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麗裔
鑒賞小說的藝術特征對提升中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和道德情操都有極大的意義。傳統(tǒng)教學中我們總是從一個讀者的角度進行解讀,很難領悟到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情感。下面我將從探究情節(jié)、分析形象和提煉主題三方面談談自己換個角度教小說的一些實踐和心得。
一、把握“沖突”,探究情節(jié)
情節(jié)是小說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小說最能吸引學生的部分。故事情節(jié)是主人公之間由于各種關系所發(fā)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它的發(fā)展變化體現(xiàn)了小說中的沖突和矛盾,使得故事曲折而有韻味。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把握好“沖突”,就是找到了探究小說故事的線索,有了線索的引領,就可以將故事脈絡分明、層次清晰地講解出來。
例如蘇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作為短篇小說大家,他的作品總是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將情感隱藏在文章深處。文章詳細描寫了菲利普夫婦一家所表現(xiàn)出來的矛盾和沖突。開始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據(jù),他們急切盼望成為有錢人的于勒能夠歸來,接著是在船上向別人稱贊于勒,緊接著到達故事的高潮在船上見到了于勒,但他的形象卻不是想象中的樣子,最后一家人歸來時刻意改乘其他渡輪,拼命躲開落魄、狼狽的于勒,只有“我”作為一個涉世未深、天真善良的孩子,對“我”的叔叔保留了一份同情和親情。
有了這樣的設計,可以讓故事的情節(jié)按照盼于勒、贊于勒、見于勒和躲于勒這樣的順序清楚地加以劃分,學生在講解故事情節(jié)時可以更有條理性,同時也有利于突顯“我”的父母的冷酷無情、自私。
二、權衡“行動”,分析形象
人物形象分析是小說學習的中心,作者會通過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甚至是心理的各個方面使得形象的刻畫更豐滿,其中動作描寫是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之一,通過特征性的動作分析,我們可以深入了解主人公的身份、性格。
例如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范進中舉》。這篇小說的人物,除了主人公范進外,描述比較多的就是他的岳父胡屠戶。文章主要采取前后對比的寫作方式,范進中舉前后的生活、做事方式對比,以及以胡屠戶為代表的眾鄉(xiāng)親對待范進一家人的態(tài)度對比。其中胡屠戶的動作描寫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賀禮由一掛大腸加一壺酒變成了七八斤肉和四五千錢;先前的一口唾在臉上,罵個狗血淋頭變成了一路低頭替他扯平衣服上的褶皺,低著頭笑瞇瞇的千恩萬謝……有了動作的對比,我們就可以從胡屠戶的前倨后恭的強烈態(tài)度反差來總結(jié)他是一個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勢利而又市儈的一個形象。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按照這樣的方法來分析范進在當官前后的極大變化,從而認識他受到科舉制度的毒害后嚴重扭曲的人格。
三、考量“結(jié)局”,提煉主題
經(jīng)典的小說往往都有出人意料的結(jié)局,它一方面使平淡的故事情節(jié)更顯得波瀾起伏,另一方面在結(jié)構(gòu)上又能使得故事更加完整,主題更加突出。
例如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最后一課》,以小見大是這篇小說最大的特點。一堂法語課本是普通的小事,但作為被迫改教德語的最后一課卻反映了尖銳的民族矛盾以及韓麥爾先生所代表的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感情。韓麥爾先生和小弗朗士各有一條感情線索,韓麥爾先生在最后一課上對法語的不舍其實是對祖國即將淪陷的不舍和對侵略行為的痛恨;小主人公小弗朗士受他的老師韓麥爾先生的言行影響意識到了即將來臨的亡國慘痛,喚醒了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懷。所以,對戰(zhàn)爭的痛恨和愛國主義情懷的宣揚才是本文作者真正要表達給公眾的,也正是小說的主題所在。這篇文章的結(jié)局部分寫韓麥爾先生轉(zhuǎn)向黑板,用盡全身力氣寫下了“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作者選擇一個調(diào)皮的男孩作為主人公,看似無知而幼稚,卻在一節(jié)課的時間內(nèi)讓其不斷發(fā)生著心理的變化,最終展現(xiàn)的是對祖國的戀戀深情以及對德國侵略者將要實施的文化掠奪的無聲抗議,讓愛國主義的主題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