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陸慷19日證實,國際刑警組織已經(jīng)對中國外逃商人郭文貴發(fā)出“紅色通緝令”。媒體得到消息,國際刑警組織對郭的“紅色通緝令”確系已經(jīng)發(fā)出。
公開資料顯示,郭文貴是山東聊城莘縣人,現(xiàn)年50歲,農(nóng)民出身,后成為地產(chǎn)大亨。據(jù)財新等媒體報道,郭卷入了國家安全部原副部長馬建案,涉嫌向馬行賄數(shù)千萬元。據(jù)報道,郭在馬案東窗事發(fā)前于2014年8月最后一次離開中國大陸,從此未歸。
有報道說,郭文貴已經(jīng)獲得外國國籍,持有多個國家的護照。
與其他言行低調(diào)的“紅通”外逃人員不同,郭文貴一段時間以來熱衷在境外互聯(lián)網(wǎng)上發(fā)聲,并且接受外媒采訪,為自己涉嫌犯罪的那些事情進行辯解,威脅國內(nèi)對他做揭露報道的媒體,還抖所謂的國內(nèi)“貪腐猛料”。他也因此成為一些美國媒體上的香餑餑。
十八大以來,中國的反腐風暴勁吹,大批貪官落馬,也有貪腐者和不法商人逃至境外。中國肯定不是世界腐敗最重的國家,同時中國肯定是新世紀以來全球反腐敗最堅決徹底的戰(zhàn)場。領導這場反腐敗運動的是黨中央,是中紀委,然而西方一些力量總希望染指中國的這一重大事務,不斷通過它們的媒體搞別有用心的動作。
少數(shù)外逃者出于自己的私利,為了自保而攪渾水,與外媒形成勾連,并與民運、法輪功等勢力沆瀣一氣。
這些力量瞅機會搞“爆料”,或者直接扣帽子,或者提一些似是而非的“線索”,一邊好像客觀地說著這種“線索”不能夠得出某個結(jié)論,一邊故意把猜測性結(jié)論擺出來,引導讀者誤認為它們就是真的。
在西方,社會的組織方式中有對這類攻擊很強的反制及平衡能力,傳言在那里很容易被邊緣化而無聲無息,或者受到法律的抵制。然而中國社會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組織方式。當西方的輿論力量向中國發(fā)起沖擊時,它們往往有機制上的靈活性,和咄咄逼人的主動性。
輿論上的不平衡是中國需要全面總結(jié)和認真加以改進的,但就當下的反腐敗事務來說,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它必須堅持處于黨的領導下,不受外部勢力擾亂,決不能被西方的某些力量或者以西方為基地的敵對勢力給中國國內(nèi)反腐敗設置議題,引導、牽制我們的注意力,在這一至關重要的領域混淆視聽。
反腐敗高度敏感,中國官方機構每發(fā)布一個信息都十分謹慎,媒體也身負言必準確的責任。但西方媒體可以完全不承擔任何責任,捕風捉影的事情它們可以說,惡意構陷的事情它們也可以做,因為中國不是它們的國家,即使把中國的反腐敗攪亂,它們也什么都不會失去,甚至還有所得。不少西方媒體人恰恰巴不得中國亂了,攪和中國的反腐敗事務,不懷好意地在這里插上一腿,是他們津津樂道的事情。
遇到西方媒體這樣干,或者有中國外逃人員幫它們這樣干,中國在全社會的層面上一定要保持充分的定力,絕對不入它們的套,不跟著它們起舞。我們相信黨中央,相信中紀委,如今的反腐敗零容忍,它決不缺自上而下的動力,也不缺人民群眾的眼睛。那些外來的插手和干擾幾乎都發(fā)起于反腐敗之外的特殊用心,它們的準確性與紀檢辦案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它們追求的是襲擊效果。決不能讓那些勢力如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