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湄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實踐,嘗試閱讀教學的創(chuàng)新。
一、鼓勵學生“動”起來
一堂課只有40分鐘,如果教師講得多,分析得多,留給學生的讀書時間就少了,甚至會出現學生學完課文還讀不通課文的現象。因此,教師要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摒棄過去那種從頭到尾的串講串問,把盡可能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閱讀、去思考,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讀書狀態(tài),加深理解和體驗。這樣學生便從被動地接受中解脫出來,回到應有的主體地位,真正“動”起來。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時,針對“同一首詩,為什么父母會有截然相反的評價”這一問題,同學們展開了積極的探究性閱讀。發(fā)表個人理解和感受時,有的說,“巴迪年僅七八歲就能寫詩,母親看到兒子這么小就有佳作,當然興奮不已,因此稱贊‘精彩極了”;有的說,“從巴迪迫不及待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巴迪焦急地等待父親回來,是多么希望得到父親的表揚,為下文父親的評價作鋪墊,形成反差,同時可以看出巴迪是一個十分上進的孩子”;有的說,“父親的評價不切實際,對于一個七八歲的孩子有些苛刻,甚至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還有的說,“父親十分民主,他說‘哪條法律規(guī)定巴迪一定要成為詩人是希望孩子自然發(fā)展,我就希望爸爸、媽媽能這樣對待我”……學生們的思路打開了,思維“動”了起來。
二、吸引學生“鉆”進去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教材這個文本載體,將學生帶入愉快的學習氛圍之中,為學生營造一個無拘無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其思維在其間任意馳騁,融入閱讀實踐之中,“悟”出文本要表達的情感。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情境導入新課:課件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同時配樂配聲:“在浩瀚無邊的宇宙中,群星閃爍,在太陽系的家族里有一個晶瑩透亮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互相交錯,周圍裹著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紗衣----這就是美麗的地球。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學生被眼前神秘的太空、優(yōu)美的音樂、詩化的語言所營造的氛圍深深地吸引住了,頓時進入了學習情境,為感悟課文內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生在老師設計的情境學習中產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三、引導學生“創(chuàng)”開來
《新課標》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無疑指明了只有多讀書,才能把知識轉化為技能。在語文課上,教師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受到的情感熏陶,獲得的思想啟迪,并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出真情實感。我在指導學生用求解法閱讀《田忌賽馬》后,為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想象力,又板書一道思考題:假如齊威王和田忌再一次比賽,假如你是齊威王,你能贏田忌嗎?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上立即出現書聲瑯瑯、思潮滾滾、議論紛紛的場面。學生們爭著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最后取得的看法是:只要能隨機應變地調換馬的出場順序,是可以反敗為勝的。
再如教學《草船借箭》,在學習“知悉對方”時,有學生質疑:如果魯肅事先全盤告訴周瑜,諸葛亮的借箭計劃會成功嗎?為什么魯肅不會告訴周瑜呢?針對這個問題,同學們認真思考之后,有了不同的答案:魯肅是個老實忠厚之人;魯肅想試試諸葛亮的本事;魯肅兩邊都不得罪,告訴了周瑜,但不全說;魯肅對周瑜的做法有成見,他不會出賣諸葛亮;魯肅和諸葛亮是最要好的朋友,他當然不會出賣諸葛亮……引發(fā)了學生的多維思考,表達了學生個性化觀點,可以使學生大膽質疑,啟發(fā)思維,充分培養(yǎng)他們探究知識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四、激發(fā)學生“評”起來
作為教師應緊緊抓住課堂評價語言這一法寶,在教學中利用文本的內容進行巧用評價,激活學生的情緒,創(chuàng)造一種美妙的語境,讓課堂評價語言這個最直接、最有效的評價方式真正發(fā)揮其獨有的魅力,使被評價的學生都能得到學習成功的滿足,都能提高學習的興趣,都能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