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依拉·玉努斯+艾海提·牙合甫
摘 要:依據哈密地區(qū)平原和山區(qū)1961—2015年降水資料運用線性傾向估計法、累計距平法、M-K突變檢驗、滑動T檢驗法、Morlet小波變換法研究了該地區(qū)降水演變趨勢、突變和周期性特點。近55a哈密地區(qū)平原和山區(qū)年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趨勢,氣候傾向率分別為0.04mm/10a、0.79mm/10a;結合M-K突變檢驗和滑動T檢驗得出哈密平原1968年平均降水量出現由少到多突變,而山區(qū)年平均降水量未發(fā)生突變;55a來哈密平原地區(qū)年平均降水量變化在4a、8~10a、16~17a、30a時間尺度上存在周期振蕩,其中16a振動周期穩(wěn)定,山區(qū)存在4~5a、8~10a、21a周期振動10a為主要周期且穩(wěn)定。
關鍵詞:哈密平原地區(qū);哈密山區(qū);降水;突變;小波分析
中圖分類號:S16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203
引言
氣候變化是當今人們普遍關注的全球環(huán)境變化之一。哈密地區(qū)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東部,天山山脈從東至西橫貫地區(qū)中部,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形成哈密兩大不同氣候區(qū)域,兼具南、北疆氣候特點,南部光熱豐富,干旱少雨,北部降水多,氣候溫涼。本文選取資料序列完整的站點,對哈密平原和山區(qū)的降水變化特征進行分析。
1 資料和方法
本文利用哈密地區(qū)1961~2015年4個臺站降水資料,采用線性傾向估計法、五點二次滑動平均及累計距平等辦法分析哈密平原和山區(qū)平均降水量演變趨勢及持續(xù)性變化,運用Manm-Kendall檢驗法、Morlet小波變換對哈密地區(qū)近55a降水時間分布特征作突變及周期性分析。
2 哈密平原區(qū)降水變化特征
2.1 年平均降水量變化
哈密平原地區(qū)55a年平均降水量3.05mm,總體呈增加趨勢,氣候傾向率為0.04mm/10a。其中1986年以前降水偏少,26a中僅有10a距平為正值,屬降水偏少年份,其中1985年降水最少(1.80mm),比常年偏少1.25mm;1986—2007年降水趨于上升,2007年后降水緩慢下降;1986年后29a中11a降水偏少,降水最大4.64mm(1988年)。
2.2 突變分析
對1961—2015年哈密平原地區(qū)年平均降水量的M-K檢驗統計(圖1a),平原地區(qū)大多年UF值>0,降水趨于上升。UF和UB置信線在1968年相交,1973—1975年、1989—2008年超過了臨界值,1968年為突變年。利用滑動T檢驗對突變點信度檢驗,當兩子序列長度取5和6時,哈密平原地區(qū)在1968、1986、1992年發(fā)生突變,因此1968年突變點是可信的。
2.3 周期變化分析
哈密平原地區(qū)55a平均降水量變化在不同時間尺度上存在周期振動(圖1b),經歷偏少、偏多、偏少……共28個時期交替循環(huán)變化。以8~10a為周期振動,年平均降水量周期逐漸增大;在16~17a為周期振動時,周期約7a;在30a時間尺度上,有2次偏少期和2次偏多期,周期約16a。1961—2015年哈密平原地區(qū)年平均降水量變化16a周期振動最強(圖1c),為主要周期,其次是9a、30a和4a。
3 哈密山區(qū)降水變化特征
3.1 年平均降水量變化特征
山區(qū)年降水量在波動中呈明顯增加趨勢(圖1b),氣候傾向率為0.79mm/10a,年平均降水量13.80mm。55a中累計距平值均為負值,表明山區(qū)55a平均降水量雖呈增加趨勢,但降水均偏少。1986年前降水偏少,24a中7a屬偏多年份,1974年降水量最少,為10.43mm;1986年后降水量偏多,31a中有7a屬偏少年份,1999年降水量最多,為19.24mm。
3.2 突變分析
分析1961—2014年哈密山區(qū)年平均降水量M-K檢驗統計量,1987年后UF線超過置信線,說明山區(qū)年平均降水量增加明顯。UF和UB在1983年在臨界值內相交,其中1961—1964年UF為負值,降水偏少,1964年后降水偏多且波動增加。從滑動T檢驗結果看,1983年沒有發(fā)生突變,說明哈密山區(qū)平均降水量未發(fā)生突變。
3.3 周期變化分析
哈密山區(qū)近55a年平均降水量在不同時間尺度周期震蕩,在4~5a短時間尺度上,山區(qū)平均降水量經歷了偏少、偏多、偏少、偏多……共22個時期交替變換;在8~10a時間尺度上,周期約為5a;21a周期較穩(wěn)定,由3次偏少期和3次偏多期組成。8~10a尺度和21a尺度等值線還未閉合,說明未來幾年哈密山區(qū)年平均降水量將處于偏多期。1961—2015年山區(qū)年平均降水量變化10a周期振動最強,為主要周期,其次年代貢獻是5a、21a。
4 結論
近55a哈密平原和山區(qū)平均降水量波動較大,總體均呈增加趨勢,氣候傾向率分別為0.04mm/10a、0.79mm/10a。
累計距平、M-K檢驗及滑動T檢驗結果表明:哈密平原和山區(qū)降水量在1986年發(fā)生顯著突變,突變前后降水量由少到多突變;山區(qū)降水量未發(fā)生突變。
哈密平原和山區(qū)年平均降水量變化具有明顯周期性特征,平原地區(qū)55a震蕩周期在4a、9a、16a、30a時間尺度上存在周期振動,其中16a尺度年代際周期變化最顯著;山區(qū)存在5a、10a、21a周期振動,其中10a周期振動最強,為主要周期。
參考文獻
[1]朱海棠.哈密市1951-2010年降水變化特征分析[J].沙漠與綠洲氣象,2015,9(z1).
[2]張山清,普宗朝,韓勇,等.近47年哈密地區(qū)氣候變化[J]. 氣象科技,2009(5).
作者簡介:熱依拉·玉努斯(1988-),女,維吾爾族,新疆哈密人,本科學歷,助理工程師,新疆哈密地區(qū)氣象局,從事預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