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巖清
書中自有黃金屋、顏如玉,卻也有千鐘粟和各式鮮活勾人饞蟲的美食。
張愛玲說過:“從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個吃。”春風(fēng)得意的杜少卿在后花園宴客,酒是陳了“九年七個月”的,燉好“七斤多的老鴨子”,一斤一個的螃蟹剝出來做了蟹斗……寥寥幾筆就讓人口角流涎。
《紅樓夢》中的飲食更加精致,炊金饌玉不是尋常人家能吃到的。最典型的要數(shù)那道“要用十幾只雞來配”的茄鲞了,還有聽上去就能令人舒展開胃口的酸筍雞皮湯,紅曲芳香的腌胭脂鵝脯,酥爛爛的火腿燉肘子,咸中帶甜的松瓤鵝油卷,熱騰騰碧熒熒的綠畦香稻粳米飯,每每讀到此,誘人的香味仿佛躍然紙上。
清朝出了兩位文采卓絕又“不務(wù)正業(yè)”的美食評論家,袁枚和李漁?!峨S園食單》里的那道紅煨肉,“爛到不見鋒棱,上口而精肉俱化”。講究養(yǎng)生的李漁更追求食物的本味,《閑情偶寄》中有一道“四美羹”,將西湖莼菜與香菇、蟹黃、魚肋放在一起燴湯,鮮美至極。
民國名家談吃極富故土情懷。老舍在《駱駝祥子》寫老豆腐,“醋,醬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熱的雪白的豆腐一燙,發(fā)出點頂香美的味兒,”香得祥子方吃一口,便覺“豆腐把身里燙開一條路”,吃完一碗“他覺出他又像個人了”。話劇《茶館》里,有人跟王利發(fā)打招呼:“老掌柜,您硬朗?。俊贝鹪唬骸耙姓ㄡu面的話,我還能吃三大碗呢,可惜沒有……”這位北京老爺子抱怨日子苦不堪言時,仍念念不忘心中最愛的吃食。
外國名著中也少不了美食的影子。《追憶似水年華》中那種又矮又胖名叫“小瑪?shù)氯R娜”的點心,能令食客品嘗后感到“舒坦的快感傳遍全身”?!堆蛑颉分械囊换@子美食琳瑯滿目,“兩只切開了的子雞,四面滿是膠凍”,此外還有很多蛋糕、水果、甜食和一種在諾曼底被人叫做“攝政王”的小面包,絢爛繽紛得能令人忘記戰(zhàn)爭的煩惱。
書中美食的滋味不可方物。
但今天的我們,已經(jīng)很難得有時間、精力去閱讀“沉悶”的紙質(zhì)書刊,也就難以感受到其中美食帶來的身心愉悅了。但恰恰是那些凝結(jié)了前人無數(shù)智慧結(jié)晶被記錄下的歷史的一瞬,美好的風(fēng)物,深沉的情感,和不可辜負(fù)的美食,方值得我們?nèi)バ蕾p、去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