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強
摘要:對我國研究生淘汰分流的實施現狀、難點、主要措施與美國進行了比較分析。認為我國善后處理的不足是阻礙淘汰分流的重要原因,認為我國研究生淘汰分流缺乏系統(tǒng)與科學性。
關鍵詞:淘汰分流;研究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6-0005-02
一、淘汰分流機制的必要性
淘汰指去除掉不合乎規(guī)格、標準的。研究生淘汰機制指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共同商議、制定和實施碩士研究生在培養(yǎng)過程中所應該達到的要求與標準,通過系統(tǒng)的手段、措施和方法對研究生進行教育敦促,在研究生教育中形成一定的內生機制,促使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提升,最終實現碩士研究生群體整體綜合素質的提高和進步。分流是指在畢業(yè)與退學之間提供多種方式出路的設計,即不適合做博士的,可以完成碩士學位,碩士答辯通不過的,可以延期,再不行的,學分夠,可給畢業(yè)證。從結果來看,研究生淘汰可分為帶有某種改正機會的形成性淘汰(如延期答辯、重修學業(yè)等)和終結性淘汰(如取消學籍、取消學位等)兩種類型。我國碩士研究生整體淘汰率偏低,在職研究生因為有全國統(tǒng)考而獲學位比例較低。而國外則有較高的淘汰率。據統(tǒng)計,德國碩士生淘汰率為27%,美國博士生的淘汰率為38%。國外各層次的教學機構的淘汰機制對高水平的人才培養(yǎng)起到重要作用。美國作為當前世界公認擁有最好研究生教育體系的教育大國和強國,研究生培養(yǎng)的質量穩(wěn)居世界第一,美國高校里面健全、完備的淘汰制度對高質量的人才培養(yǎng)功不可沒。
二、淘汰分流實施難點
無論國內外,中國和美國,學生淘汰分流后都會面臨很大的損失,不同的是,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對于淘汰分流的具體過程控制較為科學、規(guī)范,而且對學生淘汰分流的后續(xù)處置措施較為完善,社會上對于淘汰分流的理解度也更為寬容。美國研究生教育淘汰制能夠順利實施,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外,還歸因于一套系統(tǒng)靈活、完備的善后處理制度,這樣就保障了研究生在被一所研究生院淘汰之后還能夠有其他的選擇。國內研究生淘汰難實施的根本原因在于淘汰后對研究生負面影響過大,對于淘汰后的出路設計的不多。而且國內研究生正常畢業(yè)牽涉到就業(yè)、戶口遷移、干部編制等系列問題,一旦不能畢業(yè),對學生就會造成嚴重后果。例如,國內碩士生學制一般2-3年,一旦被淘汰后,再想拿學位證就得再重上一遍,各學校間的課程學分轉換困難。而且現在實施的各種淘汰制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如“末位淘汰制”設置一個固定的淘汰比例就沒有考慮到不同批次學生水平和能力的不同,中期考核制存在著考核內容、目的不明確、拿簡單的考試方式來判斷學生研究能力的問題等。國內本科生、研究生教育自20世紀80年代快速發(fā)展、規(guī)模日益擴大,以及我國改革開發(fā)的三十年中經濟快速增長,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育質量的提高。國家層面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多次提出建立合理淘汰分流制度,但見效甚微。
三、淘汰分流的常用方式
1.末位淘汰。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2004年開始試行。其實質是對課程成績排名靠后的學生做不合格處理,試圖通過引入一定比例的不及格率來增強學生的競爭壓力。還有的學校在答辯等環(huán)節(jié)設置末位淘汰,如北京國家會計學院。此種制度的缺陷在于很難制定一個合理、公平的淘汰率,優(yōu)點是簡單、易于執(zhí)行。
2.碩士生、博士生資格考試淘汰。2002年其由南京師范大學率先推行,在研究生課程階段結束時,進行綜合能力測試,以成績來決定學生的下一步走向。筆試、面試相結合是常用方式。北京大學的經濟研究中心也采用此種做法。此種方式屬于過程監(jiān)控,能較好地降低學生的投入成本,對其質疑的是考核方式科學性差,沒有辦法區(qū)分出適合做科研的學生,而且隨意性較大。
3.中期考核淘汰。內容包括政治思想品德、課程學習成績、必讀文獻閱讀、科研能力、實踐與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情況。中期考核補考不合格的碩士研究生作退學處理。延期考核的研究生補考不合格和未參加補考的研究生(含延期考核而未參加補考者),只能參加下一級碩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如再次考核不合格,作退學處理。
4.學位論文淘汰。答辯委員會會因為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達不到畢業(yè)水平而直接淘汰該研究生,或是由于學位論文中出現過高抄襲率或者竊取他人的成果的違規(guī)事實而直接淘汰該研究生。為了避免學校照顧自己學生的狀況,教育部增大了學位論文的抽檢率和盲審來改進論文質量。
5.其他形式。比如規(guī)定學習年限,超出年限未能完成學業(yè)則予以淘汰。如南開大學從2006年到2009年通過學制淘汰的方式淘汰了168名博士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對2002級的30名超過修讀年限的博士生做出了退學的決定。
國內的學者對此進行了較多研究。陳工等以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對國外研究生教育培養(yǎng)過程進行梳理、分析,從中找尋對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借鑒與啟示,其中談到了導師組、學位制年限、學位論文答辯控制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對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戚蕊等從培養(yǎng)模式落后、現有的方法及措施弊端日益顯露、導師、學校和社會支持淘汰制的實施三個方面探討淘汰制改革的必要性。如張良等提出了發(fā)展中淘汰構想。通過發(fā)展中淘汰,引導博士研究生培養(yǎng)自我管理意識與自主選擇能力,以達到提高培養(yǎng)質量的目的。最后指出實施發(fā)展中淘汰需要注意的問題。劉翠瓊等從北京林業(yè)大學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實施以來存在的問題入手,提出了進一步完善中期考核的措施,并就中期考核修訂辦法實施的初步效果進行了評價。
四、結論
我國研究生淘汰分流制尚未有效實施,相比于美國,我國高??蒲性核F在實施的措施重點放在研究生入學、學習過程中的某個具體環(huán)節(jié)的較多,但是尚未形成科學、系統(tǒng)的流程,尤其淘汰分流后的善后措施匱乏,使得研究生終止學業(yè)后獨自承擔嚴重后果,而這種后果的嚴重性又使得相關人在做出決策時慎之又慎,實際上多是以更寬松的標準來放行。結果是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受到不良影響。綜上所述,系統(tǒng)的、具體的總結、梳理美國高校的具體學科的淘汰做法,對比我國高校(我校)現在的現實情況,會對研究生淘汰制的實施有較好的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陳紀瑛,郭文革.美國研究生對中國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的觀察和評價[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2):70-75.
[2]張良,鄔小撐.發(fā)展中淘汰:高校博士研究生淘汰制的構想[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1):59-61.
[3]陳工,馬瞬,吳順芳.對國外研究生教育培養(yǎng)過程的認識與思考——基于廈門大學海歸教師座談會與問卷的調研[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1):45-49.
[4]劉翠瓊,常新華.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10):29-30.
[5]戚蕊,馬桂敏,曹貴平,姜爾林.高校研究生淘汰制改革之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4,(2):90-92.
[6]閻江洪,楊竹,于超.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建議[J].教育教學論壇,2014,(10):216-218.
[7]方志剛,代玉石,李晶等.美國博士生流失率與淘汰制度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82-89
[8]袁本濤,王傳毅,曾明彬.我國研究生教育科類結構與經濟、科技發(fā)展協(xié)調性的實證研究——基于協(xié)整理論的視角[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4):92-99.
[9]馮烈.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視野下我國碩士生淘汰機制研究[D].貴州:貴州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