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幼蓮
正面管教創(chuàng)始人簡·尼爾森博士提倡的正面管教5個原則中,第一個原則就是和善與堅定,可見和善堅定對培養(yǎng)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和善=尊重孩子和自己,堅定=尊重事實的需要。我們在尊重自己和尊重孩子時就會自然而然要求自己做好,為孩子樹立榜樣。如果“和善”起到的作用是“尊重”,那么“堅定”起到的作用是“遵守規(guī)則”。當孩子違反規(guī)則時,指出他違反了什么規(guī)則,按規(guī)定該如何,而不是一味地指責或數落,指出的是孩子違反規(guī)則的具體行為,而不是否定孩子。以和善去尊重孩子,給孩子樹立良好榜樣,并輔以藝術的鼓勵;以堅定地遵守和強化規(guī)則,來促使孩子良好習慣養(yǎng)成,這無疑是孩子良好習慣養(yǎng)成不可或缺的路徑。
教育,如果僅是依靠學校和教師的努力,那必將因與家庭和社會的割裂而導致教育因其自身的封閉與孤立而陷入低效的泥淖。對教育的理解是多元的,教育的途徑與方式是多元的,教育的內涵因子是多元的,教育的實施主體同樣也是多元的。學校只是教育實施得相對系統(tǒng)與全面的一個領域,但肯定不是全部。家庭與社區(qū)對于孩子的影響,可能在知識與能力的完備性、理論性、系統(tǒng)性方面不如學校,但其對于孩子成長影響的深遠,卻往往比學校要來得更有力度與效度。由此可見,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也就成了學校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當和善堅定的原則與家校有效協(xié)同相結合,用榜樣的力量示范引領,以規(guī)范和堅持不斷強化,以藝術的鼓勵促生動力,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用榜樣的力量示范引領
和善而堅定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習慣,就不能忽視榜樣的力量。列寧曾經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眾所周知,榜樣有好壞之分。因此,好的榜樣讓孩子受益無窮,反之,則是災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孟母三遷之意也在于此。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學習者。從出生開始,孩子就在模仿學習中成長。孩子的行為習慣是在成人的影響和幫助下形成的。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過程中,教師和家長良好的榜樣作用起到關鍵作用。幼兒教育思想家蒙臺梭利說:“在孩子的周圍,成人盡量用優(yōu)美的語言,用豐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說話?!边@里所說的優(yōu)美語言和豐富表情指的是成人的良好的榜樣。但很多家長、老師卻忽略了這一點,使孩子受到了不良行為的影響。
之前我班有個叫小濤的男孩,他聰明伶俐,可就是上課總是思想游離,滿腦子都是想著如何去玩。為了使他能養(yǎng)成注意力集中良好習慣,我想盡了各種辦法,可收效甚微。最后,我通過家訪找到了癥結所在。原來,每天下班后,小濤的父母只要有時間就找來一些朋友在家打麻將,對小濤的學習幾乎不聞不問。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孩子怎能愛讀書呢?于是,我與他的父母反復交流,告訴他們孩子的現(xiàn)狀,希望他們重視孩子的學習,并列舉不少正反榜樣的事例,讓他們明白到自己在家中的行為給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促使他們明白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有什么樣的示范,孩子就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要想改變孩子,我們先要改變自己。最后,小濤的父母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再邀請朋友回家打麻將,而是每天晚上抽出時間與孩子共同讀書、看報,并利用雙休日和孩子一起到書店和圖書館或少年宮去走一走,讓他感受一下讀書的氣氛。轉眼間,一個學期過去了,小濤變得上課專心和愛讀書了。
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孫云曉說過:“家長改變,孩子改變?!奔议L努力改變,以良好的榜樣給孩子以榜樣的示范和引領,在家長和老師和善堅定的幫助下,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便有了陽光雨露充沛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以規(guī)范和堅持不斷強化
任何一種好的習慣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會輕易的融入我們的生命,滲入我們的言行。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我們長期的堅持,任何缺乏毅力和韌性的善的行為,其結果往往是一曝十寒或淺嘗輒止,自父母共同以堅定地引導和強化來培養(yǎng),只有反復的實踐,不斷的砥礪,才能收獲由內而外的美好。
合力首先是統(tǒng)一家校的教育思想,達成一致的目標。有一年我剛接一個新班,好些孩子臺面一直亂七八糟,寫字就在雜物堆中寫,而家長們也反映孩子在家同樣是臺面亂糟糟的。在家長會上,我和家長就如何改變孩子的現(xiàn)狀進行充分交流,最后達成共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從養(yǎng)成良好的收拾習慣開始。根據行為心理學的研究指導,明確以一學期為習慣培養(yǎng)時間,讓全班學生養(yǎng)成收拾習慣。這家校思想、目標的一致為接下來的行動一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與家長共同制定遵守的規(guī)則。所謂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明確具體的規(guī)則有助于孩子習慣的養(yǎng)成,共同制定也是有助于家校要求一致,行動一致。我和家長們一起制定了習慣落實的具體要求:在學校,每節(jié)課下課后,每個孩子要把桌面收拾干凈,我們老師做好榜樣,也要把講臺收拾干凈;在家,家長做好榜樣,隨時收拾好家里的臺面雜物,東西擺放有序,要求孩子在做作業(yè)時臺面干凈空曠,做完作業(yè)收拾好書桌和書包。
再次,是制定收拾習慣養(yǎng)成卡,引導強化。孩子習慣的養(yǎng)成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點滴中,需要以形成性評價來關注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習慣養(yǎng)成卡,它既有效地促進教師和家長共同做好榜樣的自覺性,同時加強了老師在校、家長在家對孩子作榜樣的要求和約束,以及促使老師家長堅定督促和強化作用,真正達到和善堅定的家校協(xié)同。使用養(yǎng)成卡是通過每天自評、家長評、同學評、老師評,對孩子在學校、家里的習慣養(yǎng)成情況進行評價反饋,而且對家長、老師的榜樣情況作評價反饋。具體評價是:每天孩子自覺做到了,畫兩個笑臉,經督促做到了,畫一個笑臉;家長、老師自覺做到了,畫兩個笑臉,經孩子督促才做到,沒有笑臉。每周每個學生(學生和家長一起共一張表)一個養(yǎng)成卡進行記錄,班主任老師一張卡(由班干部評),周末進行統(tǒng)計反饋。
經過一個學期家校和善堅定的教育合力下,孩子在自覺與不自覺中逐漸養(yǎng)成了收拾東西的好習慣。
以藝術的鼓勵促生動力
俗話說:學壞三天,學好三年。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需要堅持。從人的生理特點和心智發(fā)育過程來看,做任何事都要有動力才能堅持,而最好激發(fā)孩子內在驅動力的就是藝術的鼓勵。人類行為學家約翰·杜威曾說:“人類本質里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贊美?!泵總€人都希望被贊美,在心理學意義上源自于個體渴望被尊重、被認可的精神需求。一旦這種精神需求被滿足,人就會充滿自信和動力。在心理學中,鼓勵是持續(xù)地激發(fā)人的動機和內在動力,使其心理過程始終保持在激奮的狀態(tài)中,鼓勵人朝著所期望的目標采取行動的心理過程。鼓勵會激勵我們成為最好的自己。同樣,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的過程中,老師和家長以藝術的鼓勵,往往能促使孩子保持對良好習慣養(yǎng)成的持久動力。
記得在培養(yǎng)學生收拾習慣的過程中,大概在堅持了半學期的時候,班上有小部分孩子不愛收拾的毛病開始反復。這時,我專門在班上組織“我是收拾小能手”的展示活動。在展示之前,我高度地肯定了孩子們這段時間的成長和變化,并播放了平時拍下來孩子們收拾臺面的照片,其中就有這幾個同學的,我邊放邊說:“春霞的收拾又快又整齊,小濤的臺面真是變了個樣,整齊干凈,相信小濤自己都暗自高興,滿意自己的努力?!痹诠膭詈涂隙ㄖ?,我看到他們露出自信的表情,個個積極展示自己的收拾本領。課后,我及時和家長們溝通,得到家長充分配合:家長每周給孩子寫一次鼓勵的話(關于自己孩子在養(yǎng)成收拾習慣方面的肯定和贊揚)。同時,在每周一的班會課上,我都讓孩子們讀出家長的鼓勵,孩子們在老師和家長的持續(xù)鼓勵肯定下內生出堅持好習慣的源源動力。
“只有學校教育而無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yǎng)人這一極其細致、復雜的任務。最完備的教育是學校與家庭的結合。”蘇霍姆林斯基的話樸素而又富有哲理。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只有凝心聚氣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鼎力支撐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