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兆程
摘要:目的 探討頭皮針配合膀胱經第一側線刮痧療法治療失眠癥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 44 例失眠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22例。對照組采用單純頭皮針刺法治療,治療組采用頭皮針配合膀胱經第一側線刮痧療法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睡眠改善情況,統(tǒng)計治愈率。結果 治療后兩組睡眠質量均得到改善,其中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50%(21/22),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1.80%(18/22),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頭皮針配合膀胱經第一側線刮痧療法治療失眠癥能有效提高睡眠時間,改善睡眠體驗,效果更優(yōu)。
關鍵詞:失眠癥;頭皮針;刮痧;膀胱經第一側線
失眠癥是最常見的睡眠障礙之一,是一種以患者主觀睡眠體驗差,失眠者對睡眠時間或睡眠質量不滿意、睡眠后存在未恢復感,影響日間功能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疾病[1]。失眠癥大多原因未明,現在西醫(yī)針對失眠癥的治療大多采用以非苯二氮卓類藥物鎮(zhèn)靜催眠為主,但此類藥大多具有成癮性、依賴性、戒斷性反應、抑制呼吸、影響晝間覺醒質量、行為和容易出現操作性事故等不良反應,也同樣成為嚴重的醫(yī)療、社會問題[2-4]。中醫(yī)將失眠癥歸屬于“不寐”,是因為陽不入陰而致心神失養(yǎng)、心神不安、陰不斂陽的一類病癥,可遵循補虛瀉實,調整營衛(wèi)陰陽,佐以寧心安神的治療原則[5]。本文回顧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5月我院睡眠康復中心采用頭皮針配合膀胱經第一側線刮痧療法治療失眠癥患者資料,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共治療44例均為十堰市太和醫(yī)院睡眠障礙康復中心收治失眠癥患者,男22例,女28例,年齡19~65歲,平均40歲;病程2個月~7年,平均18個月。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各2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參照《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五版)》[6]中失眠癥的診斷標準:①幾乎以失眠為唯一的癥狀,包括入睡困難、睡眠淺、多夢易醒、或醒后不易再睡,次日精神疲乏,或白天困倦,或軀體不適等;②具有失眠和極度關注失眠結果的優(yōu)勢觀念,活動能力下降,社會功能受損;③至少每周發(fā)生3次,并至少已持續(xù)1個月;④排除軀體疾病或精神障礙癥狀導致的繼發(fā)性失眠。
1.3納入標準 ①符合1.2中診斷標準;②中醫(yī)辨證為心脾兩虛、陰虛火旺、心膽氣虛、痰熱內擾、肝郁化火、胃腑不和;③患者依從性好,知情同意,配合治療;④患者病后未行治療,或近1w以上未服用鎮(zhèn)靜催眠類藥物。
1.4排除標準 ①其它精神疾病或軀體不適所繼發(fā)失眠;②酗酒或精神類藥物所致失眠;③經期、圍絕經期、懷孕、或準備懷孕婦女;④因皮膚問題不適合刮痧治療患者。
1.5方法
1.5.1治療組 頭皮針配合膀胱經第一側線刮痧療法 患者仰臥,以傳統(tǒng)頭皮針刺法取百會穴、四神聰,采用一次性毫針,百會穴直刺,四神聰朝百會方向斜刺,進針深度0.5寸,留針30 min。每隔10 min行針1次,行針手法以平補平瀉為主,1次/d,6次為一療程。針刺結束后,患者俯臥,充分暴露背部,涂少許刮痧油,用刮痧板以45°角沿膀胱經第一側線單向輕刮5 min,用力均勻,找出痧疹較密集的部位,即疹點,再在疹點處加大力度重點刮,以出現紫紅色痧疹為度。心脾兩虛者,重點刮心俞、脾俞;心膽氣虛者,重點刮心俞、膽俞;痰熱內擾者,重點刮脾俞、肝俞;陰虛火旺者,重點刮腎俞、心俞;肝郁化火,重點刮肝俞,1次/3d,2次為一療程。每療程間休息1d,治療3個療程統(tǒng)計療效。
1.5.2對照組 采用單純頭皮針刺法,方法及療程同治療組。
1.6療效標準[7]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療效判定標準:①痊愈: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治療指數≥85%;②顯效:50%≤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治療指數<85%;③有效:20%≤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治療指數<50%;④無效: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治療指數<20%。治療指數=[(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
2 結果
見表1。
3 討論
失眠中醫(yī)稱之為“不寐”、“不得臥”、“不睡”,現代醫(yī)學歸屬于睡眠障礙范疇。中醫(yī)認為本病多因心脾兩虛,生化之源不足;或數傷于陰,陰虛火旺;或心膽氣虛;或宿食停滯化熱,食熱擾胃;或肝火擾神,均使心神不安,心血不靜,陰陽失調,營衛(wèi)失和,陽不入陰而發(fā)為本病。不寐的主要病機在于臟腑功能失調,營衛(wèi)不和,衛(wèi)陽不能入于陰[8-9]?!鹅`樞·邪客》篇:“厥氣客于五臟六腑,則衛(wèi)氣獨衛(wèi)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彼宕苍健吨T病源候論》述:“夫衛(wèi)氣晝行于陽,夜行于陰。陰主夜,夜主臥,謂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矣?!盵10]故治療宜遵循“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其虛實,或寧心安神”的原則。調整臟腑氣血陰陽的平衡,以使氣血調暢,陰平陽秘,臟腑功能恢復正常[11]。本次納入患者均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時間短,多夢易醒,否認其他繼發(fā)因素所致失眠,中醫(yī)辯證為六中常見失眠癥型,應用頭皮針配合膀胱經第一側線刮痧療法治療符合寧心安神、補虛瀉實這一治療原則。
百會穴為督脈要穴,是人體的最高位,《針灸資生經》用: 百會“百病皆主”“人身有四穴最急應,四百四病皆能治之,百會蓋其一也”來描繪百會穴[12]。督脈,循行于后背正中,入腦絡,有統(tǒng)攝全身陽脈經氣的作用,故稱“陽脈之?!?,“腦為元神之府”[13],結合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及腧穴局部治療作用,針刺百會穴,可有效調攝患者精神情志,調理諸身陽氣;四神聰在百會穴前后左右各一寸,現代針灸學記載該穴有鎮(zhèn)靜安神、清頭明目、醒腦開竅的功用,可治療頭痛、眩暈、癲狂、癇癥、失眠、健忘、中風、震顫麻痹、腦炎后遺癥、內耳眩暈癥等疾病[14]。針刺百會、四神聰在中醫(yī)療法治療失眠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賈瑩梅[15]通過針刺百會、四神聰,探討失眠患者血清氨基酸類神經遞質釋放,最終得出針刺該組穴位可促進腦絡疏通,保證血漿中氨基酸類神經遞質的正常合成與分泌,緩解因精神緊張與情緒波動誘發(fā)加重的中樞神經興奮,從而延長睡眠時間、提高睡眠質量。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百會加四神聰頭皮針刺法,符合中醫(yī)整體與局部的辯證論治觀念,遵從疾病治療原則,減少患者頭針針刺數量,減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依從性。常規(guī)頭針取穴治療失眠癥[16-17],雖然也療效確切,但頭部血管神經分布豐富,針刺治療常痛感明顯,患者常因緊張而停止治療,與本研究相比,百會加四神聰取穴,可有效避免患者緊張情緒,提高患者依從性,通過臨床觀察發(fā)現,對于失眠癥患者,本組取穴結合膀胱經第一側線刮痧療法同樣可以達到治愈效果。
刮痧這一中醫(yī)傳統(tǒng)治療方法,具有清熱瀉火、舒經通絡、祛邪排毒、調理臟腑、調整陰陽的作用,廣泛應用于內、外、婦、兒臨床各科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且療效比較顯著,臨床中可配合針灸、拔罐、按摩、刺絡放血等方法使用[18]?!鞍螂鬃汴栔},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從巔入絡腦…夾脊抵腰中”,是“陽中之陽”,是十二經脈中循行路徑最長、聯系臟腑組織最多的經脈。背俞穴位于膀胱經背腰部第一側線,為臟腑之氣疏注之處,具有反映臟腑功能狀態(tài)、調節(jié)臟腑氣血、治療臟腑疾病的作用[19]。根據《內經》相關篇章的論述,營衛(wèi)二氣的晝夜運行節(jié)律,對人體睡眠起著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營衛(wèi)之氣主要循經脈而行,足太陽膀胱經處在由陰出陽的關鍵位置:“太陽之氣又從營衛(wèi)之氣出入于內外也”[20-21],選取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作為刮治部位,既可發(fā)揮刮痧的作用,又可發(fā)揮膀胱經的治療作用,最終達到外調營衛(wèi),內調臟腑的治療目的,同時,失眠癥的發(fā)病常為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本研究先整體刮膀胱經第一側線,整體調攝,體現了中醫(yī)整體觀念,再針對不同癥型,重點點刮相應背俞穴,施以虛實補瀉手法,實現對因治療的局部治療觀念,達到陰平陽秘、臟腑調和。
本次研究中采用頭皮針配合膀胱經第一側線刮痧療法治療22例失眠癥患者,總有效率為95.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1.8%,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睡眠時間及睡眠質量明顯提高,因失眠所致軀體不適,也大有改善。
筆者認為頭皮針配合膀胱經第一側線刮痧療法治療失眠癥方法簡便,療效滿意,值得臨床應用。在治療期間,患者應注意飲食調攝、規(guī)律作息、暢情志,適度體育鍛煉,避免因飲食、精神、情志等影響睡眠質量。頭皮針刺法和刮痧雖為一種簡便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對于其作用機制,現代醫(yī)學研究很少,嚴重阻礙了這種方法的普及和發(fā)展;目前為止刮痧療法尚缺乏規(guī)范化、標準化的操作,對其療效評價也缺乏統(tǒng)一評判標準,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張鵬,趙忠新.《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解讀[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3,13(5):363-367.
[2]張斌.國際睡眠障礙(ICSD-3)分類及其睡眠實驗室監(jiān)測[A]廣東省精神衛(wèi)生中心、中國睡眠研究會南方培訓中心.國際注冊多導睡眠技師認證(RPSGT)課程培訓班講義.廣東省精神衛(wèi)生中心、中國睡眠研究會南方培訓中心.2015:12.
[3]中醫(yī)中醫(yī)科學院失眠癥中醫(yī)臨床實踐指南課題組.失眠癥中醫(yī)臨床實踐指南(WHO/WPO)[J].世界睡眠醫(yī)學雜志,2016,3(1):8-25.
[4]趙忠新,張紅菊,黃流清,等.失眠的治療藥物及其使用方法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7,26(11):851-856.
[5]高克斌,梁亞紅,薛淼,等.中醫(yī)藥治療失眠的研究[J].醫(yī)學信息(上旬刊),2011,04:2172-2173.
[6]Kocsis R 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DSM-V)[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Comparative Criminology,2013,57(12):1546-1548.
[7]趙慧敏.刮痧療法治療失眠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4,12:63.
[8]馬捷,李峰,宋月晗,等.失眠中醫(yī)病因病機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2,19(5):106-108.
[9]鐘海平,張光霽.失眠的病因與發(fā)病機制[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33(3):307-308.
[10]凌燕,冼紹祥,劉樹林,等.古代醫(yī)家對失眠病因病機的認識[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30(1):169-172.
[11]季文博,高家榮,姜輝,等.失眠的中醫(yī)病機及治療策略[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2,24(8):804-807.
[12]洪文學,樊鳳杰,宋佳霖,等.百會穴研究概況[J].上海針灸雜志,2006,25(2):42-45.
[13]曹奕.督脈在中醫(yī)腦病治療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2,24(11):1035-1038.
[14]姜愛平.四神聰穴的臨床應用[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7,14(7):78-79.
[15]賈瑩梅.針刺四神聰、百會穴對失眠患者血清氨基酸類神經遞質影響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6,06:567-568,571.
[16]馮有亮,王歡歡,胡煜,等.八卦頭針配合火龍藥灸治療原發(fā)性失眠60例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yī)雜志,2014,30(8):100-102.
[17]黃琳娜,安軍明,董虹凌,等.頭針治療原發(fā)性失眠癥療效觀察[J]. 上海針灸雜志,2011,09:596-597.
[18]王瑩瑩,楊金生.刮痧療法臨床治療病種研究與展望[J].中國針灸,2009,29(2):167-171.
[19]張偉,陳明人.失眠從膀胱經論治[J].江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11,23(4):4-6.
[20]章增加.論膀胱(經)的生理功能及臨床意義[J].中醫(yī)藥通報,2011,10(2):29-31.
[21]陳紹宗,劉孔藤,俞宜年.新校注陳修園醫(yī)書,傷寒論淺注[M].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