地主占農村戶口不到1%,加上富農共占6%左右,共占土地20%左右,中農占戶口40%到50%,占土地50%到60%?!盵10]秦暉則認為“關中無租佃”。[11]

        由上看出,土改前全國各地土地占有狀況差別很大,很難籠統(tǒng)地用一個比例涵蓋各地的具體情況。正如烏廷玉所言,中國幅員廣大、情況復雜,各地區(qū)地主富農與中貧農的人口比例也大不相同,特別是具體到某一局部地區(qū),有的村莊或許一戶地主也沒有,而有的村莊可能集中了一批地主。各地區(qū)土地占有情況存在很大差異,少數(shù)土地高度集中地區(qū)地主富農的確占有近80%的耕地,但這類情況極個別,不具有廣泛代表性。[12]盡管如此,幾乎所有研究者都承認,地主、富農所占有的土地遠遠多于中農和貧雇農是一個不爭的歷史事實。因此,土改最基本的背景和動機依然成立。黃道炫的觀點較有代表性:“在土地分配存在著相當不平衡的情況下,作為基本的生存要素,擁有更多的可以自主的土地是農民衷心的期盼。所以當土地革命廣泛開展后,沒收地主土地在農民中平分,對農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13]

        正因為土改前各地土地占有狀況千差萬別,故各地土改就有其特殊性,這也是區(qū)域土改的微觀實證研究蔚然興起的客觀原因。若要對土改有一個較客觀的宏觀認知,唯有通過大量的微觀研究來進行建構。

        海外學者普遍認為推動土改的決定因素是中共的動員而非農民對階級壓迫的反抗意識。美國學者馬克斯(Marks R B)和臺灣學者陳永發(fā)從“黨運動群眾”的角度觀察和分析。他們用“制造革命”(making revolution)來描述中共發(fā)動的一系列政治運動,主張包括土地改革等群眾運動很大程度上是在來自村莊外部的中共各級組織和干部的動員下被“制造”(make)的,而非僅僅因為社會底層人民不堪壓迫奮起反抗而“發(fā)生”(happen)。[14]

        史勇秀、陳自才指出,中共主要通過工作組、宣傳隊和鄉(xiāng)村基層干部利用歌謠、戲劇等通俗易懂的宣傳方式向農民灌輸外來的階級觀念,并將中國鄉(xiāng)村原有的宗族、貧富、鄰里甚至個人矛盾等多元矛盾轉化為兩個階級尖銳對立的二元結構。[15]李海金(2007)[16]認為中共通過土地革命中的政治動員突破了“王權止于縣政”的傳統(tǒng),將各種政治符號嵌入鄉(xiāng)村社會,“農民的某姓人、某族人和窮人富人等身份被打亂,統(tǒng)一成了地主、富農、中農、貧農、雇農等新話語體系下的階級身份”,對村民重新“類型化”進而建構鄉(xiāng)村“階級身份”。在政治運動和政治動員過程中,階級身份及附著在其上的政治、經(jīng)濟利益逐漸鑲嵌在農民內心深處,內化為一種政治心理和政治價值,即“階級感情”。國家政權也由此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會的政治分化以及在此基礎上新的政治整合。

        樊佩佩也認為以中共階級話語為核心的政治動員使得基層政權得以在土改中迅速填補了國民黨退卻后的權力真空,激發(fā)了農民參與土改的熱情。并指出階級劃分除了促進農民參與土改,更實現(xiàn)了國家權力對農村社會的滲透,成為了日后“全能主義統(tǒng)治”的萌芽。[17]

        李里峰則指出中共不斷通過召開訴苦大會、公審大會等儀式性活動,盡可能擴大政治運動的參與面,使更多農民參與運動的同時又讓他們在面對面的斗爭中徹底與地主決裂。中共利用 “誰斗誰分、論功行賞”等契合農民傳統(tǒng)觀念的激勵措施拉近新政權與農民的距離。[18]

        馬潤凡認為土改中中共通過采用高強度的政治動員方式:即面向鄉(xiāng)村社會底層的“訴苦”運動、顛覆鄉(xiāng)村權力結構的階級劃分與塑造“新人”的宣傳教育,從而完成了政治社會化的過程,改變了農民的社會心態(tài)并使農民成為社會變革的歷史主體力量,由此獲得了農民對中共土改的廣泛支持和參與。[19]

        吳毅則認為農民在訴苦大會上,是對這個模板的接受、利用、改造、規(guī)避、沉默甚至抵制的多重選擇,導致“訴苦”這一動員方式并不總能取得預期的效果。[20]

        李里峰則將中共土改政治動員的邏輯歸納為三種:以資源再分配為核心的土改本身,是一種利益導向的動員;以分清敵我為核心的階級劃分,是一種身份導向的動員;以情緒調動為核心的訴苦斗爭,則是一種情感導向的動員。中共通過這種廣泛的政治動員從三個方面獲取了民眾支持:參與性支持、認同性支持以及物質性支持。[21]

        盡管意見不一致,但學界基本上普遍認同土改動員重構了鄉(xiāng)村社會,并發(fā)揮了不小效能。對于土改動員方式及效應的研究已呈現(xiàn)出多學科研究方法介入傳統(tǒng)史學的研究趨勢。這類研究在微觀研究方面稍顯不足,比如每個地域的土改動員方式未必完全相同,有其各自的地域特點。故而,區(qū)域土改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細化。

        最早研究土改中農民心態(tài)的是港臺和國外學者。費爾班克認為“在華北鄉(xiāng)村,由于租佃關系極不發(fā)達,主要剝削方式不是地租而是捐稅,因而貧雇農感受最深的是來自舊政權的壓迫而非來自地主的壓迫”[22]。艾森斯塔得指出農民“通常是最為消極、最無精致目標、最少組織性的階層,很少在政治上表現(xiàn)出積極的態(tài)度”[23]。

        近年來,大陸學者也開始關注土改中農民的心態(tài)。史勇秀、陳自才發(fā)現(xiàn):土改中農民往往懾于地主和富農昔日的權勢或礙于心中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或者與他們的親戚關系而手下留情,不愿或不敢與他們“撕破臉”、發(fā)起斗爭。甚至還有一些農民認為是地主養(yǎng)活了農民。[24]李金錚指出土改中貧雇農不敢斗爭的怯懦心態(tài)、將地富打翻在地的復仇心態(tài)和絕對平均主義心態(tài)交織在一起。地主、富農和中農也各懷心事:合作、擁護與懷疑、抵觸、畏懼乃至貪婪等各種心態(tài)在各階層均有所體現(xiàn)。[25]

        李里峰認為土改中農民各階層“既不是僅僅為了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也不是被對壓迫滿腔怒火、輕易受到感召而主動行動起來的‘感性人,而是兼具這兩種人格的復雜綜合體” [26],并指出地主富農只能在極度不利的條件下艱難博弈,避免最壞的結果;而貧雇農的行為方式體現(xiàn)出理性農民與道義農民間的張力;中農則在安全與(更多)利益兩種考量間權衡,而前者常占據(jù)上風,因而其行為以觀望為主。

        王瑞芳提出“農民具有革命與保守雙重屬性,土改運動后農村普遍出現(xiàn)的農民埋頭生產(chǎn)不問政治及鄉(xiāng)村干部松氣退坡現(xiàn)象,便是其典型反映?!盵27]張曉玲也指出:土改期間政策的不斷轉向影響了農民尤其是中農的生產(chǎn)積極性,許多家境稍富裕的農民因為懼怕土改中的絕對平均主義傾向,懼怕冒尖露富,擔心自己辛苦勞作攢下的土地和財產(chǎn)被剝奪而消極怠工乃至故意不給土地施肥、宰殺耕牛、破壞農具、揮霍財產(chǎn)等。直至土改后期階級基本確定,村莊生活回歸正軌時,重新找回安全感的中農的生產(chǎn)熱情才逐步恢復。[28]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學者的研究與傳統(tǒng)觀點有相左之處。如王友明指出看不出農民因分配土地就產(chǎn)生了支前、參戰(zhàn)的要求。[29]美國學者胡素珊甚至認為土改之后,農民更不愿意參加革命了。一些干部抱怨土改后征兵甚至比土改之前還難,農民只想留在家里享受斗爭成果,特別是因為這一成果中還包括了一塊土地。[30]

        可以看出,上述研究呈現(xiàn)了土改中農民頗為復雜的心態(tài),但大多乃一般性描述,尚缺乏細致的個案研究,故不免顯得有些模糊與籠統(tǒng)。

        改革開放初期,學界對土改的意義多強調土改消滅封建剝削,解放農村生產(chǎn)力,從而促進農業(yè)生產(chǎn)并調動了農民參加革命戰(zhàn)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等。韓丁就認為“新發(fā)布的《土地法大綱》在1946年至1950年中國內戰(zhàn)期間,恰如林肯的《黑奴解放宣言》在1861年至1865年美國南北戰(zhàn)爭期間的作用”[31]。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學者對該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討論。杜潤生指出:土改的意義在于:一、實現(xiàn)了“耕者有其田”的夙愿;二、激發(fā)了農民的積極性,支援了革命戰(zhàn)爭,解放了農村生產(chǎn)力;三、改善了農民生活;四、摧毀了地主的統(tǒng)治,鞏固了革命政權;五、推動了農村教育文化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32]成漢昌則強調土改的完成為國家的工業(yè)化、民主化提供了基本前提,其次還有力配合了同時開展的“支前”、抗美援朝、鎮(zhèn)壓反革命、“三反”、“五反”等政治運動以及其它各條戰(zhàn)線的民主改革。[33]

        進入21世紀,研究者對土改意義的評估日趨多元。白云濤認為土改,尤其是1949年之后的新區(qū)土改,在于為國家的工業(yè)化開辟道路。[34]何健則提出土改使中國農村的新型社會關系開始形成,確立了現(xiàn)代意義的行政管理制度,增進了農民的民主意識,從而加速了中國社會尤其是中國農村的現(xiàn)代化進程。[35]

        李里峰卻認為對于黨和國家而言,土地改革更重要的功能在于重塑‘國家——鄉(xiāng)村社會關系,幫助國家有效地控制和治理鄉(xiāng)村社會”。[36]吳帆則認為中共“通過一系列的群眾動員喚醒農民的階級意識,使得傳統(tǒng)的宗族主義心態(tài)轉變成階級心態(tài)并影響深遠”。[37]李海金[38]、王瑞芳[39]、滿永[40]等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土改的社會政治意義在某種程度上比土改的經(jīng)濟意義更顯突出。

        可以看出,對土改意義的評估逐步引入了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從而使評估更趨客觀與公允。

        綜觀近30年來土地改革研究中的這四個問題,可總結其研究趨向:一、宏觀研究趨向微觀研究。二、整體性研究趨向個案研究。三、傳統(tǒng)史學研究趨向多學科交叉研究。隨著大量微觀、個案研究的積累,加之多學科研究方法的介入,勢必會導致一些有別于傳統(tǒng)研究的新發(fā)現(xiàn)、新觀點及新認知。這無疑將進一步拓展并深化土改的相關研究。

        參考文獻

        [1]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A].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1.

        [2]郭德宏.對毛澤東二三十年代農村各階級土地占有狀況的調查分析的重新研究[J].黨的文獻,1989(5).

        [3][12]烏廷玉.舊中國地主富農占有多少土地[J].史學集刊,1998(1).

        [4]章有義.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地權分配再估計[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1988(2).

        [5][6]郭德宏.舊中國土地占有狀況及發(fā)展趨勢,中國社會科學,1989(4).

        [7]石雅貞.略論東北解放區(qū)土地改革的經(jīng)濟依據(jù)[J].東北師大學報,1984(3).

        [8]莫宏偉,張成潔.新區(qū)農村的土地改革[M].南京:江蘇大學出版社,2009.53.

        [9]莫宏偉.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廣東土地改革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28-29.

        [10]羅平漢.老解放區(qū)土地改革運動的幾個問題[J].安徽史學,2014(5).

        [11]秦暉,金雁.田園詩與狂想曲:關中模式與前近代社會的再認識[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0.53-57.

        [13]黃道炫.1920—1940年代中國東南地區(qū)的土地占有[J].歷史研究,2005(1).

        [14]MarksRB,ChenYFMakingRevolution: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Eastern and CentralChina,1937-45,JournalofAsianStudies,1987,p46.

        [15]史勇秀,陳自才.建國初期農村土地改革中的農村思想政治教育[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16][24]李海金.符號下鄉(xiāng):國家整合中的身份建構[J].貴州社會科學,2007(11).

        [17][38]樊佩佩.從鄉(xiāng)土社會到階級社會——土地改革與階級劃分的權力實踐[J].社會科學論壇,2012(10).

        [18]李里峰.土改中的訴苦:一種民眾動員技術的微觀分析[J].南京大學學報,2007(5).

        [19]馬潤凡.1947—1949年解放區(qū)土地改革的政治社會學分析[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5(2).

        [20]吳毅.“說話”的可能性——對土改“訴苦”的再反思[J].社會學研究,2012(6).

        [21]李里峰.中國革命中的鄉(xiāng)村動員:一項政治史的考察[J].江蘇社會科學,2015(3).

        [22JohnK.FairbankandAlbertFeuerwerker,TheCambridgeHistoryofChina,vol.13,RepublicanChina,Part2,Cam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6,Chap.5.轉引自李里峰.中國革命中的鄉(xiāng)村動員:一項政治史的考察[J].江蘇社會科學,2015(3).

        [23]艾斯塔得,帝國的政治體系.閻步克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221.

        [25]李金錚.土地改革中的農民心態(tài):以1937-1949年的華北鄉(xiāng)村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06(4).

        [26]李里峰.運動中的理性人:華北土改期間各階層的形勢判斷和行為選擇[J].近代史研究,2008(1).

        [27]王瑞芳.土地制度變動與中國鄉(xiāng)村社會變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99.

        [28]張曉玲.從中農心態(tài)變化看土地改革時期中共中農政策的演變[J].桂林:廣西社會科學,2012(10).

        [29][39]王友明.解放區(qū)土地改革研究:1941-1948——以山東莒南縣為個案[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09.157-176.

        [30]胡素珊.中國的內戰(zhàn),王海良等譯[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340.

        [31]韓丁.翻身——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紀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7.

        [32]杜潤生.中國的土地改革[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559-578.157-176

        [33]成漢昌.中國土地制度與土地改革[M].北京:中央檔案出版社,1994.639.

        [34]白云濤.土地改革與中國的工業(yè)化[J].北京黨史,2002(1).

        [35]何健.土地改革運動是一場深刻的偉大的社會大變革[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1(4).

        [36]李里峰.經(jīng)濟的“土改”與政治的“土改”:關于土地改革歷史意義的再思考[J].安徽史學,2008(2).

        [37]吳帆.從迷惑到跟進——建國初期新區(qū)土改中農民社會心態(tài)研究[N].碩士學位論文,華中科技大學,2009.29.

        [40]滿永.政治與生活:土地改革中的革命日?;痆J].開放時代,2010(3).

        本文為2012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當代史民間檔案資料的發(fā)掘與整理研究——以1950年代土地改革史為中心》(項目號為12AZS00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黃波粼系法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作者朱子劼系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中共黨史專業(yè)2015級碩士研究生

        ■ 責任編輯:周奕韻

        猜你喜歡
        富農土地農民
        我愛這土地
        農民合作社帶農富農作用增強
        尉氏:葡萄產(chǎn)業(yè)富農家
        2021年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措施來了
        春風里,奏響助農富農曲
        金橋(2021年4期)2021-05-21 08:19:12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海峽姐妹(2018年5期)2018-05-14 07:37:02
        分土地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中國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
        精品国产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乱码精品中文字幕不卡| 97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 | 国产乱子伦农村叉叉叉| 狠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综合| 少妇爽到高潮免费视频| 妇女bbbb插插插视频|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mv在线观看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漫画| 亚洲依依成人亚洲社区| 亚洲精品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专区亚洲专区久久| 国产精品videossex国产高清| 精品香蕉久久久爽爽 |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大图综合色区| 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模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免费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丰满|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高清 | 丰满女人又爽又紧又丰满| 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亚洲女同系列在线观看|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专区| 91国视频| 日本精品啪啪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在线视频|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第二页| 2021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女主播大秀在线观看| 国产a在亚洲线播放| 国产精品丝袜黑色高跟鞋|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人妻中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