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乘坐公交車時,我親身經(jīng)歷了下面的兩幕:
第一幕:公交車即將到站了,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跟隨父母起身準備下車。只見小男孩在搖晃的車廂中奔跑了幾步,忽然一下子跌坐在我腳上,頭撞在我腿上。我趕緊將小男孩扶起來,笑著囑咐他:“小心點兒?!毙∧泻⒉]有在意我的動作和囑咐,而是大聲向他的母親喊道:“你上哪去啦?”他的母親聞言,趕緊過來將他拉到身邊。
望著一家人下車的背影,我感覺缺少了點兒什么。這對父母應(yīng)該教孩子對于得到的呵護說一聲“謝謝”。
第二幕:一位中年男子將自己座位讓給帶孩子的年輕媽媽,那位年輕媽媽連聲說“謝謝”,然后,對自己六七歲的兒子說:“你趕緊坐過去吧!”小男孩面無表情地坐到座位上,一雙黑漆漆的眼睛東張西望,眼神也掃過剛剛給他們母子讓座的中年男子,但依然沒有什么表情。
望著這一幕,我又感覺缺少了點什么。這一聲“謝謝”若不是由母親代勞該多好!
這兩幕深深印在我心里,讓我想到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作用和影響。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作為孩子人生道路的啟蒙者,父母可謂任重而道遠?!稇?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中有這樣一句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父母愛子女,就要為他們考慮得長遠些。而這一份“長遠考慮”并非僅僅指生活上的關(guān)照和情感上的愛撫,更包括品格、意志、精神、思想等方面的引導(dǎo)與培育。而天下父母沒有哪個不希望孩子德才兼?zhèn)洌囵B(yǎng)孩子的“德”與“才”卻是既需依靠正確的“言傳”,又要依靠正確的“身教”。如在第二幕中,母親包辦,代替孩子道一聲“謝謝”,貌似很禮貌周到,事情也很小,卻在孩子幼稚純真的心田里播下了一顆名叫“冷漠”的種子。所以,當我們的孩子得到他人熱心的幫助之時,為人父母,除了自己道謝以外,更應(yīng)該教會孩子說一聲“謝謝”。既是對他人施以援手的尊重與感恩,也彰顯了個人美好的品格、優(yōu)良的家風家教,會讓更多的“舉手之勞”在社會上發(fā)酵一般擴散開去,最終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愛人人,人人愛我”的正能量無處不在的社會風氣,而我們每個人也在幫助他人和得到他人的幫助中獲得極大的滿足和快樂,這樣的家庭、家教、家風、國風,正是我們?nèi)巳讼蛲摹按笸鐣钡捏w現(xiàn)。而如果像第一幕中的父母一樣“身教”,用更為冷漠的方式處理孩子得到的來自他人的呵護,雖然幫助者未必在乎,卻會在孩子心中種下冷漠、麻木的種子,那么,孩子成長也許真得很讓人擔憂了——孩子的感情與心靈是麻木冷漠的,首當其沖的恐怕是他的父母。
“打鐵還需自身硬?!备改傅拿赖率呛⒆幼顚氋F的財富。作為父母,我們除嚴格要求自己做品格高尚的人之外,應(yīng)該從細微之處做起,從小事做起,構(gòu)建優(yōu)良家風,做教子有方的優(yōu)秀父母,培育孩子成為德才兼?zhèn)涞娜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