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陳貴全**,嚴 爵,羅 婧,甘 露,王 鋒,吳 節(jié)
(1.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四川 瀘州 646000;2.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四川 成都 610075)
慢性疲勞綜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以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的嚴重疲勞為主要特征的癥候群,常伴有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頭痛、骨骼肌肉疼痛、睡眠紊亂及抑郁等多種軀體及精神神經(jīng)癥狀[1]。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加快,CFS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影響人們的生活質(zhì)量和工作效率,其防治日益成為國內(nèi)外研究者關注的熱點?,F(xiàn)代醫(yī)學對CFS的病理機制尚不明確,臨床上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2]。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灸法在CFS臨床防治中的作用,其操作簡便,療效肯定,無毒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國內(nèi)采用灸法治療CFS的臨床試驗日益增多,但目前關于灸法治療該病的隨機對照試驗尚缺乏系統(tǒng)評價。因此,本研究采用循證醫(yī)學的原則和方法,對灸法治療CFS的相關文獻進行全面檢索和證據(jù)評價,以明確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為臨床應用提供循證依據(jù)。
①研究類型:臨床隨機對照研究(RCT)或半隨機對照研究(q-RCT),不管是否采用盲法。②研究對象:根據(jù)診斷標準確診為CFS患者,無性別及病例來源限制。診斷標準包括:1994年美國疾病預防中心(CDC)修訂的CFS診斷標準[3]、《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醫(yī)內(nèi)科學》[5]中關于CFS的診斷標準。③干預措施:試驗組采用灸法(對灸法的類別及治療部位不加以區(qū)別);對照組不采用灸法。④結(jié)局指標:隨訪期末和(或)治療結(jié)束時的痊愈率、總有效率、疲勞量表-14(FS-14)評分、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疲勞評定量表(FAI)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復發(fā)率、不良反應等各項指標。
治療組干預措施未使用灸法、非隨機對照研究。
檢索中國知網(wǎng)、維普、萬方、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檢索詞為艾灸、灸法、熱敏灸、隔姜灸、疲勞、慢性疲勞綜合征等。檢索時間為建庫~2016年10月30日。
由2名研究員獨立評閱文獻和篩選,有分歧的,則通過協(xié)商決定或由第3名研究員協(xié)助解決。
2名研究員獨立按照Cochrane系統(tǒng)評價手冊5.1版推薦的偏倚風險評估工具進行評價,并交叉核對結(jié)果。
采用RevMan 5.3軟件進行Meta分析。首先對納入研究進行異質(zhì)性檢驗,Ⅰ2≤50 %時,其異質(zhì)性可以接受。具有同質(zhì)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存在異質(zhì)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盡可能分析異質(zhì)性的原因,并進行亞組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相對危險度(RR),計量資料用加權(quán)均數(shù)差(WMD),區(qū)間估計采用95 %可信區(qū)間(95 %CI)。必要時,做敏感性分析。
5.1.1 納入研究的一般情況
初檢得到相關文獻68篇,經(jīng)過逐層篩選,最終共納入12篇[6~17]中文文獻,816例患者。納入文獻基本情況見表1。
5.1.2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估
共5項研究[10,12,14,15,17]運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組,1項研究[8]采用SAS軟件隨機分組,1項研究[11]按分層區(qū)組隨機,1項研究[13]按就診順序號抽簽,其余的研究均僅提及隨機字樣。所有試驗均未提及分配隱藏,1項試驗[11]對療效評價者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者實施盲法。4項試驗[8、10、13、14]報道了病例脫落情況,但均未采用意向性分析。1項試驗[10]報道了隨訪。文獻整體偏倚風險百分圖見圖1。
圖1 偏倚風險百分圖
5.2.1 按同一療效評定標準
納入2個試驗[6,17]療效根據(jù)Christensen計分[18]的減分率進行評價;4個試驗[7,12,13,14]療效評價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擬定;7個試驗[7,8,10,11,14,15,16]療效評價參照《中醫(yī)診治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療效探討》[19]擬定。1個試驗[9]根據(jù)臨床癥狀和體征改善情況自擬。因文獻[7,9,10,12,13]中痊愈率判定標準相同,故一并進行Mate分析,文獻[7,8,9,10,11,12,13,14,16]中總有效率判定標準相同,故一并進行Mate分析。當觀察“總有效率”時,將各標準之“無效”以外合并為“有效”;當觀察“痊愈率”時,將“痊愈”、“治愈”歸納為“痊愈”。
表1 納入文獻基本情況
5.2.1.1 痊愈率分析
2個試驗[6,17]療效根據(jù)Christensen計分的減分率進行評價,異質(zhì)性檢驗P=0.63;Ⅰ2=0 %,具有同質(zhì)性,選固定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RR=1.64,95 %CI(1.00,2.70),Z=1.94(P=0.05),表明試驗組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痊愈率優(yōu)于對照組。因試驗[7,9,10,12,13]中痊愈率判定標準相同,故一并進行Mate分析,結(jié)果顯示:各研究間具有同質(zhì)性(P=0.98;Ⅰ2=0 %),選固定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RR=1.95,95 %CI(1.23,3.10),Z=2.85(P=0.004),表明試驗組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痊愈率優(yōu)于對照組。見圖2。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敏感性分析,RR=1.92,95 %CI(1.22,3.05),Z=2.79(P=0.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者結(jié)論一致,說明Meta分析結(jié)果可靠。
圖2 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痊愈率比較
5.2.1.2 總有效率分析
2個試驗[6,17]療效根據(jù)Christensen計分的減分率進行評價,異質(zhì)性檢驗P=0.19;Ⅰ2=42 %,具有同質(zhì)性,選固定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RR=1.25,95 %CI(1.07,1.45),Z=2.87(P=0.004),表明試驗組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因試驗[7,8,9,10,11,12,13,14,16]中總有效率判定標準相同,故一并進行Mate分析,結(jié)果顯示各研究間具有同質(zhì)性(P=0.38;I2=7 %),合并效應量RR=1.35,95 %CI(1.23,1.47),Z=6.68(P<0.00001),表明試驗組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見圖3。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敏感性分析,RR=1.31,95 %CI(1.20,1.43),Z=5.97(P<0.00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者結(jié)論一致,說明Meta分析結(jié)果可靠。
圖3 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總有效率比較
5.2.2 疲勞量表-14(FS-14)評分比較
3個試驗[8,10,12]進行了疲勞量表-14(FS-14)評分比較,Meta分析顯示各研究間不具有同質(zhì)性(P<0.00001;Ⅰ2=98 %),選隨機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WMD=-2.56,95 %CI(-4.72,-0.40),Z=2.32(P=0.0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治療后試驗組疲勞量表-14(FS-14)評分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見圖4。
圖4 試驗組與對照組疲勞量表-14(FS-14)評分比較
5.2.3 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比較
2個試驗[10,12]進行了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比較,Meta分析顯示各研究間不具有同質(zhì)性(P=0.009;I2=86 %),選隨機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WMD=-1.72,95 %CI(-9.34,5.91),Z=0.44(P=0.66),表明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改善比較,結(jié)果無顯著性差異。見圖5。
圖5 試驗組與對照組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比較
5.2.4 其他量表評分
1個試驗[11]進行了疲勞評定量表(FAI)評分比較,治療后試驗組跟對照組疲勞評定量表(FAI)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WMD=-27.87,95 %CI[-39.46,-16.28])。1個試驗[12]進行了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比較,治療后試驗組跟對照組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WMD=-3.76,95 %CI[-7.02,-0.50])。
5.2.5 不良反應
5個試驗[8、10、11、13、14]觀察了不良反應,結(jié)果均提示無不良反應發(fā)生。
基于納入的12個臨床試驗系統(tǒng)分析,灸法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有一定的治療優(yōu)勢,除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以外,臨床治療的痊愈率、總有效率、疲勞量表-14(FS-14)評分、疲勞評定量表(FAI)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比較的Meta分析結(jié)果均提示試驗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且安全可靠,無不良反應。但總體研究質(zhì)量不高,所有研究均未提及分配隱藏,5個研究觀察不良反應,1個研究報道隨訪,1個研究采用盲法,目前CFS尚沒有統(tǒng)一的療效評定標準。因此,本研究納入的證據(jù)強度較弱,存在較高的偏倚風險。今后仍需要開展更高質(zhì)量的,嚴格設計的大樣本、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以明確灸法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為臨床提供可靠依據(jù)。
參考文獻:
[1] 姚 斐,趙 毅,蔣詩超,等.從足太陽膀胱經(jīng)論治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理論依據(jù)[J].中國針灸,2015,35(3):295-298.
[2] 徐 緯,周日花,李 磊,等.盤龍刺配合背部走罐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2,32(3):205-208.
[3] Fukuda K,Straus S E,Hickie I,et al.The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its definition and study.International Chronic Fatgue Syndrome Sdudy Group[J].Ann Intern Med,1994,121(12):853-959.
[4]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96;378-382.
[5] 王永炎.中醫(yī)內(nèi)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313-321.
[6] 陳秀玲,徐 凱,周 杰,等.艾灸關元、氣海穴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臨床觀察[J].新中醫(yī),2011,43(2):109-110.
[7] 鄒佑云.艾灸神闕穴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隨機對照臨床研究[J].宜春學院學報,2011,33(8):94;166.
[8] 肖淦辰,崔 瑾,熊芳麗,等.艾灸五臟俞穴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41例臨床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4,9(11):1218-1221.
[9] 郭愛松,顧一煌,金宏柱.艾灸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療效對照研究[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9(4):29-30.
[10] 石 嬌.扶陽灸治療脾腎陽虛型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5.
[11] 田 亮,王金海,雒成林,等.膏肓灸法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15,35(11):1127-1130.
[12] 趙洪斌.隔姜灸治療脾腎陽虛型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臨床觀察[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4.
[13] 鄭 智,文 勝,蔡章健.功能保健灸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雜志,2014,28(6):59-61.
[14] 汪 瑛,肖 偉,汪 節(jié).雷火灸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3,32(10):827-828.
[15] 隋月皎,馬鐵明,劉 峻,等.麥粒灸治療心脾兩虛型慢性疲勞綜合征臨床觀察[J].針刺研究,2015,40(4):313;344.
[16] 饒曉明,羅昭娜,王秀玲.熱敏灸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33例[J].江西中醫(yī)藥,2011,42(341):66-67.
[17] 李 哲.熱敏灸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臨床研究[J].中醫(yī)學報,2012,27(168):643-644.
[18] Christensen T,Bendix T,Kehlet H.Fatigue and cardiorespiratory function following abdominal surgery[J].Br J Surg,1982,69(7):417-419.
[19] 劉 倩.中醫(yī)診治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療效標準探討[J].國外醫(yī)學·中醫(yī)中藥分冊,1993,1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