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義學,是研究語言單位的意義的學科。意義研究的困難之一就是“意義”一詞本身就有著不同的意義。利奇(G. Leech)在1974年第一次出版的《語言學》(Leech,1994:23)中就提出了七種意義類型:概念意義、內涵意義、社會意義、感情意義、反射意義、搭配意義,以及主位意義。這篇文章主要從社會意義和感情意義這兩方面對稱謂語的泛化來進行分析和論述。由于漢語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底蘊,因此在稱謂語方面,也有著英文不曾出現(xiàn)的一些有趣的現(xiàn)象。
關鍵詞:語義學;對稱謂語的泛化;
作者簡介:楊晞(1989-),女,吉林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6--01
稱謂語,簡言之就是對他人的稱呼語。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和文化現(xiàn)象。是由于職業(yè)、性別、身份等的不同而產(chǎn)生出不同的稱呼方式,是能夠反映應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一套名稱。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潘攀先生在其《論親屬稱謂語的泛化》一文中,詳盡闡述了漢族文化中親屬稱謂語泛化的特點及原因。漢語的稱謂語在三種關系的基礎和原則之上,形成了三種系統(tǒng),即親屬稱謂語系統(tǒng),社會稱謂語系統(tǒng)和代詞稱謂語系統(tǒng)。潘老先生對“親屬稱謂語的泛化”是這樣解釋與說明的:用親屬稱謂語稱呼非親屬成員。稱謂語的泛化是利用了漢語語言的模糊性這一特性達到了促進了雙方或者多方交際的目的。這便體現(xiàn)了語義學中社會意義和感情意義。如小孩子稱呼長輩且與奶奶年紀相當?shù)呐詾椤澳棠獭被颉袄夏棠獭保幢汶p方之間沒有血緣關系或親戚關系,這便與格萊斯所提出的合作原則中對“質”的準則的要求是相悖的,是不真實的,但卻也符合了漢族文化中交際時注重的“情”這一觀念的準則,也就是對人熱情關心和自謙尊人。
一、社會意義在稱謂語泛化中的體現(xiàn)
社會意義是指所傳達的關于語言使用的社會環(huán)境的意義。泛化的親屬稱謂語是指為了適應稱呼對象的不同身份和交際時所處的不同場合,在實際應用中產(chǎn)生眾多的稱謂變體。這些變體在交際中一方面各有自己所適用的環(huán)境與對應的交流對象,另一方面稱呼同一對象在不同的場合時,在選擇上又有很大的自如性。在日常交際中,制約各種變體適用的環(huán)境和言語主體對變體選擇的要求是相當復雜的,在交流中涉及到的被稱呼對象與言語主體的關系如何,是熟識還是不熟識、是鄰里鄰外、還是他鄉(xiāng)故知,感情距離的遠近等因素都能影響言語主體的選擇;被稱呼對象的特點,比如是已婚還是未婚;稱呼方式,比如對稱或是敘稱、從兒從孫稱謂還是普通稱謂;交際場合的特點,如正式莊重還是非正式莊重等諸多方面;言語主體的特點,如成年還是未成年。以上等等方面都在受著社會意義不同程度上的影響。
二、感情意義在稱謂語泛化中的體現(xiàn)
感情意義是指傳達的關于說話人/作者感情、態(tài)度方面的意義。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是一個既復雜又龐大的系統(tǒng),內部的稱謂語眾多,彼此區(qū)別又很精細,關系也很復雜。然而英語中aunt可以被翻譯成 “大媽” “姑姑”“阿姨”等,uncle一詞也可以指稱漢語中的“叔叔”“舅舅”“大伯”等關系。在眾多的親屬稱謂語中,哪些需要泛化,哪些不需要泛化,主要依據(jù)二者間親疏和尊重程度來進行甄選的。而這兩個標準便囊括在了感情意義之中。在交際中,言語主體運用親屬稱謂語來稱呼非親屬對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通過將非親屬對象歸入到親屬關系網(wǎng)中,以拉近雙方的關系,從而進行一個更好的人際交往。因而在選擇稱謂語時,是很重要的,要依據(jù)被稱呼對象的特點,社會地位,受尊重的程度等因素,盡可能地選擇一個在親屬稱謂系統(tǒng)中關系最適合和恰當?shù)姆Q謂語來稱呼對方。例如,媽媽在疼愛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會稱呼其為“臭寶寶”。那么“臭”在摻雜感情時,是有厭惡的情感和心態(tài)在里面。但從媽媽口中說出這個稱謂語的時候,這個“臭”字就被賦予了新的感情,是對孩子的一種疼愛。再比如“親愛的”這一稱呼,在二十一世紀之前,只能用于相識的,更甚至是關系親近的兩者之間,但是近些年來,被廣泛用于陌生人之間,無分性別,大家都可以互稱對方為“親愛的”以快速拉近二者的距離。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因此漢語稱謂語的泛化是相當成熟的。中國傳統(tǒng)的人際關系中,實際是一個以五倫為核心,以情感為樞紐,順著親屬的差序向外擴張的一張關系網(wǎng)。漢族文化的傳統(tǒng)要求人們在交流中,對他人應該使用謙稱或敬稱,也就是要盡量放低自己的位置,抬高他人的位置,以表達出自己的謙虛、尊重或客氣之情等。中國人的家庭觀念極強,感情色彩因此也很深厚,“父慈子孝、兄良弟悌、長惠幼順”等類似的倫理模式因而也成為自古以來中國人人際關系的準則以及社會交際的規(guī)約。因而在我國長時間的社會交際中,不同的稱謂語也表達了不同的社會意義和感情意義,并且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劉愛琴.社會文化變革與英漢稱謂[J].福建建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2).
[3]曲彥斌.中國民俗語言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