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強
摘 要:思維“生成”是我們數學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也是我們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的魅力就在于思維“生成”,這也是課堂教學藝術,課堂教學就要充分發(fā)揮孩子們的主體性,發(fā)散孩子們的思維,優(yōu)化課堂生成的方式,提高孩子們的數學素養(yǎng)。
關鍵詞:課堂生成;課堂藝術;數學素養(yǎng)
數學新課標指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孩子們的數學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成是培養(yǎng)學生們思維、素養(yǎng)、能力的重要形式,在我們數學教學中,教師就需要引領孩子們去經歷綜合能力的創(chuàng)新,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注重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感覺學有所用。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才能讓思維“生成”成就精彩數學課堂。
■一、培養(yǎng)審題能力,養(yǎng)成審題習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就是培養(yǎng)孩子們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引導孩子們認真審題是良好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內容。孩子們的審題能力直接關系到解題能力,也影響到他們素養(yǎng)的提升。例如教學《生活中的負數》時,教師要把正、負數分兩邊板書,在正、負數的中間是“0”,接著教師引領孩子們說一說已經認識的正、負數,太多時可用“……”表示,最后把所說的正、負數用橢圓圈起來。將所有的正數和所有的負數與0進行大小比較。
板書如下:
負數 < 0 < 正數
■
在這樣的教育情境下,教師充分利用板書,組織孩子們進行討論:0是正數還是負數?孩子們能很快得出“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的結論。這樣的板書給孩子們一目了然的感覺,有效地進行了本課的數學教學,具有創(chuàng)新性與藝術性。
■二、建立數學模型,提高問題能力
小學六年級學生的思想已經逐步從形象思維過渡到邏輯思維,具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應該讓學生感受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讓他們掌握建立這種模型的方法,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活經驗建立模型。學生學習數學最寶貴的資源就是學生的生活經驗,這也是學生建立數學模型的重要方法。例如“可能性問題”,一個箱子里裝有不同顏色的球,讓學生從箱子中摸球,摸出哪種球的可能性大?為什么?這些問題在實際生活中也常見,比如福利彩票的雙色球,就跟這個題目類似。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這些知識,讓學生自己先猜一猜,然后再親自試驗一下,做摸球游戲,驗證自己的猜測,將實踐經驗上升到數學知識,建立可能性大小的數學模型。
實踐操作建立模型。小學六年級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足,這種通過實踐操作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的方法主要是引導學生在已學知識、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建立新知識、新模型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建立數學模型的方法。例如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首先復習與圓柱體有關的知識模型,即圓的面積公式,重點讓學生建立圓的面積與圓柱的體積之間的關系。在引導過程中,設置疑問,幫助學生回憶有關圓面積的公式推導過程,進而引申研究圓柱的體積。在學生猜測、動手實際操作中建立新的數學模型。在教學中把這種模型建立之后,教師要引導鼓勵孩子們應用這些模型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數學模型不斷完善、改進,學生的實踐經驗不斷積累,開拓了眼界,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幾何圖形建立模型。運用幾何圖形對數學問題進行描述、分析,可以使復雜問題簡單化、形象化,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因此在數學學習中,運用幾何圖形來建立數學模型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它幾乎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例如:公布一天的菜譜(展示牛肉、肉絲、大青菜、洋蔥的圖片),讓孩子們認清素菜、葷菜,并能及時進行葷素搭配,進一步感知搭配的意義。抽象來說,讓孩子們用不一樣的符號表示葷素(□表示葷菜,○表示素菜),接著讓孩子們對葷素進行有機搭配。
■
■
圖1
建模:教師用多媒體出示符號“□□○○○”,讓學生思考共有多少種搭配方法?有什么辦法能不重復也不遺漏地將所有的搭配都表示出來?這種搭配有什么規(guī)律?使學生發(fā)現規(guī)律并能夠進行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如超市購物。
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很多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但是學生的認知特點主要是以形象思維,必須借助幾何圖形的方法,揭示問題的本質屬性,將抽象的數學問題直觀化,幫助學生理清各個數量之間的內在關系。
■三、建立數學思想,滲透探究思維
數學思想是學生處理、解決數學問題的重要方法。學生只有掌握了數學思想和數學解題方法,才會獲得解題技巧,將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對于小學生來說,需要掌握的數學內容相對簡單,大部分以基礎知識為主,通常所隱含的思想和方法是融合在一起的。作為數學老師,我們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將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滲透到教學中,便于學生掌握。
在導入新課環(huán)節(jié),我們要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有意為學生搭建橋梁,采取類比的方法進行新舊知識有目的地轉移,讓學生自己感悟數學思想。例如:執(zhí)教《認識分率》一課時,有如下教學情境。
師:我們祖國的數學文化深不可測,今天我們也來感受一下數學中所蘊含的魅力,看看數學中分率與成語的精妙之處。請看:■,它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3份,有這樣的2份,這與“三心二意”的本義“做事情,不夠用心,不夠專一”非常貼切。你們還能舉一舉這樣的事例嗎?
生1:■,在平均分的5份中只取了其中的4份,就是“五湖四?!薄?/p>
生2:■,在平均分的8份中只取了其中的7份,這不就是“七上八下”嘛!
生3:“九牛一毛”與■。
師:孩子們說得太好了,思維真敏捷。
生4:■,就用來形容“百發(fā)百中”,說明一個人射箭、打靶很準。
師:孩子們,祖國的成語博大精深,經過歷史的洗禮,雖然有些失去了它的本義,單其比喻義仍很有意思。我們用這種方式進行數學學習,不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嗎!
小學數學教學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課堂練習。教師在習題的設計和選擇上要因材施教,既要體現基礎性、層次性,又要具有實踐性、應用性、探索性,有基礎性練習也有拓展性練習,既滿足優(yōu)等生的需求,又要照顧中等生和差等生的想法。讓學生在課堂練習中建立、運用數學思想。例如在學習了百分數的相關知識后,讓學生做以下練習:一條公路全長1200米,修路工人加班加點地工作,前三天就修了它的30%,照這個進度計算,修完這條公路一共需要多少天?這道題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公路的全程“1200米”隱藏起來,只是看作“1”來進行計算,引導學生思考,根據已知條件前三天修了30%,得出平均每天修10%,然后就可以計算出修完這條路需要幾天,還需要幾天完工。解題思路教給學生后,讓學生在練習中建立數學思想,理解鞏固所學知識,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培養(yǎng)解題技巧,激活思維潛能
很多同學認為數學上不用咬文嚼字,不重視、不理解概念、公式的含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對概念、公式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思,沒有細心研究。二是死記硬背概念、公式,缺乏實戰(zhàn)經驗。三是對公式、概念不理解,不會靈活運用。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對學生的要求是觀察要細心,了解要深入,做題要熟練。
師:“三分之二”可以用“■”表示,那么這里的“3”和“2”可以分別表示什么呢?
生1:“3”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的份數,“2”表示有這樣的多少份。
師:孩子們,我們把分數線下面的數字稱之為“分母”,把分數線上面數字稱之為“分子”。這樣的命名是不是很有趣呀?
生2:很有趣,太好玩了,就像媽媽和孩子一樣。
師:我們的數學家進行數學命名時可不是隨便就決定的,都會經過很深入的思考,不是我們想象中那么簡單。孩子們,你們猜一猜當初他們是怎么想到用“分母”“分子”的?
生3:我認為這可能和他們怎樣去分有關系吧。
生4:分數中,我們首先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就是分母),然后再從中取出這樣的幾份(也就是分子),這樣就一目了然了。
師:他們太聰明!為什么不把分數線下面的就叫作“分子”,分數線上面的就叫做“分母”呢?
生5:這樣不合適,會讓人誤解為是先有了分數線上面的數,然后才有分數線下面的數,不符合分數意義。
這樣的教學,不僅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定的情境,讓孩子們去思維,去記憶,加深他們的認知水平,而且也提高了孩子們的探究思維,增強他們對數學知識本質的理解,看到問題的實質。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教師只有引導學生的思維,去發(fā)現并解決數學的問題,點亮課堂教學的精彩。通過這一過程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感悟數學學習的價值,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開拓數學思維。作為教師我們要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讓學生主動、自主、愉快地學習,提高學生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