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陰冷了好長一陣子了,今天天空放晴,處處陽光!我站在陽光下,讓陽光灑了滿身,身上暖烘烘的,快樂從身上到心間蕩漾開來。
難怪巴爾蒙特說:“為了看看陽光,我來到這世上。”是啊,陽光是希望,是溫暖,是安慰,是愛!
史鐵生說:“殘疾有可能是這個世界的本質(zhì)。”我覺得,正因生命有裂縫,陽光才照得進來。站在陽光下,我仿佛看見了坐在輪椅上冥思的史鐵生。他在人生最絢爛的時候失去了雙腿,可他并未在陰郁中沉淪,而是選擇在風雨中起舞,讓生命的陽光照進內(nèi)心。 “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是寫作?!边@個身殘志堅的作家,就是因為緊握文學 “這米陽光”,所以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奇跡。
史鐵生還說:“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以此類推,人皆有疾。眾所周知,毛姆從小患有口吃和心理疾病,這些讓他遠離了做律師的夢想;張愛玲從小接受系統(tǒng)的音樂教育,她卻在自己的文章中表現(xiàn)出對音樂的不解;魯迅一聽戲就入睡;韓寒坦言自己的數(shù)學細胞不亢奮……
可這又何妨?這毫不影響陽光照進心靈。毛姆細膩的感情,使他獲得了巨大的寫作資源;張愛玲敏銳的眼光,讓自己成為文壇的一顆明珠;魯迅對戲曲的無感沒有阻礙他成為民族的脊梁;韓寒數(shù)學思維雖然遲鈍,但也不能掩蓋他文章的光芒……陰影的背面是陽光,他們面向陽光,用陽光驅(qū)趕陰霾。東山魁夷說:“風景是人的心中所愿?!敝灰蛲L景,我們就會主動奔向太陽。
在這個喧囂的社會,我們不妨當一面半透明的鏡子,一邊主動吸納陽光,一邊學著把光和熱傳遞給他人。我依舊記得郭明義,依舊記得劉盛蘭,他們佝僂的背影在陽光下高大挺拔。一個個廢棄的塑料瓶,一沓沓被揉皺的毛票,一張張攢來的血汗錢,圓了多少貧困學子的求學夢。我更為敬佩的是張紀清老人,當一封封署名為“炎黃”的信件寄出時,他身上的陽光便溫暖了許多人。
豐子愷在《豁然開朗》中有言:“你若愛,生活哪里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生活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不是生活選擇了你,而是你選擇了生活?!毖诰黹L思,我不由感喟,是啊,心若有愛,處處陽光!無論多重的陰霾、多猛的暴雨,都阻擋不了你感受燦爛的春光。你若懂得傳遞光熱,光亮便會穿透罅隙,抵達人心。
朋友,停下忙碌的腳步吧!
輕閉雙眼,深深呼吸,靜靜享受一下這陽光的溫暖吧!
【創(chuàng)作心得·張一航】
一看到作文題目我便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陽光象征著什么?陽光又能給予我們什么?怎樣才能感受到陽光?陽光創(chuàng)造的精神世界又是什么樣子的?我給出的答案是,日出東方的陽光灑出的那抹光亮,是掃除黑暗的暖陽,更深入地思考,陽光是一種力量,是一種溫暖,是經(jīng)歷坎坷后仍積極生活的精神。羅曼·羅蘭曾言:“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后還依然熱愛它?!蹦敲?,題目中所說的陽光,我們便可以設(shè)定為一種英雄主義,一種力量或者一種正能量。我們的生活中,只要我們留心,陽光處處都在。于是,我將題目定為處處陽光。標題定了,立意也確定了。
到了正式行文,我想到古往今來,人們都感受到了陽光的溫暖力量,他們懷揣著這份溫暖,在人生路途中傳遞著這份溫暖。陽光于不同的人而言又是具體的不同的東西,所以寫作要以一個合適的開頭總起全文,帶入情境,同時又要做到緊密結(jié)合材料,于是,我便有以下思路:
首段,自然引入情境,我在溢滿陽光的一天對陽光進行思考——陽光掃除陰霾,使人心生喜悅。
第二段,牽手名家,用名家的理解引出陽光——陽光是希望,是溫暖,是安慰,是愛!
第三段,我思考誰的身上體現(xiàn)著陽光般自強不息、熱愛生命的精神,很快我就想到了不久前讀的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史鐵生身殘志堅,他的事例可做陽光的典型事例,同時,我想到,殘疾不僅僅是肢體上的殘疾,人所不能皆為殘疾。由此,我便拓展思路,聯(lián)想到了毛姆、張愛玲、魯迅、韓寒等。他們之所以成為大家,是因為他們在自己熱愛的領(lǐng)域開創(chuàng)新天地,就算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陷,他們?nèi)詧允刂澳敲钻柟狻薄?/p>
除了以上這些名人,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亦有懷揣陽光之心追求著內(nèi)心的充實和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的普通勞動者。由此,我便聯(lián)想到了劉盛蘭、郭明義和張紀清,他們認真對待自己每一天的生活,讓自己成為發(fā)光發(fā)熱的暖陽后,再把自己感受到的溫暖傳遞下去。這種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就是陽光所象征的精神。
我覺得,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他們身上都具有積極向上的、能激勵人奮進的陽光般的正能量。但是,寫名人雖然讓人敬佩,但也容易讓讀者有距離感,寫普通人就會讓讀者覺得,原來這種正能量就在我們身邊,這樣讓讀者產(chǎn)生親切感。所以,我選擇用詳略搭配的寫作方式寫名人和普通人身上的那種我們需要的如陽光般的正能量。這種寫法能讓我的稿子的素材更加全面,也更加充實。
接下來,我又想到我們只有渴望陽光、追求陽光,才可以感受到溫暖,豐子愷先生的話正是對生活、生命的熱愛的寫照,于是我再次扣題,點出如何“看到”陽光。
最后,再次進入塑造的情境,與文章首段相呼應(yīng),號召大家感受陽光,做傳遞陽光的鏡子。
文章的重點是要牢牢把握“如何感受陽光”和“如何傳遞陽光”兩點來展開論述,我個人認為文章的素材運用還可以再豐富一點,我這篇文章的素材范圍有點局限了。
【導師點評·肖蘭輝】
《處處陽光》以其思想的深刻性、素材的豐富性、筆法的靈動性三大特點脫穎而出,這主要得益于作者能深入思考、廣泛閱讀、力求創(chuàng)新。
素材的豐富性源于廣泛閱讀。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及事跡有14處之多,其中名人名言6句,名人事跡8例,范圍涉獵廣,引用精準。廣泛閱讀一定要讀到實處,讀進腦海,學生閱讀更重要的是熏陶和浸潤、積累與運用。
筆法的靈動性源于力求創(chuàng)新。作者寫事例論證時,將毛姆、張愛玲、魯迅、韓寒的“殘疾”與“這毫不影響陽光照進心靈”的分析分離又對應(yīng),靈動有加。最為靈動的是本文將陽光的本義(實)與比喻義(虛)結(jié)合。開篇先實后虛,末尾則先虛后實,首尾圓合又別開生面。主體部分虛實相生——敘述事例如此,如毛姆、張愛玲、魯迅、韓寒“緊握文學‘這米陽光”“讓生命的陽光照進內(nèi)心”,再如郭明義,劉盛蘭、張紀清“佝僂的背影在陽光中高大挺拔”;分析議論如此,如“心若有愛,處處陽光”。如此,《處處陽光》帶給的我們生之喜悅、生之思考、生之力量、生之美好源源不盡。
勤于閱讀、勤于深思、勤于創(chuàng)新,我們才能寫出錦繡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