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孔平
如何指導學生讀好書、愛讀書,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討的問題。大量教學實踐證明,閱讀教學要落到實處、搞扎實,就必須從最根本的朗讀上多下工夫。教學中要從“讀”出發(fā),把“讀”貫穿教學全過程,把引導學生鉆研文本作為閱讀教學的根本。它體現(xiàn)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體現(xiàn)以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為課堂教學的本體,同時也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理念在朗讀教學中的落實。
一、正確朗讀,養(yǎng)成習慣
朗讀的第一個要求是“正確”。有人說:字典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準備一本字典。在上新課之前,我先讓學生自己動手預習,看準字形,查找字音,先“讀”為快。我要求學生把字音讀準,朗讀過程中不添字、不減字、不顛倒重復字詞,嚴格要求他們反復誦讀,達到文暢氣順的地步,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這樣就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順應了部分學生好動、多動的生理習慣。在學習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查字典比賽和朗讀比賽的活動等等。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和朗讀能力。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在教學探究活動中,想方設法通過導語引入、背景介紹、播放樂曲、表情誦讀、動情講解、質(zhì)疑提問等環(huán)節(jié)或手段,設置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教學情景或氛圍,使學生進入“當時的歷史境界”中,與文本中的人物“見面”,讓文中的畫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學生的頭腦中活起來,使之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從而掀起學生思想感情的波瀾,使學生隨著作者的感情變化,受到感染,產(chǎn)生共鳴,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三、感情朗讀,深切感悟
讀準了字句,掌握了音節(jié),熟練朗讀,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脈絡,透徹地領(lǐng)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神氣”,與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產(chǎn)生共鳴,并內(nèi)化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學,最后上升到對文化的品味、鑒賞的層次。例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中,文章感情濃郁,教師應很好地抓住這一契機,引導學生“讀進去”,做到以情激情,讓學生更好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當學生讀到“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這一句時,先指名朗讀,一位學生讀得十分投入,語調(diào)高昂。顯然他沒有把握住感情的基調(diào),沒有真正“讀進去”。于是,我適時范讀了這一句。讀到“光明和快樂”時,語調(diào)低沉悲切,讀到“沒有寒冷”“沒有饑餓”“沒有痛苦”時,聲音顫抖,流下了眼淚,讀到最后兩個字,幾乎讀不下去了。讀罷,教室里一片靜寂,只聽見一陣陣輕輕的抽泣聲。此時此刻,還需要解釋“光明和快樂”嗎?還需要點明“小女孩已悲慘地死去了”嗎?這樣一來,學生已通過讀將作品中的“情”抒發(fā)出來,把對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達出來。
四、個性朗讀,讀出創(chuàng)意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如果只用一種形式、一個腔調(diào),時間長了,學生也會感到乏味。為了讓學生對朗讀永遠有興趣,在平時教學中,應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樣”。童話可采用輪讀課文的方式講故事;散文可采用配樂朗讀的方式設情境;對話多的文章可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練口才;介紹事物的文章,采用默讀搶答的方式理解課文。
漢語言的特點和規(guī)律決定了它是最適合朗讀和吟誦的。靠讀靠吟取得的效果,有的靠講靠分析是永遠得不到的。讀來的東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在語文教學中,對于每一篇文質(zhì)兼美且能讓學生產(chǎn)生強烈情感共鳴的文章,我覺得都應指導學生反復地讀,充分地讀,在讀中不斷加強自身內(nèi)心的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從而達到“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目的。例如,《鳥的天堂》一文,有的學生以“導游”的身份上臺介紹“鳥的天堂”的美景;有的以“畫家”的身份展示繪畫作品“鳥的天堂”;有的模擬作者的身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精彩段落……除了這些方法,學生還可以運用音樂、表演、講故事等方式進行閱讀??傊?,教師應創(chuàng)設一個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臺,從多個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進行閱讀。
總之,朗讀不僅是一項活動,更是一門藝術(shù),是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有其重要作用。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在課堂上的范讀以及對學生朗讀的指導與訓練,努力提高朗讀的藝術(shù)水平,使語文課的特點真正得以體現(xiàn),使學生在朗讀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語感,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