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靚茹
摘 要:2013年以來,內(nèi)地中小成本的校園青春電影多次成為年度高票房中的黑馬。屢見不鮮的校園青春題材成為眾多電影制作者前赴后繼的選擇。但其藝術性和文化性卻常遭詬病。本文主要分析這些獲得高票房青春片的懷舊文化,并對校園青春電影創(chuàng)作中的不足給出建議。
關鍵詞:校園青春電影;懷舊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5--01
青春片在世界上很多國家的電影界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美國電影理論家路易斯·賈內(nèi)梯在《認識電影》中將青春片定義為“過渡期喜劇片”,他指出,由于當前美國電影觀眾的75%都是年輕人,所以此類影片直接迎合了這些年輕影迷的愛好。他所謂的“過渡期”是指青年人擺脫懵懂與青澀,開始接納成人世界游戲規(guī)則的社會化過程,而青春片就是反映這一成長過程的影片。
從2013年趙薇導演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開始,同類題材的電影上映數(shù)量蔚為大觀,這些電影中無一例外地都透露著懷舊氣息。
一
由于校園青春電影敘述的主人公大多成長于90年代,所以在拍攝其校園生活時自然免不了對九十年代校園生活場景和重大歷史事件的重新建構?!吨虑啻骸烽_篇,校園迎新、社團活動、海魂衫、回力鞋、64中分頭、鋁飯盒、宿舍公共電話等;《匆匆那年》里女生齊耳的短發(fā)、白襯衫、旱冰場、經(jīng)典流行歌曲……這些逼真的校園空間和物件,營造除了濃厚的懷舊氛圍?!锻赖哪恪穭t是在電影中嵌入中國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被炸、中國加入WTO、9·11事件、非典等歷史事件一一作為時代背景,激起觀眾內(nèi)心記憶碎片式的懷舊情緒。
懷舊(nostalgia),是現(xiàn)代人的一種無家可歸的主觀體驗,一種在精神上重返家園(自然、自由、童年、過去等)的感受。[1]美國學者斯維特蘭納·博伊姆將懷舊總結為以下三個特點:其一,懷舊不同于一般的回憶,而是有選擇的回憶,是對過去的一種重構與思念。懷舊是一種甜蜜的憂傷,尤其包括溫暖、喜悅、激情、詩意、價值、意義、友愛和單純等等美好的東西。其二,現(xiàn)實的匱乏和缺失是產(chǎn)生懷舊的主要因素。懷舊經(jīng)常發(fā)生在生活節(jié)奏和歷史變遷節(jié)奏加速、急劇變革的現(xiàn)實中。在不可知的未來面前,人們通過“向后看”,感慨現(xiàn)實生活的不如意,通過對依然消逝的“黃金歲月”的懷想而找到安慰、尋求心理上的安全保護,以化解內(nèi)心(如本能與道德之間)或外界(如現(xiàn)實和理想之間)的沖突。其三,懷舊的本質(zhì)是審美。懷舊是“個人與自己的想象的浪漫糾葛”。[2]
現(xiàn)今的校園青春電影總是密布了懷舊的氣息,根據(jù)上述斯維特蘭納·博伊姆的論點,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是現(xiàn)下中國青年的主力,曾經(jīng)作為“祖國的花朵”的80后、90后,當他們離開父母的保護傘和學校的象牙塔,步入社會時,也攜帶著自身的迷茫與困惑。無憂無慮的童年和現(xiàn)時的社會壓力形成鮮明的對比,追憶曾經(jīng)集體式的美好成長軌跡就成為他們宣泄的出口和喘息的空間。在一個生活節(jié)奏和歷史變遷節(jié)奏加速的時代里,懷舊不可避免地就以某種防衛(wèi)機制的面目再現(xiàn)。
現(xiàn)存的壓力引發(fā)了弗洛伊德所闡述的關于人們心中“自我防御機制”的啟動,給人們帶來暫時的“安全感”,以緩解社會文化困境所引發(fā)的焦慮,。校園青春電影此時編造的懷舊“白日夢”,恰恰療救了青年人的心靈。
然而正如博伊姆所認為的,懷舊涉及了人類意識的虛擬現(xiàn)實,這種帶有空想的因素“引誘我們?yōu)榱饲楦械牧b絆而放棄批判性思維。懷舊的危險在于它傾向于混淆實際的家園和想像中的家園。在極端的個案中,可能制造出一個幻覺的家園……創(chuàng)造性的懷舊揭示了時代的幻想,而未來正是在這些幻想和潛力中誕生的。我們懷舊,懷念的不是過去所存在的方式,而是過去可能存在的那種方式。我們力求在未來實現(xiàn)的,就是這類的過去的完美?!盵3]一個人怎么能夠懷念自己從來沒有切身經(jīng)歷過的一切?這個懷念是從電影中得來的,他夢想依靠最后的歸屬感來修補懷念之情。懷念雖令人著魔,但也只能是暫時地忘卻了或者模糊了自己實際的過去。
二
新新媒介為校園青春電影的市場營銷提供了免費的宣傳方式,話題的制造能吸引更多只是為消遣而非藝術享受的觀眾消的費。把握住觀眾的懷舊情緒固然重要,但情緒反復地稀釋終將變淡。
無論是二十世紀初被認為是“人生之王”還是新世紀以來被喻為“祖國的花朵”的青年人,都不應該沉浸在自己構想的私人世界里,成長中的青春主體對現(xiàn)實世界的認識不應只停留在雜亂無章、支離破碎的印象和日常生活的感受上。青年人應通過自我的實踐和反思獲得某種人生感悟,更應該胸懷天下,而不是一味得逃避和沉溺。至少電影在價值觀的宣揚上不應該選擇這樣的立場。
注釋:
[1]趙靜蓉, 懷舊:一種永遠的文化鄉(xiāng)愁[M].商務印書館,2009:序言2,25,53.
[2]斯維特蘭納·博伊姆,懷舊的未來[M].譯林出版社,楊德友譯,2010:導言2.
[3]斯維特蘭納·博伊姆,懷舊的未來[M].譯林出版社,楊德友譯,20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