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韻 許耿華 尚鶴睿
·論 著·(心理干預)
團體心理輔導與沙盤游戲對提高醫(yī)學生溝通能力的實證研究*
吳華韻①許耿華①尚鶴睿②△
①中國.廣州醫(yī)科大學衛(wèi)生管理學院應用心理系(廣東廣州) 511436 ②廣州醫(yī)科大學衛(wèi)生管理學院普通心理學教研室 △通訊作者 E-mail:shangherui@163.com
目的:研究團體心理輔導與沙盤游戲相結合對醫(yī)學生溝通能力的影響。方法:通過海報張貼的形式招募41名臨床專業(yè)的醫(yī)學生,主要通過自愿原則篩選出36名被試,其中18人為實驗組,在第二次團體心理輔導后有1位被試因個人原因退出實驗,即實驗組有效被試17人進行了6次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和2次團體沙盤游戲干預,每周1~2次活動,共進行6周;另外18人為對照組。各組成員在實驗前后分別測定癥狀自評量表(SCL-90)、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S)和交流恐懼自陳量表(PRCA—24),并將實驗組組內前后測量結果進行比較以及將對照組前后結果的差異性和實驗組前后結果的差異性進行對比。結果:經過團體心理輔導和團體沙盤游戲的干預后,實驗組成員的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S)總分以及各因子分的前后測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081,P<0.05);交流恐懼自陳量表(PRCA-24)的總分和各因子分前后測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896,P<0.05); SCL-90干預后的總分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169,P<0.05)。而對照組3個量表的前后測量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團體心理輔導和團體沙盤游戲相結合能有效提高醫(yī)學生溝通能力。
溝通能力;醫(yī)學生;團體心理輔導;團體沙盤游戲
近年來,醫(yī)患矛盾成為我國嚴峻的社會性問題之一。在醫(yī)患關系中,醫(yī)患溝通是否和諧,是決定醫(yī)患矛盾走向的關鍵因素之一。在醫(yī)患溝通中,醫(yī)生的溝通能力往往占據(jù)著導向性地位,醫(yī)生的溝通能力直接影響著醫(yī)患關系[1]。醫(yī)學生是未來的醫(yī)生,如若醫(yī)生在學生階段的溝通能力得到很好的成長,那么將為他們進入工作崗位時墊下良好的基礎。
團體心理輔導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下提供心理幫助或指導的咨詢形式,實踐證明,團體心理輔導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優(yōu)化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是有成效的。在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成員置身在一個相當于社會的縮影下,通過咨詢師引導成員們進行溝通交流、自我暴露、分享經驗、探討問題等,在這個過程中,成員能習得許多自己生活中所需的技巧,進而達到自我認識和自我成長的目的[2]。
團體沙盤游戲是一種將分析心理學理論和游戲療法等多種心理咨詢理論結合起來的臨床心理療法。作為一種新的療法,它既可以作為量化工具或診斷工具,也可以作為治療干預手段。沙盤游戲能夠提供來訪者自由受保護的空間和靜默的見證,在非言語的治療方式中滲透著人本主義的理念,能夠有效地緩解來訪者的人際焦慮和沖動情緒。團體沙盤游戲本身的限制性也從一定程度上促使來訪者尋求自身的改變和成長,成員們可以在沙盤制作中覺知自己的人際交往方式,領悟并內化在團體心理輔導中所學習到的合理的人際溝通技巧[3]。
基于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溝通能力的輔導功能以及團體沙盤游戲的內化與量化功能,本研究以在校醫(yī)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以提高溝通能力為目的的團體心理輔導,再輔之以團體沙盤游戲對被試成員進行溝通技能的內化并以此作為本研究的量化工具之一。擬用團體心理輔導和團體沙盤游戲相結合的形式,為提高醫(yī)學生溝通能力尋找新的途徑、提供新的方法。
1.1 對象
在廣州醫(yī)科大學以海報的形式招募了41名臨床專業(yè)的醫(yī)學生,優(yōu)先采用自愿原則,詢問其是否愿意全程參與實驗并遵守團體契約,有以下幾種情況:①可全程參與的成員為實驗組;②選擇“不確定”或“不能”的成員,詢問其是否愿意加入對照組,若“愿意”則為對照組,若“不愿意”則被剔除。
實驗組成員以量表的總體平均分為界按1:1的比例分為高分組和低分組,高分組和低分組各9人,即篩選出實驗組被試18人;但在第二次團體輔導結束后,有1位被試因個人原因退出實驗,其余成員全程參與,即實驗組有效被試為17人。對照組按照最初實驗組的人數(shù)配對,為18人。參與全程實驗的有效被試為35人,其中實驗組17人,對照組18人。
1.2 方法
1.2.1 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SADS)[4]含有28個條目,分為2個分量表: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惱。社交回避,指回避社會交往的傾向,它的反面不是社交參與而是不回避;社交苦惱,是指社會交往時苦惱的感受。量表得分越高,說明社交回避與苦惱程度越高。
1.2.2 交流恐懼自陳量表(PRCA—24)[5]含有24個條目,分為4個分量表:小組分、2人分、會議分和公眾分。小組分主要反映學生是否喜歡小組討論,討論時是否緊張;2人分反映學生在與陌生人交流時是否有緊張情緒;會議分主要反映學生參加會議時是否緊張,是否喜歡在會議上發(fā)言等;公眾分反映學生當眾演講時是否有信心,思路是否清晰,語言是否連貫。量表測試得分越高,說明交流恐懼程度越高。
1.2.3 癥狀自評量表(SCL—90)[6]該量表共有90個項目,包含有較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從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直至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個因子分別反映10個方面的心理癥狀情況。該量表所測得的結果在本次研究中僅作為次要的參考數(shù)據(jù),在結果部分將不作詳細的因子對比。
1.2.4 團體沙盤作品 團體沙盤游戲治療室1間,包括1個團體沙箱(內徑:114cm×72cm×10cm), 4個沙具擺放架,約2800個沙具,數(shù)碼相機1部。沙盤主題計分表,包括沙盤的創(chuàng)傷主題和治愈主題[7],創(chuàng)傷主題細分為混亂、空乏、分裂、限制、忽視等小主題,治愈主題細分為聯(lián)結、旅行、賦能、深入、誕生等小主題,每個主題基線分為1分,出現(xiàn)細節(jié)主題計1分,分別累加可得創(chuàng)傷主題和治愈主題的總分[]。
1.2.5 干預方法 實驗開始前,實驗組成員與本科研小組簽訂了《團體活動契約書及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設定6次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以及2次團體沙盤游戲頻率為每周1次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第1周和第6周分別進行1次團體沙盤游戲,共8次活動,每次活動的時間約為90分鐘,遺憾的是,在進行第2次團體輔導活動后有1位成員因私人原因退出活動,其余17名實驗組成員皆完整參與整系列活動?;顒拥牧鞒桃姳?。
1.3 統(tǒng)計處理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ˉx±s)進行統(tǒng)計描述,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前測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前后測量數(shù)據(jù)比較分別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9]。
表1 團體心理干預(實驗組)活動方案
2.1 被試的基本情況
實驗組的有效被試為17人,其中3位男生,14位女生;而對照組有18人完成實驗前后的量表測量,其中7位男生,11位女生。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在SADS、PRCA-24、SCL-90總分以及SADS、PRCA-24各因子得分的差異,見表2,實驗組和對照組在上述量表的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前測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溝通交流、社交焦慮、社交回避、心理健康程度上情況基本相當。
表2 實驗組和對照組前測的獨立樣本t檢驗(ˉx±s)
2.2 實驗組前后測量對比
對實驗組SADS、PRCA-24、SCL-90總分,以及SADS、PRCA-24各因子干預前后兩次得分進行比較,除了PRCA-24中的公眾因子分外,其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根據(jù)均數(shù)的比較,認為SADS、PRCA-24、SCL-90總分以及SADS、PRCA-24各因子量表的得分低于干預前,說明經團體心理輔導與沙盤游戲的干預后,實驗組后測的項目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溝通交流的焦慮感明顯下降,溝通的主動性增強,社交焦慮感降低,社交回避傾向下降,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見表3。
在實驗組PRCA-24的公眾分前后測量的比較中,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從本研究所立足的社會背景看,醫(yī)患和醫(yī)護關系才是本研究的著眼點,因此在設計團體輔導的方案時更多的涉及到2人、小組以及會議的溝通技能,并加入了醫(yī)護和醫(yī)患溝通的場景模擬。而公眾分更多的體現(xiàn)在面對大眾發(fā)表演講時的心態(tài)與表現(xiàn)[6],與本研究的主題有所區(qū)別。
表3 實驗組前后測的配對t檢驗(n=17,ˉx±s)
2.3 對照組前后測量對比
對照組的前后測與實驗組前后測同步進行,以便進行同期對比。對照組前測和后測的SADS、PRCA-24、SCL-90總分以及SADS、PRCA-24各因子的得分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認為對照組前后測量的SADS、PRCA-24、SCL-90總分,以及SADS、PRCA-24各因子的得分變化不明顯,說明以團體心理輔導為主,輔之以沙盤游戲的干預方案緩解了被試的社交焦慮程度和社交回避傾向,掌握了有效的溝通技巧,提高了溝通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了實驗組醫(yī)學生的溝通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心理健康狀況,見表4。
表4 對照組前后測的配對t檢驗(n=18,ˉx±s)
2.4 干預前后醫(yī)學生團體沙盤主題的比較
經過以溝通能力為主線的團體心理輔導干預,醫(yī)學生團體沙盤的創(chuàng)傷主題減少(t=12.59,P<0.01),治愈主題增多(t=-4.78,P<0.01),見表5。
2.5 醫(yī)學生團體沙盤細節(jié)主題的比較
經過以溝通能力為主線的團體心理輔導干預,醫(yī)學生團體沙盤創(chuàng)傷主題的減少主要集中在混亂、分裂、隱藏、倒置等細節(jié)主題,團體沙盤治愈主題的增多主要集中在旅程、整合、規(guī)則、對話等細節(jié)主題,見表6。
資深沙盤游戲治療師Mitchell將沙盤游戲主題歸納為兩大類:創(chuàng)傷主題和治愈主題。創(chuàng)傷主題往往出現(xiàn)在初始沙盤以及沙盤游戲治療的早期,隨著治療的進展,來訪者的情況逐步好轉時,其沙盤主題也發(fā)生變化,創(chuàng)傷主題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則是治愈主題[10]。反觀本研究中的被試,他們來自不同的班級,之前也互不相識,缺乏深入的了解與溝通,情感也較為淡漠。通過8次的團體心理干預,成員之間的默契增加了,配合度提高了,沖突感減少了。反映在團體沙盤上則表現(xiàn)為創(chuàng)傷主題的減少和治愈主題的增多。團體沙盤主題的前后變化體現(xiàn)了醫(yī)學生溝通交流能力培養(yǎng)的效果。
表5 干預前后醫(yī)學生團體沙盤主題的比較(n=17,ˉx±s)
表6 醫(yī)學生團體沙盤細節(jié)主題的比較[n(%)]
本研究結果表明,團體心理輔導和團體沙盤游戲相結合的模式能快速地促進醫(yī)學生溝通能力的提高。許多相近研究都表明,團體心理輔導在促進個人成長方面有快捷而深刻的效果。團體訓練(又稱團體咨詢或小組輔導)是近10年來在高校逐漸興起的一種解決學生個人發(fā)展問題的輔助教育形式[11]。團體訓練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優(yōu)化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是有效的。團體咨詢式的人際關系訓練不僅能夠在短期內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效果具有長期性[12]。
在本次以溝通為目的所設計的6次團體心理輔導和2次團體沙盤活動中,參與的成員都在溝通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團體心理輔導是在一個封閉式團體內,通過成員的互動來達到團體的成長和個人的成長,從團體的建設到與溝通相關知識的探討和教導,成員間的信任感不斷提高,而同時安全的封閉式環(huán)境更是讓成員能夠敞開心扉,大膽地進行自我暴露和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成員也在不斷吸收和驗證各種已有或未有的和溝通相關的知識,從而使得成員迅速成長,尤其是本身就有溝通困擾的成員更是能在團體輔導所塑造的這個社會縮影中感受各種不同的溝通體驗,這對他們來說是彌足珍貴和一直渴求而未嘗得到的。
但是,團體輔導在能給人予強烈的感官體驗和意識層面的引導之外,還有一個缺點,難以將成員學到的信息內化到每個成員的潛意識里面,而沙盤游戲剛好能彌補這一缺點。在團體沙盤游戲中,無論是游戲的規(guī)則還是沙盤本身的投射作用,成員都能很好地在治療師引導下將從團體輔導中習得的知識內化。同時,沙盤游戲還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量化工具去分析成員在團體輔導前后溝通能力的成長狀況[13]。實驗證明將團體心理輔導和團體沙盤相結合應用到提升醫(yī)學生的溝通能力中能起到了十分良好的效果。
經過實證研究和成員的反饋中可以分析出,成員更喜歡游戲、教導、分享與自我感悟相結合的團體輔導模式,來參與研究的成員大多都有溝通交流上的困惑,而在團體輔導過程中的一些教導和一起探討的知識能讓他們有深刻的觸動。在成員最后的書面反饋中,共有15份提到了:有趣、開心、放松、感謝等詞匯;有13份提到了:溝通交流(提升、改善)方面;有10份提到了:學習與成長;7份提到了:認識自我。從這些反饋中不難看出,團體心理輔導和沙盤游戲相結合的趣味性對成員有極大的吸引力以及能很好地引導著成員去成長。當趣味與學習成長結
Empirical Study of Group Psychology Counseling and Sandplay Therapy on Improving Medical Students’Communication Skills
WU Huayun,XU Genghua,SHANG Herui
Psychology Department of Shool of Health Management,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1436,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fluences of combination of group psychology counseling and sandplay therapy on medical students’communication skills.Methods:A total of 41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were recruited through poster form and 36 were screened out for experiment according to voluntary principle,of which 18 were in experiment group.After the second group psychology counseling,one subject quit because of personal reasons.Eventually,6 times of group psychology counseling and 2 sandplay intervention were carried out among the remaining 17 valid subjects in experiment group,1-2 times a week,totally for 6 weeks.The other 18 volunteers were in control group. SCL-90(symptom checklist),SADS(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and PRCA-24(Personal Report of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were respectively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in each group.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group before and after and the result differences of experiment group as well as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were compared.Results:After group psychology counseling and sandplay intervention,the SADS total score and factor scores of experiment group member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t=4.081,P<0.05);the PRCA-24 total score and factor scores of experiment group members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different(t= 3.896,P<0.05);scores of SCL-90 decreased significantly(t=2.169,P<0.05).The three scales’scores in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Conclusion:The combination of group psychology counseling and sandplay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medical students’communication skills.
Communication skills;Medical students;Group psychology counseling;Group sandplay therapy
R395.6
A
1005-1252(2017)04-0577-05
10.13342/j.cnki.cjhp.2017.04.025
廣東省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培育專項資金項目(編號:pdjh2016b0417);2015-2016年度廣州醫(yī)科大學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重點課題(編號: 2015A025);廣州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醫(yī)學院校人文社科實踐教學體系的整合優(yōu)化及評價研究”(編號:2013A088);2016年度廣東省省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推薦為國家級課題(編號:2016157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