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霞
最近讀了海姆.G.吉諾特博士的作《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反思了自己表揚我家木子的一些不當行為,與大家一起分享切磋。
表揚的3種藝術
許多父母現在都知道表揚孩子要及時,要對具體的行為做出表揚。而在《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書中,對于表揚的藝術,作者做出了3點要求:
1.表揚是及時的;
2.表揚是具體的;
3.表揚要描述,不要評價(不要評價孩子的品行和人格,要分享你對行為的真實感受)。
你的表揚是“描述”還是“評價”?
對于上面的三點要求,前兩點我自認為做得比較到位,第三條偏差就大了。
“邱木子,媽媽覺得你是最棒的!”當木子一心一意吃完飯時我興奮地強化她。
“邱木子,我覺得是個非常溫柔懂事的好孩子,你是媽媽的小棉襖呀!” 木子在怡心館嘗試給我捶背粘肩時我這樣表揚。
“邱木子,我一回家你就給媽媽拿好了鞋子,媽媽覺得你特別心疼人!”穿好鞋我拍著她的頭。
“邱木子,媽媽生病了你能主動地給我倒一杯水,媽媽覺得你好體貼人的!”躺在床上喝著溫水,我如此感慨!
我一直就是這樣給孩子反饋。錯在哪里呢?
First:表揚能直接鏈接到孩子具體的行為當然有鼓勵作用。但過強、過高的表揚往往容易讓孩子產生兩種后果。
1.第1種,孩子經常接受這樣高強度的表揚和贊美,“你是最棒的”,可能容易激發(fā)虛榮心。在這種虛榮心的驅使下,她可能會因為要保有這樣的“好標簽”努力壓抑自己的真實意念和行為, 最終變成“心口不一”的“好孩子”。
曾有人斷言,小心“乖孩子”長成“怪孩子”,個中道理,或許大家可以思量。
2.第2種,孩子因為長期被積極關注,可能造成對“批評”免疫力下降。一旦聽到其他不一樣的評價和反饋,耐挫力有點兒支撐不住。我想,一直生活在美好童話世界的孩子,對真實生活的狂風驟雨是不太能接納的。
我們要知道,每個人在接受表揚的同時,除了喜悅,還有更復雜的情緒裹挾,如壓力、內疚、不安和焦慮。因為我們被外人高高地期待時,其實內心是很冷靜的。這種冷靜的觀望和反思會讓受表揚個體處在“德不配位”的深深焦慮中:
“我知道其實我沒你說的那么好”
“我知道哥哥吃飯才是最棒的,我永遠也沒他快?!?/p>
“我也有生氣討厭甚至詛咒媽媽的時候,我并不是一直都體貼人。”
所以我們大部分人被表揚時都會謙虛。有人說謙虛是驕傲,但實際上,有時謙虛是自我懲罰、降低焦慮的計謀,這個中的煎熬你可懂得?
曾經有個小孩在媽媽生病時制作出了精美卡片,希望媽媽早日康復。隨后媽媽不謂余力地表揚了她。可是孩子呢?卻躲在了房間外面?zhèn)牡乜蘖撕芫?。因為只有她自己知道,以前被媽媽懲罰時,孩子曾狠狠詛咒了媽媽,所以卡片上的祝福是孩子稀釋自己罪惡感的表達。但媽媽不名情理的表揚,越發(fā)讓孩子愧疚難當。
Second:表揚不應該總是戴高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給與肯定和評價。恰當的表揚應該是仔細描述、分享對行為的感受。
“木子,你今天吃飯的速度讓我很驚訝呀!我們以前都誤會你了,以為你就是個吃飯慢騰騰的人!”
“木子,你給媽媽按摩的時候,感覺好溫柔哦,好像我的肩真的放松舒服了哎!”
“木子,喝了你給我倒的溫水,我的頭好像已經不疼了!”
這樣的結果大概會有這樣兩種好處:
1.溝通達到了“去人格尊卑化”的效果。真正的尊重大抵就是這樣的,是“我和你”的姿態(tài),不是上帝和子民,不是領導和下屬。因為這世界上誰都不愿意被別人放在低處指指點點。
最要命的是,當孩子習慣了從別人的評價中找尋快樂和自信,那么她的快樂和自信之基肯定是不牢固的。任何一件事的失敗,任何一個人的反感,都會讓她惴惴不安。
“我不夠好,我是做不好事的。我是不被大家喜歡的?!币酝男睦碜稍儯铱吹皆S多這樣不自信的孩子,看不到自己獨特的價值和美麗,找不到自信的載體和通道。為什么?因為她的喜怒哀樂一直都寄生在別人的喜怒哀樂中。實在應該警惕這樣的災難。
2.“分享感受的表揚”會讓孩子完成愉悅的智力游戲和自我判斷。從你感受的描述中,孩子會推出自己的結論:
“嘿,我還能讓媽媽大吃一驚,我吃飯的速度真是很快的!”
“嘿,媽媽喝了我的水就舒服了,看來我是蠻能干、蠻有影響力的!”
“嘿,媽媽覺得我按摩的力道很溫柔,看來我也能成為很專業(yè)的按摩師!”
看,就是這樣恰當、及時、細化、感受反饋的表揚,孩子成了自己行為、品質評判的主人。
藉此,她開始喜歡自己,她開始賞識自己。
藉此,她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藉此,她也找到了持續(xù)優(yōu)化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