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婧茸
人物志
梁姍:粉畫藝術的明媚守望者
記者 吳婧茸
在這個微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春日里,金雞湖湖畔有個文藝的好去處。作為國內(nèi)首個以粉畫藝術為主體,兼顧東西方其它畫種的民辦美術館——明·美術館不僅是李公堤的文創(chuàng)特色項目,更成為世界聚焦中國粉畫的一道“窗口”,以“接地氣”的藝術參與和體驗,讓更多市民擁有與藝術“零距離”接觸的機會。
混合著咖啡的濃郁香氣和粉畫的獨特韻味,觸目所及之處是斑斕的色彩和曼妙的作品。明美術館的一樓是“明加藝咖”,它與美術館相輔相成。在這里,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也可以坐下來喝喝咖啡、聽聽音樂,當然也可以跟著館里的美術老師學習零基礎繪畫,做手工,既可以放松心情,也可以陶冶情操??梢哉f不論是專業(yè)藝術人士,還是業(yè)余藝術愛好者都可以在這里找到一方天地。
“我們希望明美術館可以成為一家能夠讓美術、讓文化藝術融入生活的美術館。我們不擺高姿態(tài),我們拒絕高高在上,我們希望有更多的藝術愛好者能夠走進美術館?!泵髅佬g館執(zhí)行館長梁姍表示。
梁姍,明美術館的執(zhí)行館長,樣貌出眾的她用“因緣際會”四個字形容自己與美術館的緣分,不是美術專業(yè)出生的她,作為一個美術追隨者步入到這個圈子里面的,從原本僅僅是一名美術愛好者而變成今天蘇州美術發(fā)展的一位參與者,梁姍坦言自己喜出望外。
說到梁姍與粉畫藝術的緣分,有位老先生不得不提。梁姍告訴記者,明美術館的前身是杭鳴時粉畫工作團隊。杭鳴時被譽為中國的粉畫大師,如今已是86歲高齡,卻依然兢兢業(yè)業(yè)于粉畫藝術事業(yè),投身粉畫藝術創(chuàng)作、推廣及教學。在待自己如女兒一般的杭杭鳴時感召下,梁姍用盡全力在蘇州以及全國來推廣粉畫,弘揚粉畫這門獨特藝術。
“明美術館是在2014年末建成的,我們在2015年1月辦了首場展覽,漸漸立足園區(qū)。兩年間里,我們辦了50多場高品質(zhì)的美術展覽和20多期公益藝術沙龍,平均每個月2場展覽活動。其中,部分展覽形成系列,成為今天美術館的品牌展覽。比如:每年一屆的‘中國大學生粉畫作品展’、每兩年一屆的‘中國蘇州(國際)粉畫雙年展’、每四年一次的粉畫藝術節(jié)等。值得一提的,去年由我館策劃舉辦的第二屆粉畫雙年展入選了國家文化部2016年‘全國美術館優(yōu)秀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绷簥櫿f道,眼里透出了自豪。
另外,明美術館在2016年還成立了教育中心,做教育品牌項目的開發(fā)。其中有名師Workshop大師班、粉筆畫名師課堂、約繪俱樂部、明加少兒美術、藝術游學和My Colour等?!翱梢哉f,源頭的故事自然而然地給我和美術館帶來影響,粉畫對我們來說是特別的,未來我們還將朝著中西大美術的方向發(fā)展?!绷簥櫿f。
粉畫,對于許多人來說或許有些陌生。粉畫也稱色粉畫、粉彩畫,英文、法文譯作Pastel,是一種色彩艷麗、歷史悠久的西方畫種?!按蠹夷顣臅r候,在課本上看到的,一萬多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巖洞畫,基本都是單色的,那其實就可以說是粉畫的一個雛形。粉畫這個畫種,它以創(chuàng)作零媒介為特色,可虛可實,非常具有包容性、表現(xiàn)力也非常強,可以說既能表現(xiàn)像油畫那樣厚重的肌理,同時也可以描繪出中國畫朦朧的、飄渺的意境。舉個例子來說,今天在這個西班牙展上可以看到的多數(shù)作品比較寫實、色粉的筆墨也用得比較厚重?!绷簥櫧榻B道。
“粉畫這個畫種雖然歷史久遠,但很多原因,早期紙筆材料的不足、昂貴,以及社會動蕩等背景給它在美術史上的發(fā)展帶來影響,粉畫在17、18世紀被皇室貴族追捧,在小圈子中粉畫肖像畫盛行,西方美術史上的大家魯本斯、倫勃朗等也畫粉畫。后來就到印象派時期了,那段時間,米勒、德加、馬奈、莫奈等很多人也參與創(chuàng)作粉畫,尤其是德加,他的芭蕾舞系列、馬賽系列,留下很多作品,對后人的粉畫創(chuàng)作帶來很大影響。”
“而中國的粉畫,是在1919年由留學歸國的李超士先生帶回來的。他的展覽上,粉畫作品的出現(xiàn),讓很多藝術家眼前一亮,并紛紛效仿,開始創(chuàng)作粉畫。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粉畫這個藝術家們總體尚陌上的一個小畫種也就暫時淹沒在了歷史長河中。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顏文樑為首的第二代粉畫家,包括李詠森、劉汝醴、丁正獻、杭鳴時等人,他們扛起復興粉畫的大旗、推廣粉畫,后來粉畫藝術才在中國美術圈又有了回暖的趨勢,當然后來就有了現(xiàn)在的故事。”
在梁姍看來,藝術對于一座城市,對于城市中的每一個人而言,都是一件錦上添花的事情。“在經(jīng)濟整體發(fā)展的今天,人們溫飽問題逐漸解決了,我們把自己的胃喂飽了,下一步就需要精神食糧。藝術滋養(yǎng)著我們的心靈,給我們帶來一些美好的感受?!闭\如梁姍所言,美術館的存在除了引進高品質(zhì)的藝術展出,其實還肩負著提升市民藝術審美、豐富城市藝術氣質(zhì)的使命。
“就我的觀察而言,蘇州這幾年文化藝術發(fā)展是很迅速的。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展覽、關注音樂劇、話劇,或是奔著某個主題展覽或者某場演出專門去到相鄰城市捧場,都不在少數(shù)。前陣子,《如夢之夢》在文化藝術中心演出,聽工作人員談起,一票難求,還有人連夜扎帳篷買票的,火熱的場面可想而知。應當說,蘇州目前整個文化行業(yè)在走上坡路,我們美術館也好,整個文化藝術產(chǎn)業(yè)也好,乘著這股東風,都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也正是有這樣良好的環(huán)境,藝術有的好發(fā)展,從而才能給這座城市帶來更多藝術養(yǎng)分,讓城市中的人們能夠擁有更加豐富多彩的藝術生活,得到更多的藝術滋養(yǎng)。”
“相信有一天,蘇州這個城市可能也能因為一個美術館而被大家向往。”梁姍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