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東
筆者曾經(jīng)做過蘇州春節(jié)民俗的研究,在尋找當代蘇南農(nóng)村春節(jié)重要民俗事項—祭灶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在經(jīng)濟文化最為發(fā)達的江南腹地,雖然經(jīng)過了文革滌蕩,特別是農(nóng)村城市化大規(guī)模的洗禮后,祭灶作為春節(jié)序幕的民俗習慣,依然能夠在附近的鄉(xiāng)村找到這一古老習俗的孑遺—畫滿灶畫的三眼灶和有些變異的祭灶儀式。
歷史上,臘月二十四夜,吳人稱廿四夜,是送灶的日子,因稱此夜為小除夕。雖然我們意識到:那些曾經(jīng)是我們祖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傳統(tǒng)民俗或許真的在離我們漸行漸遠了,但輾轉深思發(fā)現(xiàn),其傳承的民俗心理和國民性,還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若隱若現(xiàn)。
拜火與灶的緣起
其實民間祭灶,源于古人拜火習俗。遠古時候,原始人類打獵采集為生,所謂“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偶爾的雷電引燃森林大火,燒死了來不及跑掉的動物、昆蟲,原始人撿拾品嘗后,感到味道遠比生食好吃,于是學會了天火后保留火種。氏族保護火種的任務多由老年婦女擔任,年輕男女都要外出打獵或采集,火給人類帶來了溫暖和光明,才使“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于禽獸”。熟食也增強了人類的體質。學會使用火,是人類從動物界最終分化出來的標志之一?;鹬l(fā)明者,中國一致傳說是鉆燧取火的燧人氏。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從太陽神阿波羅處盜取了火種送給人類,自己卻被宙斯處罰,被綁在高加索山,每日忍受風吹日曬和鷲鷹啄食,普羅米修斯就是西方民俗文化里的火神。毫無疑問,對火的崇拜在東西方都有各自的神話傳說故事。
古人還用火來幫助狩獵,發(fā)明了陶器,刀耕火種,冶煉金屬乃至使用青銅器、發(fā)明鐵器。火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生產(chǎn)的發(fā)展,同時也讓人的生活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在萬物有靈論觀念的支配下,人們崇拜火,敬畏火,后來火神被人格化為祝融,歷代各地民間建有很多火神廟。灶發(fā)明后,又衍化出對用火的灶的崇拜儀式—祭灶。《禮記·禮器》稱:“孔子曰:‘臧文仲安知禮?夏父弗綦,逆祀而弗止也,燔柴于奧。夫奧者,老婦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其中“奧”即“灶”,是說老婦人祭灶,盆中要盛美食,瓶中要灌好酒,后來受儒家男尊女卑思想和陰陽理論的影響,民間形成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習俗,護養(yǎng)火種的老婦,反而沒有了祭灶的資格了。隨著灶的出現(xiàn),才出現(xiàn)了灶神,后來又人格化,納入了道教的神靈譜系,民間紙馬上印的灶神,是慈眉善目鄰家老伯形象。后來雖然印刷質量不甚清楚,但擋不住百姓一樣虔誠祭祀他。《釋名》:“灶。造也,創(chuàng)食物也?!痹钌竦穆氊熅褪菆?zhí)掌灶火,管理飲食,后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所以,百姓對灶神是極其敬畏愛戴的。
數(shù)千年歷史的祭灶民俗
祭灶在中國有幾千年歷史了。漢時相傳陰子方臘月做飯,見灶神現(xiàn)形,他家里貧窮,只有黃羊一只,陰子方于是用黃羊祭祀,后來陰子方富裕起來,民間俗信其祭灶虔誠有回報,故百姓祭灶多用黃羊,更加誠敬。據(jù)我國晉代名人周處所作的地方風物志《風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彼蚊显稀稏|京夢華錄》載,宋時祀灶以酒糟抹灶門謂之醉司命,祭灶祭品明朝以前是十分豐富的。蘇州鄉(xiāng)賢宋朝詩人范成大有《祭灶詞》傳世,生動描寫了宋時蘇州人家送灶的習俗,其詩曰:“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少留戀,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爭斗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p>
明時規(guī)定,祭灶時間“官三、民四、疍家五”,就是說官府人家臘月二十三,一般平民臘月二十四,漁民、乞丐等只能臘月二十五祭灶。宋以后改用素食祭灶,飴糖做成元寶狀,稱祭灶糖元寶。臘月二十四日前,大街小巷有小販挑出來售賣,家家用糖元寶供奉灶神。民間俗信用糖元寶祭灶神不是為了讓灶神長一口結實的牙齒,而是想把灶神的嘴巴黏住,不讓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述職時打小報告。清乾隆《吳縣志》:“二十四拂塵祀灶,名送灶,用糯米粉團、糖餅,云灶神以是日上天言人過失,用此二物粘其口。”清周宗泰《姑蘇竹枝詞·送灶》描繪生動形象,詩云:“團子年糕湯水圓,飴糖元寶供神前。送君一盞油燈掛,掃卻塵灰上碧天?!编l(xiāng)間還要用糯米粉裹豆沙餡為團,名謝灶團。祭祀完畢,把灶上神馬揭下,用竹編為轎和鐙,并備豆、草為秣馬焚送門外,余灰撒屋頂,然后撥火中未燼轎鐙取回納灶中,謂之接元寶,又馬料余者,人有食之眼亮之說。
據(jù)老蘇州人回憶,送灶最重要的除了“糖元寶”外,還有另外一些供品,如灶神紙馬、灶簾、灶錠等。以前沒有電燈,照明是用油燈的,蘇州人用竹子編成一個架子,放上一個粗的竹節(jié),盛上油,點燃浸在油燈中的燈草,就可以照明了。這種竹編的燈架叫做“燈檠”,也俗稱為“燈掛”。燈檠每年要換新的,送灶時就將換下來的舊燈檠,串上兩根筷子,糊上紅紙,插些冬青柏枝,就算是灶神的上天的小轎了,祭灶時也要與供品放在一起。祭祀完畢,就將灶神的紙馬“扶進”轎里,連同灶簾、灶錠等一起送到門外焚化,此時鞭炮齊鳴,竹節(jié)柏枝在火中也發(fā)出噼噼啪啪的聲響。送灶的人要將權作灶神馬料的黃豆、稻草撒向屋頂,同時口中喊出:“灶界老爺上天哉,灶界老爺上天哉”,“黃金千萬兩,滿地撒金錢”等祝詞。稍過片刻,一人便將燈檠燒剩的大竹節(jié),視作元寶,用火鋏夾了,下面以飯?zhí)}莦箕盛著走回屋中,意謂不讓元寶漏下來。一人拿著糖元寶,一路喊進屋去:“元寶滾進來,元寶滾進來哉!”將“元寶”及未燃盡的香燭一起送進最大的灶膛,再將糖元寶抹在灶門兩旁,算是封庫的象征,余下的糖元寶就給孩子分食了。
臨近蘇州的無錫,和蘇州祭灶風俗雖然大同小異,但接灶的日期不一樣,供品也有地方特色。民國《晨光》(12期)上錢小柏的文章《無錫的新年風俗》這樣寫道:“在十二月廿四夜家家要送灶,是送灶神上天的意思,上了天要正月十五接了灶才再下地來。送灶除了要備干點心、水果、素菜、糕頭元寶、團子等齋灶外,還要備一乘紙扎的小轎,這是請他上天時候坐了代步的;在祭完灶時和阡張、元寶、灶馬等同時焚化的。灶神對于人的職務是:‘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看來,江南一帶祭灶習俗大同小異。
如何和灶神打交道:實用主義
在中國民間諸神中,灶神是個非常重要的居家神,掌管著人間衣食與禍福大權,人們自然而然對之產(chǎn)生敬畏感和依賴心理。人們相信灶神上天述職后,玉帝是要在臘月二十五來人間巡視的,看看灶神匯報的情況屬實與否,如果屬實就會對浪費糧食或偷竊、說人壞話、罵天罵地的人處以減壽或破財?shù)膽土P。在小農(nóng)經(jīng)濟狀況下,對于希望自己來年莊稼豐收,衣食有余,財源滾滾的百姓人家來說,由敬畏而“媚灶”、“謝灶”,巴結、賄賂灶神,以達到讓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功利目的,是古代最基本的民俗心理。百姓崇拜的神靈還有正月初五財神,近年來不僅經(jīng)商之家祭祀虔誠,一般市民百姓也趨之若鶩。廟里的財神殿,初四夜到初五香火旺盛,鞭炮聲聲從初四到初五整夜不息,其所持心態(tài)亦同。千百年來祈禱衣食有余,財源滾滾,原是最正常不過的民俗心理表達了。
我們知道,民俗心理是人類社會生活在歷史長河中積淀的產(chǎn)物,是幾千年歷史活動不斷積累在人們觀念中的思維定式。民俗心理一旦形成,具有傳承性強,不易變異的特點,它們出現(xiàn)和消亡都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社會變遷過程,同時又不斷在歷史發(fā)展中對社會產(chǎn)生著獨特作用。
祭灶舊俗現(xiàn)在雖漸趨消亡,但作為伴隨物的民俗心理依然頑強地在民間存在著。面對生活的困頓,天災人禍無助,神像的膜拜就是心理安慰的支柱,傾訴心里苦悶最好的對象。人們相信,無論灶神還是財神是如同人一樣有感情的,基于市場利益交換的原則,在得到虔誠祭祀、吃好喝好的情形下,護佑一下或總不至于亂說壞話吧。更有趣的是,為了免除災難,向神祈禱并許愿,如果實現(xiàn)了就虔誠酬神;如果神不“幫忙”,就通過傳說故事或其他方式來貶低神。灶神、財神等一切神靈,是可交接和操縱的,甚至是可以游戲的,比如把飴糖或酒糟抹在灶門上。舊時,蘇州民間天旱求雨不遂的話,百姓就直接把神像放在烈日下暴曬,來發(fā)泄對神的不滿。
在古老的中國,人們并不皈依某個信仰,只要靈驗即可。用豐富的祭品來期待神靈的護佑,完全是實用主義的心態(tài),交換而互惠,所謂臨時抱佛腳,至今如此。這種功利性的民俗心理延伸在社會關系里,就是對于有權力的人也用巴結、賄賂神靈的手段,來達到個人謀取私利的目的。人們更多的是關注自己利益實現(xiàn)與否,對于當權者的腐敗和自己謀取利益的手段是否正當,表現(xiàn)得麻木抑或十分無奈,甚至對賄賂持贊成和肯定態(tài)度。祭灶仿佛離我們越來越遠了,財神卻離我們越來越近,這樣的轉換表面看是有變化,其實民俗心理卻如出一轍。
我們需要反思民俗心理產(chǎn)生的歷史與思想的緣由,從靈魂深處找到其存在的原因。民俗心理屬于社會文化心理,因為涉及不同時代的人、社會生活狀態(tài)、歷史等較為復雜,對民俗心理的變革和民俗良莠的揚棄工作,本質上就是對人的改造,亦即對國民性的改造,任務長遠而艱巨。
但從文化傳承層面上說,無論出于何種心理,灶神信仰都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余”平民夢想追求的反映,剔除祭灶里面的迷信因素,我們完全可以從中吸取對自然有所敬畏、做人向善、重視親情的成分,以家庭體驗的教育方式來傳承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