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樂
當所有快遞公司都在窮盡一切技術手段提高效率時,一群被稱為“達巴瓦拉”的印度送餐工卻依靠一套“人肉”操作系統(tǒng),每天準時把20萬份午餐正確送到顧客手中,差錯率僅有1/800萬。
火車是孟買上班族主要的通勤工具,住在市郊的上班族必須依靠鐵路往返于工作地點和住所之間。而這些上班族習慣于吃家里準備的午餐,他們選擇讓達巴瓦拉送餐,每月只需付出150至300盧比(1元人民幣等于大約10盧比)。
管理運作5000名達巴瓦拉的并非一家公司,而是一個具有營利性質的民間協(xié)會。達巴瓦拉有著扁平化和高效率的組織設計,組織結構僅有三層。最高層是協(xié)會執(zhí)行委員會,負責組織、協(xié)調、薪資福利和對外交往;第二層是小組負責人,大約有20多人,一般由經(jīng)驗豐富的老員工擔任,負責管理200多個小組的工作運行;第三層是負責具體配送的達巴瓦拉。
在飯盒遞送過程中,一旦發(fā)生問題,每個小組可以就地解決,無需匯報總部,確保了處理緊急事務的效率。
達巴瓦拉還建立了良性的競爭機制—每個小組的財務獨立,團隊成員要為團隊整體收益努力,這意味著,不同小組要為爭取更多的顧客激烈競爭。但同時也規(guī)定任何小組不允許以低價進行惡性競爭,避免內部矛盾。達巴瓦拉平均每天工作12小時,月收入在5000盧比左右,高于孟買的出租車司機。
更為重要的是,達巴瓦拉與協(xié)會是成員關系,而不是雇傭關系。達巴瓦拉每月要上交15盧比作為協(xié)會管理費,工作滿半年后便可以入股,享有分紅的權利,同時,協(xié)會還為他們提供緊急援助、子女就學、健康醫(yī)療等福利。
通常來說,一盒午餐從顧客家里到辦公室要經(jīng)過5道程序,對應有5組達巴瓦拉經(jīng)手,具體流程是:
1.上午8點,A組的取餐員挨家收取餐盒,取餐順序和路線都經(jīng)過詳細考慮,每人要負責30到40名顧客。
2.10點半,A組趕到距離最近的一個城郊火車站,將收集來的餐盒交給B組并按照目的地進行分揀、歸類。
3.B組將分揀后的餐盒交由C組帶上開往城區(qū)的火車,10:40至11:30這段時間里,火車會在途中停靠各個站點,每個站停留的時間是兩分鐘。
4.此時,在各個站臺上等候的D組送餐員將接過C組的餐盒,按照顧客的工作地點,再次進行分揀,并落實到E組頭上。
5.12點半前,E組送餐員把餐盒送到顧客指定的地點,顧客吃過飯后將餐盒放回原處,達巴瓦拉就會按照來時的方法,在下午5點半前把它運送回顧客家中。
(摘自《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