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樂慧
摘要:南朝江淹的《別賦》是中國古典辭賦史上的曠世名篇,也是離別詩文中的傳世佳作。其廣泛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與精湛獨特的藝術(shù)手法,成為后世借鑒臨摹的典范。本文主要從文本的賞析角度出發(fā),深入分析其藝術(shù)價值,從中總結(jié)《別賦》在內(nèi)容和寫作手法方面對后代送別詩文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
關(guān)鍵詞:《別賦》;藝術(shù)特色;送別詩文;影響
江淹的《別賦》是送別詩文中的上乘之作,它匯千種別愁于一端,感人間離亂于當(dāng)時,道盡了人世間別離的酸辛,千年之后再品其文,仍是為之所打動。梅堯臣稱送別詩文“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可見其感情真摯,意境優(yōu)美,讀之情動于中,黯然傷神。本文主要從《別賦》的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形式兩方面進行欣賞并分析。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贝司淝Ч帕鱾鳎芍^是道出了離別人的心境,不同的人可以從中讀出不同的感情。
接著,作者的視線瞬間俯瞰天下,不在高處,卻甚于高處。他看到了秦國與吳國、燕國與宋國遙遙相隔,看到了春苔始發(fā),秋時蕭瑟,他的目光穿越了時空的界限,一種悲情彌漫心間。時光在飛逝,而離人卻相處愈遠,“是以行子斷腸,百感凄惻”。這幾句一氣呵成,“黯然銷魂”之情如龍卷風(fēng)一般,積累著,打轉(zhuǎn)著,最后直入云霄,將看此文的人卷入其中,心靈的震蕩隨之開始。
鏡頭再次切換,送別之人已去,居留家中之人則懷著愁思而臥,惶惶然若有所失。此時,窗外夕陽灑落,不一會兒,就東升月明,同樣由遠及近,看紅蘭綴露,青楸蒙霜。晏殊的《蝶戀花》的多處描寫與此相似,“檻菊愁煙蘭泣露”、“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此情此景,如何不令人潸然淚下。一“空”一“虛”,更是宕開心中萬千思念,思婦所有皆空,所思皆虛,似夢似幻,想必也定是“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這一“空”一“虛”似有玄語,思婦此時萬物皆空,于眼前而不見,于心中而不念,于手中而無感,朦朦朧朧,是思念之深切。夢中亦是躑躅,別魂飛揚。白居易《長恨歌》中寫道“悠悠生死別經(jīng)年,魂魄不曾入夢來。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彼紜D此時的恨也是無絕期的,思念之情至此到達最高潮。
作者不拘泥于一種別愁,而盡寫人世間離愁,他寫了官宦之別,劍客俠士之別,從軍戍人之別,宦游人之別,修仙道士之別與夫妻戀人之別。
在敘述過程中,運用最多是典故,這足可見江淹博聞強識,才學(xué)過人。在官宦之別一段中,四句話運用了四個典故。從餞別的排場始,到分別的不舍末。高頭駿馬,鑲銀鞍鞭,華貴車架,東都帳飲,金谷送客,絲竹管弦,離歌徹響,珠玉齊佩,羅琦著身,送別之人非富即貴,但縱使達官顯貴,也為一個“別”字所傷,銜涕感傷,對比之中,更將離愁別緒濃濃表現(xiàn)出來。
從軍戍人之別,由遠及近,由樂及哀,王夫之的《羌齋詩話》中說:“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倍增其哀樂?!蔽L(fēng)暖日,草木熏香,旭日東升,露水晶瑩,塵靄絢麗,青氣裊娜,如此樂景,是“春風(fēng)桃李花開日”的鶯歌燕舞,但也是征夫思婦的如秋風(fēng)吹拂梧桐葉落那般分別時,兩者對比,反襯出離人之傷。柳永的《雨霖鈴》也是這般,“此去經(jīng)年,便縱有良辰好景虛設(shè),更與何人說”,入眼的是美景,而入心的是嘆息無奈。還有一細節(jié),婦人手攀折桃枝,欲說還休,梨花落雨,惹人心疼,露水淚水濕了衣服渾然不覺,心心念念多么希望丈夫留下?!段鲙洝分幸灿蓄愃泼鑼懀诖搡L鶯與張生分別時,鶯鶯嘆道“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p>
最后一段,或許很多人以為夸大了離愁別恨,但實際上,這正是當(dāng)時真正的寫照。這一時期的文人看重離別,不只是因為有分離的愁苦,別后的牽腸掛肚,更是由于相見的艱難。唐代詩人李商隱有詩云“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fēng)無力百花殘。”人生短暫,政局不安,戰(zhàn)亂頻繁,此次一別,可能就是永別,不知日后是否還有機會再見。所以古人將別離與死亡看得同等重要,二者結(jié)合在一起組成了一個詞語:生離死別。這不怪古人夸張,在那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每一次生離,很可能就是死別,因此悲從中生,“有別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奪神駭,心驚骨折。”故而作者嘆道縱使“淵云墨妙、嚴樂筆精、金閨諸彥、蘭臺群英、司馬雕龍”這些杰出大家也難繪離愁。故而“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別賦》形式精巧,感情真摯,可謂是“馳逐華彩,卓爾不群”,為后世送別詩的創(chuàng)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后世送別詩的創(chuàng)作無論形式內(nèi)容如何,萬變?nèi)圆浑x其宗,足可見江淹《別賦》對后世影響之深遠。
參考文獻:
[1]趙乃增.總制眾善 博綜雜變[J].中國人民大學(xué)學(xué)報,1993(01):75.
[2]吳威.江淹抒情小賦的形式美[J].現(xiàn)代語文,2009:9.
[3](清)何文煥 輯.歷代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1:694.
[4](清)馬瑞辰 撰,陳金生 點校.毛詩傳箋通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