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具體實例說明了數(shù)學課堂解題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條件和結論進行回想和聯(lián)想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監(jiān)控解題過程、調節(jié)思維方向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反思解題過程的能力.讓學生在解題教學中感悟數(shù)學魅力,提升解題實效.
【關鍵詞】回想;聯(lián)想;監(jiān)控;反思
大多數(shù)學生都有過這樣的解題經歷:簡單題或是反復演練的題目一看就會,陌生的題目自己獨立思考“一看就懵”,教師一點就會.在數(shù)學課堂解題教學中應教會學生怎么想、想什么,使之順利找到思維切入點;教會學生在思維出現(xiàn)阻礙時不死磕硬碰,及時調整思維方向;教會學生學會在反思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積累解題經驗,實現(xiàn)從“一看就懵”到“一看就會”的跨越,這些都是數(shù)學課堂解題教學的首要任務.
一、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條件和結論進行回想和聯(lián)想的能力
例1(2016·江蘇蘇州)如圖1,在四邊形ABCD中,∠ABC=90°,AB=BC=22,E,F(xiàn)分別是AD,CD的中點,連接BE,BF,EF.若四邊形ABCD的面積為6,則△BEF的面積為().
A.2
B.92
C.52
D.3
課堂教學片斷實錄:
師:回想你有哪些方法解決面積類問題?
生:利用面積計算公式直接求;將圖形進行割補;利用圖形的相似.
【點評】通過“這類問題常用的解決方法有哪些”“這類問題有無可套用的模式”“你是否解決過類似的問題”等等啟發(fā)性的問題,教會學生從結論出發(fā)進行回想,是尋找思維突破口的常用手段之一.
師:根據(jù)條件信息,你打算選擇哪種方法?說說你的理由.
生:我打算用三角形面積公式直接去求.因為由條件∠ABC=90°,AB=BC=22,可知AC=4(如圖2,連接AC),由條件E,F(xiàn)分別是AD,CD的中點,可求EF=2(在圖2中標出EF=2),所以只要將EF邊上的高求出來,就可以把這道題解決.
【點評】“看到這樣的條件信息,你會聯(lián)想到哪些結論,并將所得結論在圖形中進行標注”,可以幫助學生根據(jù)已有的解題經驗制訂合理的解題計劃,確定解題方向.
二、教會學生學會監(jiān)控解題過程、及時調整思維方向
例2(2016·江陰期末)如圖3,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已知點C(0,4),點A,B在x軸上,并且OA=OC=4OB,動點P在過A,B,C三點的拋物線上.
(1)求拋物線的函數(shù)表達式;
(2)是否存在點P,使得△ACP是以AC為底邊的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點P的坐標;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學生解法:設點法.設P(m,-m2+3m+4).
由△ACP是以AC為底的等腰三角形,則PA=PC,根據(jù)距離公式可得
(m-4)2+(-m2+3m+4)2=m2+(-m2+3m)2.
【點評】此題是2016年江陰市期末考試試題,第(2)問中△ACP已經明確是以AC為底邊的等腰三角形,不需要進行分類討論,比起平時經常演練的“是否存在點P,使得△ACP是等腰三角形”,難度降低了不少,然而,此題的得分并不理想.有一部分學生使用解法1,但方程中(-m2+3m+4)2這樣的表達式讓學生望而生畏,選擇放棄,也有小部分學生選擇堅持,去括號,得到一個非常煩瑣的表達式,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最終計算還是錯誤.
三、教會學生反思解題過程、提升解題能力
作為教師,應當讓學生形成一種觀念:完成解答過程只是完成解題任務的一半,解題后的反思提升將完善整個解題過程.在數(shù)學解題教學中,教師可訓練學生進行以下方面的反思:
反思審題過程:解題活動完成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在理解題意時怎樣“獲取信息”進行再次回顧.比如,關鍵字詞是否注意到了?自變量的取值是否超出自變量的范圍?動點問題中的存在性問題,分類討論是否周全?等等.這樣的反思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嚴謹?shù)慕忸}習慣.
反思解題思路:解題活動完成后,教師引導學生對照解題思路進行多角度觀察、聯(lián)想,反思是否還有別的解法?這些方法的優(yōu)劣如何?什么樣的方法適合解決什么類型的問題?
在解題教學過程中,若教師直接把答案公布在黑板上讓學生看懂,這樣的教學過程只是強化知識,學生的思維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鍛煉.在解題教學過程中,注重過程體驗,讓學生經歷豐富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學會計劃、學會調節(jié)、學會反思、盡快實現(xiàn)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是中學數(shù)學教師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時紅軍,嚴曉鳳.運用波利亞“怎樣解題表”有效實施數(shù)學解題教學[J].中國數(shù)學教育,200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