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喬 葉
在殯儀館
◆ 喬 葉
人到中年,到殯儀館參加葬禮的次數(shù)一年比一年多了。
人死比天大,是一句俗語。意為這是最為迫切重要的事。在鄉(xiāng)村,只要死者家屬上門磕頭報喪,手頭再忙也得放下,恩怨再深也得解開。然后,出錢的出錢,出力的出力,都去幫忙辦白事。在嗩吶聲和淚水里,自有一種深切的體恤和溫情。
在城市里感覺到的,卻很不一樣。
最近參加的是一個前輩的葬禮——只要時間允許,前輩的葬禮,我總是會參加的。我和這位前輩交往很少,回想起來,似乎從沒有單獨交談過,只是偶爾在會上見面。猶記得某次開會,我們一起坐車,我和他座位挨著,他看著窗外的街景,突然問我:“澳門豆撈——小喬,豆撈是什么?”
待我細細地講給他聽,他便孩子般地恍然大悟:“真有意思!”
他離世之前,我去看過他兩次。他戴著呼吸機,已經(jīng)不能講話了。我說想給他送點兒書看,他搖搖頭,用唇語告訴我:看不動了。
這是曾經(jīng)視文字為生命的人啊。
他去世之后,朋友圈刷爆了他的信息,很多人圖文并茂地回憶著他,懷念著他,也表達著沒有去醫(yī)院看望他的懊悔。
“應(yīng)該去看的,就是忙啊忙……”
“沒想到他會走得這么急……”
說到底,其實還是覺得去看他這件事情并不重要。如果是現(xiàn)任領(lǐng)導(dǎo),恐怕早都紛紛趕去問候了——似乎有道德譴責(zé)的嫌疑,其實我也一樣。盡管心里一直惦記著去看他,可總是把別的事情安排到這前面,推了一次又一次,直到擔(dān)心成為憾事,才趕忙去了醫(yī)院。也因此,他去世之后,心里才稍感安慰。
人世之浮偽,便是如此。
在這葬禮上,讓我意外的是見到幾位省外的朋友,有來自上海,有來自廣州,還有來自海南,都是聞訊專程而來。如此場合,舊友相聚,悲欣交集。上海的朋友環(huán)顧著葬禮現(xiàn)場的面容,邊尋覓邊天真地說:“誰誰誰不可能不來的呀,老人家生前為他操了多少心啊。”
但是就是沒見那個人來。那個人在微信上說,自己無奈出差了。
忽然開始想象,自己如果死,哪些人會來,哪些人不會來……當然,他們來不來根本無所謂。人死燈滅,萬事不知。只是在我這活人的矯情想象中,不由自主地有些矯情寒意而已。所謂的“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年齡越大便越覺得,說到底,世態(tài)還是炎的少,人情還是冷的多。
看韓劇《我的夢幻葬禮》,罹患癌癥的女孩和追她的男孩聊天,說起一個去世的病友,男孩問她和病友的關(guān)系怎么樣,她說:“最多就是她死了,會去參加一下她的葬禮?!蹦泻⒄f這種程度算是親的了。女孩問怎么就親了?男孩說:“葬禮可是唯一一個當事人不參加的活動。不是因為死者家屬才參加的,純粹是因為和死者的緣分才參加的。也沒有人讓你去。即使那樣也會參加的話,我就覺得是很親的了?!?/p>
不知道是什么人翻譯的,翻出來的這些對話有些磕磕巴巴,詞不達意,但我覺得我懂了,因此允許我再用自己的習(xí)慣來意譯一下:因為作為當事人的死者不可能邀請你來參加葬禮,你去參加了他也看不到,所以,在如此前提下,你還會去參加那個人的葬禮,那你對逝者應(yīng)該是很有情義了——親屬除外。因家族情勢和血脈淵源,葬禮對親屬有著某種必須參加的強制性道德律。但對于親屬之外的朋友,則有著寬松得多的自由度。而惟其如此,也才更能體現(xiàn)“盡心”二字。
又想起一件事:幾年前,一個詩歌界的前輩在北京去世,一個外省詩人聽說之后,當即買票前往,一時之間沒有買到票,他坐在售票處的地上號啕大哭……這個詩人一直被人爭議,眾說紛紜,總讓我覺得惶惑。可這件事卻讓我對他有了篤定的信任感。這樣的人,再不好,又能壞到哪里去呢?
曾參加過一個筆會,在一段單調(diào)漫長的鄉(xiāng)間路途上,導(dǎo)游怕冷場,便很賣力地講著葷段子逗人們樂。突然,轉(zhuǎn)過一道彎,迎面來了一支送葬的隊伍。司機便靠著路邊,將車慢慢停駐。車里的人們都沉默下來,年輕的導(dǎo)游卻還是在喋喋不休地講著,講著。沉默的車廂里,反感的氣氛越來越濃厚,終于有人開口對她說:閉嘴。
——有一個人剛剛?cè)ナ?,正在被送往墓地。我們正和他擦肩而過,即使不認識他,即使不知道他的姓名,不知道他的一切,此時,也應(yīng)該保持起碼的靜穆吧。
逝者已逝,沒有知覺。可是活著的人,還是應(yīng)該致敬。因為我們都曾是生者,也都將成為逝者。
第一次到殯儀館的時候,我曾驚詫于這里的喧鬧。那么多遺體告別大廳,那么多正舉行和正待舉行的儀式,那么多吊唁的人,那么多悲慟的淚水……那個煙囪,一直在火化著尸體。這是人生結(jié)束的地方。人們的服飾都簡單素凈,黑白是最普遍的顏色,似乎意味著所有消減了的俗世欲望。殯儀館這個地方,讓我無比明晰地看到,人生就是一場白茫茫大雪真干凈,死亡就是最終的休眠和虛妄。
人生的底子,無非是自己那顆心。
要那么多東西做什么呢?
一定要清楚這一點。
發(fā)稿編輯/姬鴻霞