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周建華,李 旭
(1.西南大學 園藝園林學院,重慶 400715;2.西南大學 紡織服裝學院,重慶 400715)
對城市公共空間低碳景觀設計的思考
王 楠1,周建華1,李 旭2
(1.西南大學 園藝園林學院,重慶 400715;2.西南大學 紡織服裝學院,重慶 400715)
如今,低碳型風景園林的營造已逐步得到人們的認可,并成為未來城市景觀建設的一種主流趨勢?;趯Φ吞季坝^概念的理解,分析城市公共空間低碳景觀設計方面存在的問題,歸納城市公共空間低碳景觀設計具有“碳足跡”少、碳成本低、碳排放低、景觀的生命周期較長等特征,并從地形、建筑、植物景觀、水體景觀設計,低碳材料的選擇及新能源的推廣應用6個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與策略。
城市公共空間;低碳理念;景觀設計;低碳材料;新能源利用
隨著資源枯竭、自然災害頻發(fā)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低碳、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已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時尚用語,景觀設計的責任重大而深遠。 2003年英國政府發(fā)表的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chuàng)建低碳經(jīng)濟》第一次提出了“低碳經(jīng)濟”的概念,即通過較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能源污染來創(chuàng)造較大的經(jīng)濟效益,創(chuàng)造更高的生活標準、更好的生活質(zhì)量、新的商機和更多的就業(yè)機會[1]。我國正處于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城市作為碳排放的主體,低碳城市的發(fā)展便顯得尤為重要了。因此,低碳城市景觀設計也逐步成為風景園林主流方向的必然趨勢,這不僅是時代潮流的驅(qū)動,也是人們對更加生態(tài)、健康、有益的生存環(huán)境的追求。
城市公共空間主要指城市公共生活空間, 即為公眾提供各式各樣的集會和休閑的活動場所, 比如廣場、街道、公園等地段,是城市中不可缺少的空間類型,也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fā)展建設狀況也成為衡量城市建設和空間品質(zhì)的重要標準。因此,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至關重要。隨著低碳時代的到來,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需融入低碳理念,因地制宜,減少能源消耗和碳的排放,營造出真正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低碳景觀,引領低碳生活。
伴隨著“低碳”一詞進入景觀設計領域,“低碳景觀”儼然成為景觀學領域的一個新概念。低碳在一定意義上意味著環(huán)保,即以通過減少碳排放達到環(huán)保的目標;也意味著節(jié)能,減少碳排放的根本在于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2]。因此,可以將低碳景觀理解為在景觀規(guī)劃設計、材料與設備制造、施工建造與日常管理以及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內(nèi),盡量地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CO2的排放量,盡量增加景觀系統(tǒng)的碳匯能力,形成以低能耗、低污染、高碳匯為基本特征的景觀體系。
在城市化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雖然人們在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中已經(jīng)有意識地融入低碳理念,但在實踐中仍存在諸多問題。
2.1 植物景觀營造不合理
設計中常常為了快速達到植物景觀效果,移植偏遠地區(qū)的古樹名木,忽略本土植物,一方面增加了運輸與維護費用,另一方面,也沒有考慮到它的適應性,使之不能很好地發(fā)揮其生態(tài)功能;在植物的配置上,空間植物運用的種類過于單一,缺乏層次結構,群落效果不明顯,也沒有考慮到使用者的感受;此外,設計時往往忽略對原有地形、地貌、自然環(huán)境做最大程度地保護,資源消耗嚴重。
2.2 材料選擇不妥當
在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中,部分設計師在景觀材料的選擇上沒有認識到高碳材料對景觀的消極影響,忽視了景觀植物的保存年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公共空間中碳排放量超標,從而導致一些景觀的使用年限較短,遠遠沒有達到設計預期時的標準。例如,鋼結構與混凝土結構的材料就不如木結構的材料低碳。
2.3 建筑設計不科學
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為了追求美觀效果,往往習慣于拆除原有建筑,這樣不僅提高了施工成本、增加了空氣污染,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摒棄了場地的歷史文脈。另外,許多景觀建筑在設計時,忽視了雨水收集系統(tǒng)的設置,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
2.4 水景設計不合理
目前,很多城市公共空間中設置有高耗電的人工瀑布、跌水、噴泉等,缺乏生態(tài)濕地及原有的自然山體、水岸、野生植物等要素,不利于儲存雨水、保持生物多樣性,在旱情較嚴重時也不能較好地補充地下水,同時也造成了部分資源的浪費。另外,由于缺少儲水和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布置,一些城市公共空間中存在易積水、水浸等現(xiàn)象,嚴重影響了交通和居民的日常生活。
2.5 高污染能源應用廣泛
在景觀建設過程中,許多施工單位往往會忽略能源利用給環(huán)境造成的各種危害。煤炭、石油類能源,各種可燃廢物等在燃燒過程中會產(chǎn)生大量的污染物,嚴重破壞環(huán)境和影響人體健康。目前,我國城市公共空間建設過程中高污染能源應用尤為廣泛,嚴重威脅到了生態(tài)環(huán)境質(zhì)量。
3.1 “碳足跡”少
“碳足跡”即指特定活動、產(chǎn)業(yè)或地區(qū)的CO2和其他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GHG,即CO2、CH4、N2O、PFC8、HFC8)的總排放量[3]。設計師在對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和營造過程中,需盡可能地減少碳足跡的產(chǎn)生,同時通過植物或其他減少CO2的方法,對產(chǎn)生的碳足跡進行一定程度的抵消或補償。
3.2 碳成本低
通過對環(huán)保材料、機械、人工的合理選擇,減少城市公共空間施工階段的一次性碳成本;運用生態(tài)、可持續(xù)的設計方法,減少后期管理力度,盡可能地控制長期維護、管理城市公共空間景觀所需的碳成本。
3.3 碳排放低
在園林景觀工程施工過程中,盡量減少大型高耗能機械的使用,或選擇在有可能減少使用它們的城市公共空間中建設園林景觀,從而減少景觀建設過程中的碳排放量,起到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作用。其次,清潔能源及新能源的應用,可以減少能源消耗,降低CO2的排放,達到高效、節(jié)能的低碳標準。
3.4 景觀的生命周期較長
園林的生命周期是指園林景觀可以保持多長時間不被移除或更新。因此,以此推廣來理解城市公共空間景觀的使用壽命指的是園林從建成到拆除或重新改造的時間[4]。在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應在城市發(fā)展、人口增長、藝術風格和環(huán)境不斷改變的情況下,注意觀賞與實用并存,加強景觀施工質(zhì)量建設,延長景觀的生命周期,盡量減少重復建設帶來的各種浪費,控制和減少碳排放,使其成為真正的低碳景觀。
4.1 地形設計
基地的地形地貌,不僅是大自然純粹的藝術表達,而且是景觀設計賴以存在的基礎。在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中,要充分利用基地周邊原有地形地貌特點,合理布置景觀元素,盡量避免較大程度的削山填溝,以減少土方的工程量,減少資金成本的投入,節(jié)約利用土地資源,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達到景觀與地形相契合的美感效果,實現(xiàn)低碳運作目的。
在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過程中,還要巧妙地利用地形地貌特點,充分考慮地形的排水性,減少建設成本。在盡可能地尊重自然、水文、氣候等條件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植物配置,增加碳匯效益,盡可能維持環(huán)境的穩(wěn)定,創(chuàng)造出貼近自然、貼近人類的低碳景觀。
4.2 建筑設計
低碳型建筑材料、設備的使用,施工的建造以及增加其使用周期,都能有效減少能源的使用,降低CO2排放量。有研究表明:人類能源的損耗、溫室氣體的排放及生活垃圾的產(chǎn)生約40%來自于建筑物,而低碳建筑的應用,則使能源的消耗比傳統(tǒng)設計減少80%左右。因此,低碳建筑的發(fā)展對于促進低碳城市的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5]。
影響建筑設計碳排放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選擇環(huán)保材料,其衡量標準要著重考慮材料的碳成本[6]。因此,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建筑設計應選擇碳成本較低的材料。節(jié)材方面,使用隔熱、保溫效果比較好的材料來做建筑屋頂、框架(圖1),適當保留原有建筑,適當進行翻新或修復,提高建筑的使用壽命[7];節(jié)能方面,提高節(jié)能設備普及率,推廣風能、太陽能、地熱能利用,降低建筑電耗(圖2);節(jié)水方面,重視水循環(huán)利用,提高水利用率,減少水耗等。其次,要采用適應當?shù)貙嶋H氣候環(huán)境的建筑平面形式和總體布局,以達到低碳的效果。此外,利用自然界中的采光、通風條件與節(jié)能環(huán)保建筑圍護結構的巧妙結合,減少對空調(diào)及采暖等設備的使用,使之符合低碳設計理念。
圖1 上海世博會日本館 Fig.1 Japan museum of Shanghai World Expo
圖2 太陽能建筑景觀Fig.2 Sola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4.3 植物景觀設計
在大自然中,真正能主動吸收CO2并放出新鮮O2的只有植物[8]。在城市公共空間植物景觀設計過程中,需盡量維持場地原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了解當?shù)氐臍夂颦h(huán)境及植物的生長習性,做到適地適樹,以最大程度地減少養(yǎng)護管理過程中的資源消耗。
在植物的選擇上,應在保護原有植被的基礎上,優(yōu)先種植鄉(xiāng)土植物,不僅能減少碳的排放,而且可以節(jié)省成本;其次,要考慮使用固碳能力強的植物,例如垂柳、廣玉蘭等;此外,要注重常綠樹與落葉樹的配比,速生樹與慢生樹的交替種植,以增加綠地的固碳能力,達到美化環(huán)境的目的。同時要求植物要無污染、無傷害性,避免使用有毒、有異味,易引起過敏性反應的植株。而對于景觀植物的后期養(yǎng)護,則需要考慮碳成本的可持續(xù)性,宜多選用粗放型管理的植物,增加喬木數(shù)量,以確保園林植物的多樣性。
合理的植物配置對碳匯效益有重要影響(圖3)。相關研究證明:喬、灌、草相結合的復層結構植物種植模式單位面積內(nèi)的固碳效益較高,自然式的植物群落種植形式固碳效益則高于人工式的[9]。此外,植物的配置不僅要滿足基本的功能需求,還要注重突出景觀風格特色和季相景觀的營造,達到在維持城市植物景觀生態(tài)平衡的基礎上,給人以良好的視覺感受(圖4)。
圖3 層次豐富的植物配置Fig.3 Hierarchical plant configuration
圖4 別致的季相景觀Fig.4 Chic seasonal landscape
4.4 水體景觀設計
水體景觀是園林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很好地提升城市公共空間景觀的品味,給人們的生活增添豐富的情趣,而且在減少空氣中的塵埃、降低空氣溫度和增加空氣濕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不斷倡導低碳理念的今天,水體景觀的營造不僅要考慮其景觀效果,還要更多地注重其生態(tài)性,創(chuàng)造更適宜人類需求的低碳型水體景觀。因此,設計師在對水景進行設計時要著重考慮自然水源、地形等因素,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就減少了能量的消耗,從設計之初就滲透低碳理念。其次,利用雨水的收集與凈化功能營造濕地景觀,不僅能夠創(chuàng)造天然宜人的氣候小環(huán)境,而且可以減少景觀維護管理的能耗,節(jié)約投入資本(圖5)。再者,進行水體景觀設計時,要避免過于追求豪華的景觀效果,最大程度地減少不必要的浪費。而對于水體景觀中的音樂、燈光等輔助設計效果的應用,要注重對其的控制,減少水和能源的損耗。此外,水體植物的合理配置不僅可以達到涵養(yǎng)水源這樣軟化景觀的效果,還可以利用水體植物本身具有的自凈功能有效降低污染的程度,在一定范圍內(nèi)促進水的循環(huán)(圖6)。
圖5 濕地景觀 Fig.5 Wetland landscape
圖6 搭配合理的水生植物Fig.6 Reasonable aquatic plants
4.5 低碳材料選擇
材料的選擇運用是影響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是否符合低碳理念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無論是景觀建筑還是硬質(zhì)鋪裝,其材料的運用也日益豐富,而低碳材料的選擇也更新了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表達方式。
選擇低碳材料是減少碳排放量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近選擇鄉(xiāng)土材料是最好的,在降低運輸成本的同時,也降低了碳的排放量。其次,盡量選用竹藤、木材等低碳材料,不僅可以降低景觀建設中的碳成本,還能形成意想不到的景觀效果(圖7)。再者,可回收有利用價值的、可再生的廢棄材料,如構筑物中的磚、石、木材、切割大塊材料時廢棄的邊角余料等,不僅節(jié)約了對新材料的成本投入,而且使廢棄材料化零為整,得到循環(huán)利用,同時降低了耗碳量(圖8)。還有就是盡量應用環(huán)保性的材料,如使用再生材料制成可循環(huán)利用的、環(huán)保型的復合材料、甲醛釋放量較低的板材、成分天然的石材以及LED照明燈等環(huán)保材料,盡量減少水泥、玻璃、鋼材等的使用。
圖7 低碳材料改裝的濕地植物種植池及涂鴉圍墻Fig.7 Planted tanks and graffiti wall for wetland plants adapted by skip material
圖8 廢棄材料鋪設的路面Fig.8 Pavement of waste material
4.6 新能源的應用
如今各國城市中開發(fā)應用新能源的行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新能源正在推廣使用,與此同時也帶動了新能源在城市空間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例如:巴黎克利希區(qū)馬丁·路德·金公園中使用耗能低的電力設備用于照明(圖9);保定市在2007年就已經(jīng)有一半的旅游區(qū)應用太陽能,部分公共場所、生活小區(qū)的景觀設施也開始采用太陽能供電(圖10)。
在全世界積極開發(fā)新能源的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也應緊跟其后。加強新能源的利用,早日實現(xiàn)能源轉型,減少環(huán)境的污染以及化石能源的枯竭十分迫切。
圖9 新能源設備的應用Fig.9 Application of new energy equipment
圖10 光伏電的應用Fig.10 Application of photovoltaic power
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相對于傳統(tǒng)景觀,對低碳景觀有更高的要求,并且已成為現(xiàn)代景觀發(fā)展的一種趨勢。近年來,我國城市公共空間中,低碳景觀的發(fā)展取得了些許成果,受人們喜歡的不再是大面積精致的都市景觀,而是可持續(xù)的生態(tài)型景觀,這是一種景觀審美觀念的改變,因此,景觀設計師也將面臨著更大的挑戰(zhàn),不僅需要掌握更先進的生態(tài)技術和更精心的設計,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人們的審美觀念,強化人們的生態(tài)意識,使人們真正認同低碳景觀。這也就需要設計師將低碳理念貫穿于景觀設計的選材、方式、內(nèi)涵及效果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低碳景觀設計,達到真正保護環(huán)境,實現(xiàn)景觀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的。
伴隨著低碳時代的到來,低碳理念已滲透到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中,世界上許多國家也已開始廣泛建設以低碳為目的的各種環(huán)保、生態(tài)景觀。營造城市公共空間中低碳型景觀,需充分利用地形、建筑、植物、水體、材料、新能源等方面的方法和策略,結合地形的特征創(chuàng)造與眾不同的城市景觀風貌,利用低碳建筑的營造有效促進低碳城市的建設,根據(jù)植物的地域性特征與植物群落的生態(tài)效應等構建可持續(xù)的城市景觀,通過對水體景觀的合理設計營造豐富的景致;采用鄉(xiāng)土材料、廢棄材料、環(huán)保材料等低碳材料獲得可觀的生態(tài)效益;借助新能源的應用改善人們賴以生存的城市環(huán)境。著眼于城市公共空間景觀發(fā)展過程中的生態(tài)性與可持續(xù)性,為人們提供一個真正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活環(huán)境,真正實現(xiàn)城市公共空間中低碳景觀的設計。
[1] 辛章平,張銀太.低碳經(jīng)濟與低碳城市[J].城市發(fā)展研究,2008,15(4):98-102.
[2] 沈明,竇逗,吳彤云.低碳景觀設計理念與實踐[J].城鄉(xiāng)建設,2010(10):42-43.
[3] Anon Practices urged to lighten carbon footprint[J].British Dental Journal,2008(9):483.
[4] 王貞,萬敏.低碳風景園林營造的功能特點及要則探討[J].中國園林,2010(6):35-38.
[5] 樂正,廖明中.發(fā)展低碳經(jīng)濟 建設低碳城市[J].特區(qū)實踐與理論,2009,24(5):32-37.
[6] 陳長云.以建設“低碳城市”為目標的市政規(guī)劃設計[J].城市規(guī)劃和科學發(fā)展,2009(9):4364-4372.
[7] 麥嘉明,高陽林,梁秋欣,等.城市公共空間景觀低碳化建設探討[J].現(xiàn)代園林,2011(10):8-10.
[8] 展思輝,袁杰,于宏兵,等.低碳經(jīng)濟走進中國[J].環(huán)境保護與循環(huán)經(jīng)濟,2009(6):7-9.
[9] 張富余.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D].山東:青島理工大學,2015.
Thoughts on Low Carbon Landscape Design in Urban Public Space
WANG Nan1,ZHOU Jianhua1,LI Xu2
(1.School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2.School of Textile and Gar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Nowadays, the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as gradually been recognized, and become a mainstream trend in the future of urba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for the concept of low carbon landscap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n the low carbon landscape design of urban public space, and summarized the features of low carbon landscape design in urban public space, such as low carbon cost, low carbon emissions, long cycle life of landscape.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to better design the low carbon landscape in urban public space,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feasible desig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from five aspects of terrain, building, plant landscape, water landscape, selection of low carbon material, as well as application of new energy sources.
urban public space; low carbon concept; landscape design; low carbon material; new energy utilization
10.3969/j.issn.1671-3168.2017.01.030
2016-11-28.
王 楠(1990-),女,山東德州人,碩士研究生.從事風景園林規(guī)劃與設計研究.Email: 1025147130@qq.com
S731.2;Q149
A
1671-3168(2017)01-01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