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 張鵬朝
龍泉觀 和諧寺觀教堂 道心合照通千古 通徹圣天遇長春
□ 文·圖 / 張鵬朝
2017年春節(jié),龍泉觀中舉辦了新春祈福法會,祈求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
在昆明諸多景點中,有兩處至今仍然能讓人感覺到幾分雅致。一是西山上的太華寺,路遠人稀、十分清靜;二是位于昆明市區(qū)北郊的黑龍?zhí)叮瑵M山梅林,如果恰好遇見冬天小雪,就頗有幾分詩詞中“香雪?!钡囊饩场?/p>
關于黑龍?zhí)?,在昆明有很多傳說,這里曾因為四景而出名:漢祠、唐梅、宋柏、明墓。又因此地位于龍泉山五老峰的腳下,群山環(huán)抱、古樹蒼蒼,有泉水源源不斷地涌出,積水成潭,潭水一分為二,一半清水、一半濁水,兩水相通,潭中游魚卻互不交往,形成昆明當?shù)氐囊惶幤婢啊?/p>
道人告訴我,這方天地里的所有皆起緣于這一潭水,正因有水才有廟,也因有廟才有了這漫山的梅林,才有了后來諸多的故事。
龍?zhí)?,顧名思義,在當?shù)乩习傩盏膫髡f中,往往有蛟龍居住。在云南,很多臨水而居的民族都有關于龍?zhí)兜纳裨捁适?,并且衍生出諸多節(jié)日和祭祀儀式。所以,潭邊建祠歷來是每個地區(qū)百姓心中的夙愿。
根據(jù)《龍泉山道院記》所記載,早在南詔、大理國時期,每逢水旱災害,這一帶的百姓,都要到黑龍?zhí)哆叾\告、祭祀,以祈求風調(diào)雨順。道光年間,云貴總督阮元撰寫的《黑水考》中,認為這里是漢代黑水祠故址,是遠古百姓祭祀求雨的地方。黑水祠分上、下兩院,下院稱黑龍宮,在黑龍?zhí)杜?;過潭而上,為上院龍泉觀,分五進十三所院落,頗為雄壯。
元朝初年,此地曾建祠祭之,后來遭到兵難,祠毀。直到明洪武年間,西平侯沐英于此地建造道院一所,其中供奉天師像,并請道士徐日暹來主持。
明代是云南道教的興盛時期,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滇中道人為中國道教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這個貢獻源于高道長春真人劉淵然,他曾以龍泉觀為授道之所,倡道于滇,并且創(chuàng)立長春派。這對道教在云南以及南亞、東南亞的傳播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而當時,云南本地也涌現(xiàn)出一批知名道士,邵以正便是其中之一。時至今日,這位道人的功績?nèi)圆荒茏鞴?,他對于中國道教的發(fā)展可以說是豐碑一般的人物,因為他完成了一件大事——主持編修《正統(tǒng)道藏》叢書。
明洪熙元年(1425年)劉淵然被仁宗詔回京以“領天下道教事”,于是他向朝廷推薦了自己的高徒邵以正。邵以正自此平步青云,入京之后,歷任道錄司右至靈、右演法。直到英宗正統(tǒng)年間,深得朝廷重用,領京師道教事。
當然,這位道長功成名就之后,不忘師恩,并且寫了一本書,名為《長春劉真人語錄》。由于當時明王朝對邵以正非常寵信,便詔令他主持編修《道藏》。有了朝廷政策和撥款的大力支持,邵以正便親率弟子喻道純等人,廣搜道經(jīng),詳加訂正,于正統(tǒng)十年(1445年)最終刊成了《正統(tǒng)道藏》這一部道教的鴻篇巨制。
到黑龍宮燒香許愿的百姓
這套叢書中收集的道經(jīng)有5305卷,是唯一一部完整流傳至今,由官方組織編撰的道經(jīng)叢書。據(jù)說,中國現(xiàn)存明版的《道藏》大約有7套,如今大部分道教所用經(jīng)典多是這套叢書的影印版。因此,不難看出這套經(jīng)典在中國道教史上的地位??梢韵胂?,明代云南道教極為興盛,處于全國先進水平。而作為滇中第一古祠,又有劉真人長居的龍泉觀,必然也道意昌隆。
無論從風水學的角度還是民間的傳說,龍泉觀一直被視為一個頗有靈氣的處所。傳說康熙二十九年,按察使許宏勛重建龍泉觀,總督范承勛禱雨于此,甘霖大霈,時稱靈異。在昆明,關于龍泉觀的故事很多,而這些故事卻早在時代更迭里化作了塵埃,只留下蒼松、翠柏在這里靜候。
龍泉觀殿宇
從2007年起,我曾多次游覽黑龍?zhí)豆珗@,本有尋梅訪道之心,但每每只見滿山梅林以及殘破的殿宇。紫極玄都大門緊閉,早已荒蕪一片,“兩樹梅花一潭水,四時煙雨半山云”的景致似乎也隨著時代的洪流漸漸不復存在。道人說,歷史上的龍泉觀曾經(jīng)歷過兵災戰(zhàn)禍,也擁有過無上榮光。20世紀50年代,這座千年玄觀卻幾乎徹底斷了香火。
龍泉觀中除了唐梅、宋柏、元杉、明茶等古木,一直藏著“三寶”,分別是:斗母閣中的四尊明代塑像;祖師殿前的清道光二十五年的香爐;歷代碑刻,其中包括明代王景彰撰《龍泉山道院記》、文淵閣大學士商輅撰《龍泉觀通妙真人祠堂記》,以及劉淵然書“玉虛師相玄天上帝受天明命剪伐魔精鎮(zhèn)天寶符”一通。劉淵然真人所刻的這塊道符碑,實際上是一塊凹刻碑。碑文為“萬物茲生”四個大字,其意思概括了《道德經(jīng)》中所言的哲學內(nèi)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塊碑的刻工精細,受光后,明暗變幻,使人常發(fā)生視感的錯覺,把實際的陰刻凹字體錯認為是陽刻凸出來的,所以常被當?shù)厝朔Q為凸字碑。
實際上,龍泉觀中還有一寶,便是后山上集中的道士塔林。目前發(fā)現(xiàn)的共有36座,其中包括3座塔及33座墳塋,這在整個云南都比較少見。這些墳塋的主人一生與道觀共存,歷經(jīng)了朝代的更迭,目睹著龍泉觀的興衰。許多道士自入道那日起,就沒有再離開過龍泉觀。
上世紀經(jīng)濟發(fā)展的洪潮,讓龍泉觀幾乎香火斷盡。聽當?shù)乩先苏f,那時很多廟里的僧人、道士幾乎都回到了市井的生活中。當時的龍泉觀被劃歸到園林局管轄,隨后被開發(fā)成為我們現(xiàn)在熟悉的黑龍?zhí)豆珗@。原本的道觀被公園用來堆放雜物或者做展覽時使用。斷了香火的大殿日漸荒廢,廟中神像幾近被毀,在風雨中搖搖欲墜。當時,觀中有一老道不愿離開,幾經(jīng)周折,老道成為了園林局里的一名員工?;蛟S是因為他的執(zhí)念,也或者是受到上天冥冥中的眷顧,道人獲得準許,可以長住在園內(nèi)。
園林局的工作重復而繁瑣,白天老道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夜晚就伴著一盞青燈,獨自一人住在斗母閣中,悄悄為道觀延續(xù)香火。
道人找來柴草,將閣中的四尊塑像掩蓋起來。沒有人知道無數(shù)個寒夜里,他的心里作何感想,或是平靜、或是黯然。也沒有人知道在此過程中,他曾面臨多大的困難,又經(jīng)歷過多少峰回路轉。直到今天,龍泉觀大門重開,我們才看到,歷盡劫波的4尊明代塑像,通過這位道人的微薄之力得以留存至今,重見天日。
道人一生沒有娶妻生子,常伴著龍泉觀里的一花一木,看盡庭前花開花落,天上云卷云舒。他應該從沒有放下過信仰、沒有懈怠過修行。直到1992年,老道在龍泉觀羽化,葬于后山,與龍泉山融為一體,成為眾多塔林里一個不起眼的墳冢。卻為龍泉觀積累下了不世的功德,以及一顆讓人動容的道心,如同滿山傲寒的梅,冰雪林中著此生,不同桃李混芳塵。
2003年,云南省道教協(xié)會成立。根據(jù)觀內(nèi)道長回憶,2007年6月,龍泉觀的殿宇才全部由道協(xié)接管。當時的龍泉觀破敗不堪、荒草叢生,唯有幾株古木還生機盎然,常有游人在墻外張望盛放如雪的古梅和玉蘭。省道教協(xié)會廖東明會長心念一動,發(fā)愿一定要重修這座紫極玄都,恢復滇中第一古祠盛況。
盛世修廟,這看似簡單的一個許諾,實際上歷經(jīng)萬難。2009年,龍泉觀修繕工作全面展開,并將修繕級別定為古建筑修復中等級最高的“落架大修”,可以說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龍泉觀規(guī)模最大、檔次最高的一次修復。直至2016年11月底,龍泉觀修繕工程方才全面竣工,其歷史原貌得以再現(xiàn)。分為上院龍泉觀、下院黑龍宮,包括祖師殿、北極殿、雷神殿、三清殿、玉皇閣、斗姥閣等殿宇。
2016年12月16日(農(nóng)歷丙申年冬月十八),云南省昆明龍泉觀開光法會隆重舉行,并邀請了來自湖北武當山、香港、臺灣等兩岸三地的高道分別主持開光法會。同期,舉辦了云南道教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梢哉f,這是龍泉觀沉寂多年以后,再一次綻放榮光,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
2017年春節(jié),正逢黑龍?zhí)豆珗@一年一度的梅花展,也是龍泉觀重新開光以來的第一個新春。對于龍泉觀道長們來說,這個年過得分外忙碌。為了酬謝天地,祈求國泰民安、風調(diào)雨順,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龍泉觀內(nèi)舉辦了一系列新春祈福大法會。
蘭勝波道長說,今年春節(jié)前三天,龍泉觀往來游客近十萬人。許多信眾來到廟中,希望能夠把新年的和氣、福氣、道氣帶回去,而龍泉觀本身也在發(fā)揮著弘揚傳統(tǒng)文化、服務社會的作用。傳達和諧思想是他們的分內(nèi)之事,正如龍泉觀中最常見的吉祥物——玄武,本身也代表著一種和合思想,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將道教文化中的“和諧”精神發(fā)揚到更多信眾的生活里。
正如廖東明會長所言,“龍泉古觀,臨靈泉而建。是居善、擇善之義。延傳千年,是為南滇人民向善、興善之心?!焙椭C世界,以道相通,龍泉觀重歸于世,必然會延續(xù)道風的傳承,正是:昊天萬福布千祥,盛世德澤達十方。道心合照通千古,通徹圣天遇長春。
(責任編輯 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