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園
宮崎市定的《雍正帝》是2016年頗有影響的歷史著作,作者的名氣與雍正在民間的傳奇印象相互影響、激發(fā),讓我對這本書有較大的閱讀期待。記得十年前,在專業(yè)的歷史論壇里,宮崎市定、內(nèi)藤湖南等日本歷史學家的名字頻頻出現(xiàn),一時間,學好中國史必須學好日語成了那時學子的信念。
但《雍正帝》讀完后,更多的感覺是失望。當然不是這本書不好或成就不高,最大的原因是這本書來得太晚了。
該書1951年出版后就很有名,宮崎市定,這位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京都學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出版此書的時候50歲,正處于歷史學家最好時期。但我們在今天去讀,發(fā)現(xiàn)此書的魅力已大多褪色。
礪波護在書后的《解說》一文中介紹,1938年以近衛(wèi)文麿首相為總負責人的東亞研究所成立,次年元旦,宮崎市定接受東亞研究所為期兩年的委托,其中一個委托是“異民族的中國統(tǒng)治策略”中的一環(huán)“清朝的中國統(tǒng)治策略”。有歷史政治敏感的讀者馬上就發(fā)現(xiàn)了,這項研究其實是為日本打敗中國后提供統(tǒng)治思路的。
所以,《雍正帝》用流暢易懂的文風來寫作也不奇怪了,它的初衷就是提供給歷史學修養(yǎng)不高的政治家閱讀的。但這一優(yōu)勢在今天沒有什么明顯的吸引力,因為越來越多的白領讀者已習慣了田余慶先生的《拓跋史探》、史景遷的《前朝夢憶》等書的寫作風格。而且,史景遷的《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另一個譯名是《皇帝與秀才》)還提供了詳實的歷史細節(jié)與犀利的觀察眼光。更何況,最近講談社中的《海與帝國:明清時代》與《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清末 中華民國》用更恢弘的視野與角度來打量這個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