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政商關系問題,首先要思考政商關系的涵意是什么?古往今來,關于政商關系的內涵說法不一,有的將政商關系分為三個層次:政府官員與民營企業(yè)家之間最表層的關系、政府與民營企業(yè)中間層的關系、政治與經濟最深層的關系;有的提出所謂政商關系從宏觀層面是指政府和企業(yè)的關系,而從微觀層面是指官員和企業(yè)家之間的關系。不管從何種角度來解析,政商關系都是較為復雜的,都是經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問題,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發(fā)展不可回避的問題。本文在探究政商關系問題上,吸納了許多專家學者對中國古代,特別是明清時期政商關系的研究成果,主要從微觀表層——官與商的角度,從古代官商關系的經驗啟示中,找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去構建新型政商關系的途徑。
在我國傳統(tǒng)社會,商人的地位低下。歷史上,一直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在社會成員等級劃分中,士、農、工后,才是商。在秦朝,商人即使再富有,也不能著絲綢衣物;在唐朝,商人甚至不能入朝為官;直到明清才有所好轉。明清時期,隨著封建社會的逐漸衰落,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xiàn),為商人從事商業(yè)活動創(chuàng)造了條件。我國古代的晉商、徽商、浙商、粵商等商幫,大多都是在這一時期興盛的。其形成官商關系,呈現(xiàn)著類似的特征,那就是“官商聯(lián)盟”,這一特點,尤以晉商、徽商為顯著。
晉商的發(fā)展,可以追溯到隋唐,李淵父子從太原起兵時,武則天之父、木材商人武氏從財力上大力資助。唐建國后,武氏封國公,地位等同秦瓊、程咬金等。這即是“官商結合”的例證。晉商,通常指明清500年間的山西商人,經營鹽業(yè)、票號等商業(yè)。晉商的興起,主要得益于明朝“開中制”政策的實施?!伴_中制”,是明初統(tǒng)治階級為北方各邊鎮(zhèn)籌集軍餉而創(chuàng)設的一種招商代銷制度,商人把政府需要的糧食實物代為輸送到邊防衛(wèi)所,換取鹽引(販鹽專利執(zhí)照),然后憑引銷售。山西地臨北方邊鎮(zhèn),晉商因此為契機,兼糧、鹽商于一身。入清后又充當皇商而獲得商業(yè)特權,長時間作為政府推行財政政策和軍協(xié)餉供應的工具,從而形成特殊的官商結合。以山西票號為例,他們資助窮儒寒士入都應試,那些考中并得放任外官的儒士便成了與票號有著特殊關系的官員;山西票號還為一些人代辦捐納官職,結交王公大臣等,建立了官商相互勾結、相互利用的關系。
徽商,指舊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團,又稱“新安商人”,俗稱“徽幫”。徽商遍布全國,經營品種廣泛,鹽、棉(布)、糧食、典當、文具筆墨(文房四寶)等。分析徽商的發(fā)跡,有人文地理環(huán)境上的優(yōu)勢,更多的是特殊的制度背景發(fā)揮了催化作用。北宋王安石變法后,政府對鹽、酒、鐵、茶等專賣管制有所松動,讓渡一部分利益于商人。宋、明之際“以糧換鹽”等政策直接刺激了私人貿易的發(fā)展。另外,徽商的成功,還有其過人之處,那就是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結托。有的徽商本人還躋身官僚行業(yè),自己成為官商,在清朝,史稱“紅頂商人”。而徽商集團中最為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胡雪巖。分析胡雪巖跌宕起伏的一生,從小老板到大商人,從大商人變成“紅頂商人”,從富可敵國到郁郁而終的人生經歷,可以看出,他的成功縱然有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性、難得的歷史機遇及個人人格魅力與才能等原因,但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得益于他與王有齡、左宗棠的特殊關系。受他資助得以升官的王有齡不忘舊恩給他大量的特權,助他開錢莊,做生意;而受他雪中送炭以解軍務燃眉之急的左宗棠,更是給了他經辦糧臺轉運、接濟軍需物資、管理賑局事務等權力。總之,他的成功就是通過這種“官商聯(lián)盟”,得到了一般商賈難以獲得的商業(yè)利益。
無論是保守落后的晉商還是“賈而好儒”的徽商,他們無不與那個封建時代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息息相關,他們的盛衰得失均凸顯了中國古代政商關系的基本模式,在相互依賴、相互利用中前行,又因這種政商聯(lián)盟的不穩(wěn)定性與不可靠性而最終敗落。正如美國中國問題觀察家費正清所總結:“在中國這部歷史長劇的發(fā)展中,中國的商人沒有占據主要的地位,它只是一個配角,也許有幾句臺詞,聽命于帝國、官僚、外交官、將軍、宣傳家和黨魁的擺布。”
探析諸多腐敗官員落馬的原因,不難看出,傳統(tǒng)的“政商結托”關系依然存在,其根源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制度根源。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官商地位是不平等的。自秦以后“士農工商”的地位格局就已經奠定,并且兩千多年以來沒有根本改變。即便在商人地位有所上升的晉商時期,山西商人賺錢之后一定要給自己的祖上、自己以及兒子花錢買一個沒有實職的官銜,以便提高社會地位。當今社會制度下,民營企業(yè)家雖然為經濟社會發(fā)展貢獻了積極而重要的力量,同政府官員一樣,也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但是他們發(fā)展壯大后,還是努力爭取政治安排,取得“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或“工商聯(lián)理事”等身份,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改變不平等社會地位的無奈選擇。因此,我們看,既然存在著不平等,自然也就會產生依附,也就不可能形成對等的官商關系。
其次,是權力根源。“官”也就意味著政權”,權力的范圍和作用是多方面的,且官員的自由裁量權很大。在古代,一個鹽的經銷,可松可緊,可以放給商人,也可以不放。在現(xiàn)今,一個企業(yè)的投資項目,政府有關部門可以快點批,也可以慢點批;可以多批幾個,也可少批幾項等等。正是有這樣的決定權,官與商自然會聯(lián)結在一起,各取所需,一個取政績,一個取利益。但當這種聯(lián)盟關系的雙方行為都失去監(jiān)督制約,只為一己之私時,產生的結果必然是權錢交易,腐敗叢生,因此也就會產生畸形的官商關系。
再次,是政策信息不對稱根源。在商業(yè)發(fā)展的進程中,對商人來說,他們所掌握的信息從來都不是全部,大量的信息都是在執(zhí)行政策的官員手中,加上過大的自由裁量權,這就誘使商人與官員靠近來獲取政府的信息,促使商業(yè)活動得以順利。
最后,是思想根源。思想往往是最不容易改變的,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到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改造,再到改革發(fā)展的探索階段,不正常的官商關系意識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政府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模式,甚至是計劃經濟時代的治理模式還存在于某些官員的頭腦中,他們習慣于手中掌握各種各樣、或大或小的權利,緊抓不放。而商人的趨利性,自然會想到用傳統(tǒng)的“結托”方式來謀求競爭優(yōu)勢,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
改革開放后,經濟社會飛速發(fā)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中,雖然以前傳統(tǒng)意義上“商幫”,被 “現(xiàn)代粵商”、“現(xiàn)代浙商”等所取代,但是,我國的政商關系存在的問題,產生問題的根源,沒有隨著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的變革而消除。
構建新型政商關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也是一個長期過程。在闡述政商關系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官”“商”交往要有道,要劃出公私分明的界限,君子之交淡如水等。將政商關系概括為立意深遠的“親”和“清”二字,這不僅為如何構建新型政商關系明晰了標準定位,找準了規(guī)矩要求,也為純潔政治生態(tài)、重塑政商關系指明了方向。綜合分析,我認為,構建良好的新型政商關系,需“政”與“商”兩方面共同發(fā)力:
從“政”的角度看,著力點在四個方面:一是樹立法治的思維。構建新型政商關系,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為保障。這意味著政府和代表政府施政的官員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更不能代替法律。構建法治框架下平等合作的政商關系,就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國家法律體系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政”而言,必須做到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法無授權則止,必須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二是實現(xiàn)職能的轉變。無論是我們所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還是構建良性的政商關系需要,從政府的角度,都要樹立“權”與“責”的觀念,積極轉變職能,管政府該管的,能由市場經濟解決的問題,政府不要伸手。在改革發(fā)展的道路上,政府應最大限度地簡政放權,不斷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向縱深,堅決把該“放”的徹底放開、該“減”的徹底減掉、該“清”的徹底清除;應大力推行“三張清單”,著力劃定政府與市場、企業(yè)、社會的權責邊界:以權力清單明確政府能做什么,“法無授權不可為”;以責任清單明確政府該怎么管市場,“法定職責必須為”;以負面清單明確對企業(yè)的約束有哪些,“法無禁止即可為”。三是增強服務的意識。習總書記在政商關系中,之所以講“親”,對“政”而言,是因為我們的政府是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唯一宗旨的,其中當然包括為經商辦企業(yè)、為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貢獻力量的這部分人服務。作為政府官員,對“商”在思想上必須有“親”的情感,體現(xiàn)在行動中坦蕩真誠地同民營企業(yè)接觸交往,正確對待他們的正當要求,堅定不移地做到“重商、親商、安商、護商”,努力去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應主動深入到企業(yè)開展調研,幫助企業(yè)協(xié)調解決實際困難,特別是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的形勢下,應在提供政策、信息、咨詢、融資等全方位的服務方面下功夫,對企業(yè)給予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對企業(yè)家應多關注,多談心,多交流,了解其思想狀態(tài),把握其政治需求,引導他們健康成長,發(fā)揮作用,爭做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四是強化廉政的約束。這就是習總書記強調的“官清”:“對政府官員而言,所謂‘清’,就是同民營企業(yè)家的關系要清白、純潔,不能有貪心私心,不能以權謀私,不能搞權錢交易?!睆娀o律制度約束,加大“官商”腐敗懲戒力度,同時積極構建反腐新機制,把“不敢腐”升華為“不能腐”和“不想腐”,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官商勾結腐敗。另外,加強對政府官員廉潔從政的教育管理,教育其自覺樹立紀律和規(guī)矩意識,在官商交往中做到“公私分明”,始終出于“公”心辦事,不為個人謀私利,也不為部門單位謀求特殊利益,清正廉潔,守住紀律和道德底線,樹立干部良好形象。
從“商”的角度看,一是對形勢的把握。企業(yè)要想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勇往直前,占據優(yōu)勢地位,首先要對當今經濟發(fā)展形勢有個基本的認識和判斷,進退方向要明晰,競爭意識要強化,發(fā)展發(fā)力點要找準,努力去捕捉市場信息;要做到心明眼亮,了解各級黨委政府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心,調整目標、完善思路、創(chuàng)新舉措,在做強做大企業(yè)的同時,彰顯出自己的重要地位和獨特作用。二是對道的恪守。古往今來,商家的盛衰榮辱,經營是否有“道”是最基本的評判標準。這個“道”,絕不是狹義上的經營有方,而應是“道義”“道德”“合法”“誠實”“守信”等詞義的合體。這就與習總書記提出的“商清”二字高度契合,即所謂“清”,就是要潔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紀守法辦企業(yè)、光明正大搞經營。只有秉承這樣的經營理念,企業(yè)才能真正自強于市、立信于世,擺脫在依賴中前行的束縛,始終立于不敗之地。三是堅持共贏理念。分析古今政商關系的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合作是政商關系的應有之義。沒有政商合作,就沒有今天的商業(yè)社會。政府不能直接創(chuàng)造財富,必須依賴企業(yè)創(chuàng)造的財富來實現(xiàn)社會財富的增長。而企業(yè)若想在市場競爭中發(fā)展壯大,也必須與政府合作。這就需要商與政的交往中,自覺“親”政,做到積極主動同各級黨委和政府及部門多溝通多交流,講真話,說實情,努力去獲取有利于企業(yè)發(fā)展的支持,爭取到實現(xiàn)更快更好發(fā)展的條件和環(huán)境;同時,做到勇?lián)煟ㄕ娧?,滿腔熱情地支持地方發(fā)展,為地方經濟發(fā)展與社會繁榮進步做出重要而積極的貢獻,從而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合作與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