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琛彧
摘 要:我國分析化學實驗教學的傳統(tǒng)模式為“教師講課和演示—學生聽課和操作”,基于分析化學實驗的課程特點,這種模式約束了學生的獨立思考,限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嚴重制約了學科的整體發(fā)展水平。而互動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憑其靈活多變的特點逐漸被應用到分析化學實驗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中,該方法強調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且更好地與“分析化學”的課程特點進行了融合。該論文通過教學實踐案例來分析兩種模式的優(yōu)缺點,說明互動式的教學模式比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效果更佳,更受到學生的歡迎。
關鍵詞:分析化學 實驗教學 互動性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1(c)-0119-02
分析化學實驗教學是分析化學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和組成部分,它的學科特點表現(xiàn)為綜合性、應用性和可操作性較強,內容所涉及的面較廣。一般而言,我國很長一段時間在分析化學實驗教學中往往多重視教師的教學與演示作用,而對學生這一主體角色常常忽視。分析化學實驗本身是非常有趣味性和應用性的,而傳統(tǒng)教學使得這門課程枯燥乏味,長期下去對教與學的效果產生了很大影響,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學科的發(fā)展也會受到限制。在這樣的背景下,化學教學領域的專家們提出了“互動式”教學,這一教學模式比傳統(tǒng)教學更加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要作用,旨在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能力?;邮浇虒W模式在分析化學領域產生了很積極的影響,也推動了教學效果的顯著提高,豐富了教學過程和手段,給課堂增添了不少活躍的氛圍。
此論文結合分析化學實驗教學的特征,通過實際的教學案例來對比傳統(tǒng)教學和互動式教學兩種模式的教學效果。
1 分析化學實驗教學的互動性實踐探索
1.1 樣本對象
此實踐案例隨機抽取了食品工程專業(yè)的4個班級,并將其分為兩組:班級1和3為A組,班級2和4為B組,以這兩個組來具體說明。在教學中,組A和B均有61個學生,組A使用傳統(tǒng)的分析化學實驗教學模式(教師授課,學生聽課),而組B則更多地探究和使用互動式教學手段,每個班平均有44個課時共計11個實驗的講授過程以及4個課時即1個實驗的考試過程,共計48個課時12個實驗,樣本的選擇均勻而合理。
1.2 傳統(tǒng)教學與互動式教學的實施階段
(1)啟發(fā)式的連鎖提問。樣本選擇后,A組的教學主要就是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教師講授,學生聽講。B組則注重在教師的講授過程中,有針對性地與學生進行交流,嚴格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授課。分析化學實驗的綜合性強,所涉及的知識面廣,集成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和儀器及化學分析等若干知識。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每講到其中一部分,就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比另外一部分,形成聯(lián)動式的教學氛圍。例如在進行“醋酸解離常數(shù)的測定”實驗時,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儀器分析中電位分析法的相關要點,如原電池的概念和組成、指示電極和參比電極的概念以及能斯特方程的表達形式等,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不自覺地在頭腦中形成畫面,而當學生回憶不起時,自然會提出來讓教師給予解答。整個過程中,教師的提問數(shù)量多,啟發(fā)式、互動式的教學行為有效地引導了學生參與集體討論并積極發(fā)言。又如在學習“粗鹽的分離和提純”時,教師會提出若干問題——大家接觸過的分離方法有哪些?原理是什么?是否適用于這次分離?能否為同學演示實驗操作?在此過程中,教師擔任了引路人的角色,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學生以獨立思考和集體討論相結合的方式主動設計實驗方案并演示具體操作,在加深知識點理解的基礎上也鍛煉了知識的整合和運用能力,課堂氣氛活躍,師生互動更為密切。
(2)提問后的逐步探究。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不僅僅要根據(jù)教師所提出問題回顧之前學習的章節(jié),在頭腦中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邮浇虒W還要求學生針對問題逐步拓展到其他知識點和領域,這鍛煉的是學生的舉一反三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相對于B組來說,由于A組滿節(jié)課都是教師在講,學生聽,因此不會有意觸發(fā)學生這一行為。B組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采用遞進式的引導模式,有意指引學生深入挖掘相關知識點,觸發(fā)它們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例如學生在學習“高效液相色譜”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化學分析中有關“萃取和分離”的知識點,如分配系數(shù)和容量因子的概念以及有機化學中“極性”的概念和大小比較。又如在講授原子吸收光譜時,可以從生活中進行延伸——平時喝的水是否含有致癌的物質和元素?如何檢測、檢測的方法是什么?這時候不同的學生給出不同的答案,有的認為可以通過滴定法,也有的認為可以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這時候教師就會提出:除了這兩種方法是否還有別的方法?學生馬上在自己的知識庫中尋找,當沒有找到時,他就產生了足夠的好奇,因此教師會提出新的測定微量元素的方法——原子吸收光譜。接著教師就會對這一知識點進行詳細的介紹,因此從整個過程看,教師的互動式教學實際上促進并激發(fā)了學生自發(fā)的、主觀性的學習和思考的過程。
2 實驗教學中的全員參與法則
全員參與意在調動所有學生的思想和積極性,課堂中總會有那么一部分不活躍的學生,或者說整個課程均不發(fā)言的學生,那么互動式教學如何在這類學生中發(fā)揮自己的價值呢?筆者認為教師針對實驗的教學過程要多抽取這些學生上來做代表,這樣可以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心理素質,久而久之,這些學生的自信心增強了,參與的熱情自然會有所提升。
在對A、B兩個組進行不同的教學實踐后,如何印證互動式教學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勢?研究人員在樣本的抽取階段將44個學時的授課實驗作為平時成績,另外4個課時的考試實驗作為期末成績,這是綜合檢驗兩種教學模式最好的辦法。通過調查和統(tǒng)計兩個組的考試成績可以得出結論。
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所收到的教學效果完全不一致。在平時實驗與考試實驗兩個環(huán)節(jié)中,采用互動式教學的B組無論是合格率還是優(yōu)秀率方面均要好于A組,尤其在考試實驗中,B組的優(yōu)秀率基本是A組的兩倍,合格率也比A組增加了近5個百分點。
由此可以認為,互動式教學真正讓學生對分析化學實驗產生了足夠的興趣,有了更多的思考,真正將教師的知識“轉化”成了自己的知識,因此也就有了這樣的成果。當然僅僅針對兩個組在成績這一方面的結論來判斷互動式教學的效果顯得有點勉強,但畢竟這一調查方式也可以說明互動式教學在某程度上自然優(yōu)勢很大。在訪問中,研究人員了解到B組的學生在課堂上顯得更加自信,同時對成績也比較滿意。
3 結語
傳統(tǒng)的分析化學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系統(tǒng)的掌握知識,也不利于鍛煉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基本素質?;邮浇虒W則將教師和學生高度融合為“教與學”的主體,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教師展開交流甚至討論,削弱了教師的“作用”,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另一方面,分析化學實驗教學與其他化學學科聯(lián)系密切,自覺引導學生從某一知識點過渡到另一知識點,這是分析化學實驗教學對學生新的要求,尤其近些年分析化學伴隨新技術和設備的發(fā)展,本身也會慢慢變革,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逐漸凸顯,互動式教學的效果正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邱海燕,張世紅,羅米娜.分析化學教學改革探討[J].化工高等教育,2011(5):68-71.
[2] 李敏.化學教學論實驗教學的探索[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6):90-92.
[3] 張春燕,羅建新,胡漢祥.面向“卓越計劃”的分析化學教學改革探索[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6(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