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力
長時間的累積,不起眼的“因子”也會發(fā)生質變,對生活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
前一陣有一篇文章很火,標題叫《小學二年級男孩自己理財2年存2萬 網友:讓我哭一會兒》。文章寫道:過完春節(jié),孩子們肯定收到不少壓歲錢,作為父母,該怎樣處理這筆原本屬于孩子的財富呢?在此之前,有媒體專門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壓歲錢的最終去向有三種:一是擔心孩子太小亂花錢,所以幫忙存起來;二是別看收進來的紅包是孩子的,發(fā)出去的紅包可是大人的,所以統(tǒng)統(tǒng)充公;三是由爸媽管理,用于孩子的日常開銷,包括購買學習用品、交學費等??偠灾?,爸媽就是不放心把壓歲錢交給孩子自己打理。
不過,有網友用她和兒子的故事現身說法,還有更好的方式處理孩子的壓歲錢。
“望月”的兒子彤彤從一年級就開始自己打理自己的“財產”,才過去不到兩年,奇跡出現了,彤彤出門不再買零食和小玩具,消費也學會了有計劃。他甚至用自己的錢給媽媽買了個生日蛋糕,請外公外婆看電影,過年的時候還給外公外婆各包了200元的紅包……
我仔細讀完這篇文章,不得不感嘆,這位母親的確教子有方!
這個母親核心的財商教育思路是這樣的:
第一,和兒子簽一份“理財協議”,約定給兒子定期發(fā)零花錢和禮物費若干,到年底根據兒子結余的零花錢金額翻倍付利息。利用人性天然逐利的本能,激發(fā)孩子樂于儲蓄,精于比較,延遲消費的逆向沖動。
第二,為能留下相關證據以發(fā)放利息,兒子必須每天記賬。記賬這事對成年人來說是為了發(fā)現“拿鐵因子”,對小學二年級小朋友來說,這樣的流水賬不但可以發(fā)現“拿鐵因子”,而且還可以學寫字、練字、練算數,這些都是他這個年紀的孩子最需要學習的知識。
這里來解釋一下何謂“拿鐵因子”?!澳描F因子”一詞是美國一位作家兼金融顧問大衛(wèi)·巴赫首先提出的,源于一個故事:一對夫妻,每天早上必定要喝一杯拿鐵咖啡,看似很小的花費,30年累積算下來花錢竟達到了70萬。
此后,“拿鐵因子”被引申為一個理財名詞,指的是生活中的非必要開銷。例如每天中午飯后的一杯咖啡,逛街口渴時5元的奶茶,每天一包香煙,路邊攤上好看但是不實用的小物件,商場促銷時買的牛仔褲,跨行提款的兩元手續(xù)費,早上起床晚了20元的打車費,付了錢卻未真正使用的健身卡……這些東西看上去并不昂貴,也似乎不會影響到正常的開銷,但是長時間的累積,這些不起眼的“因子”也會發(fā)生質變,對生活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
“拿鐵因子”如同伸向錢包的怪手,在不知不覺中“偷”走了我們的錢。如何拒絕“拿鐵因子”的誘惑,是一門很講究的事情,完全杜絕了,生活也許變得單調少了很多樂趣;若是一直放縱,也容易成為“月光族”。
第三,嚴格區(qū)分生活必要開支和非必要開支?;镜囊率匙⌒袑W費文具都由父母負擔,而孩子的零花錢和禮物費則用于那些可買可不買的東西,比如零食玩具,看電影,打游戲,還有忘戴紅領巾需要在校門口小賣部買,這屬于由于自身過失造成的額外開支,都必須由自己的小金庫買單。這樣就不會出現孩子要買玩具死活哭鬧不肯走的囧境。反正我就這點錢,這個月買多了買貴了,下個月就沒錢買玩具了,孩子就會自己權衡取舍,尋找性價比最高的購物選擇。
第四,壓歲錢平時存在銀行,以備不時之需。比如一家人出門旅游,這屬于非必要的享受型開支,去哪里旅游也會征詢兒子意見,所以兒子那部分旅行開支就由兒子的壓歲錢出。
這么約法三章的實行結果是,最開始孩子不懂,放學后也是各種零食亂買,結果很快發(fā)現錢不夠了。為了不做“月光族”,慢慢開始學會省錢。到第一年年底老媽給了翻倍的利息,進一步刺激他的存款意愿,越發(fā)舍不得輕易花錢,買啥都會精打細算了。
但是要避免孩子從一個極端(“月光族”)走向另一個極端(吝嗇鬼),就需要爸媽以身作則,循循善誘,對自己可以節(jié)儉,對別人絕對不能太小氣,該花錢的地方還是要花,該奉獻的地方還是要奉獻,這是做人的道理。比如這孩子會主動請外公外婆看電影,給媽媽買生日蛋糕,今年春節(jié)還主動給外公外婆一人包了200元紅包,這些都是孩子有孝心、明事理的表現,并沒有“一心鉆到錢眼里”。
這樣的財商教育方法不知道您咋看,反正我是非常佩服這位母親的。我相信如果這樣的教育能堅持下去(這位母親說,孩子再大一點還要教他學會買理財產品),這孩子長大了不說大富大貴,至少在錢的問題上一定會處理得井井有條,這輩子不會因為錢的問題讓自己生活變得一團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